文章吧手机版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
日期:2018-12-18 12:15:16 作者:郑朝晖 来源: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阅读: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

  对于我们这些六零后来说,适应这个时代变化时候并不容易。以前我们看鲁迅先生的《风波》,读到九斤老太的时候,常常会哂笑她的迂腐不化,但是,如果客观一点讲,今天的年轻人是不是也会用我们当年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我们呢?

  比如说读书。我们常常会感叹今天的年轻人不读书,甚至将世风日下与他们的“不读书”联系到一起。但是,有一次当我在书店访书的时候,忽然有了别样想法

  我们当初好书不易得,有一本好的著作出现,常常会“一时洛阳纸贵”,但是现在只要到书店去走走,就会发现书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阿狗阿猫都像模像样著书立说,而且出书的周期也快,往往有了一个创意,就立刻有了一堆类似书籍。——正所谓:乱“红”(网红之“红”)渐欲迷人眼,“见识”不过“没马蹄”了。所以,现在的书店,似乎更像是一个休闲场所人们来这里的目的已经不是如饥似渴的购买书籍,而是借助一本书、一段音乐、一杯咖啡表达自己心情了。所以,如果没有醇香的咖啡、精致点心优雅环境,书店是很难吸引人们驻足的。

  还有一点,就是获得信息渠道变得丰富了。儿子大学毕业工作了,整天忙忙碌碌,我常常抱怨他不读书,但是与他交谈,却发现其实他知道的东西并不少,天上地下,经济文化也都知道一些。原因当然是上网。每天在网络传播的信息之多,大概是我们以前几辈子都了解不完的,我们那个时代是信息匮乏,而今天几乎可以说是信息泛滥了。当然,信息传播途径也和以往有了大不同,如果讲得专业一点,是一种互为信息源的“网状拓扑”结构同时,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大不相同,像我现在每天开车上下班都会打开某个音频APP,听别人读书,或者介绍某个新概念、新认知,你能说这不具备当年读书的功能吗?

  所以,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考量人类阅读行为的真正意义,从而为我们的教育重新规划适合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呢?然而,我们的教育似乎总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比如语文学科,我们将现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结为缺乏“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而我认为当今更需要拥有的是,我们应对海量的信息、复杂的信息传播结构所应该具有的分析、鉴别的能力。当我们的课程还在希望将已经呼啸着按照它的轨迹与方式飞驰而去的列车拉回到我们习惯的、以为本该如此的轨道上去的时候,教育已经在某种程度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了。——正如丁尼生所云:“我们虽然满怀感伤,但现实就是这样无情”。

  我在好多场合推荐金克木的一篇文章《书读完了》。金先生在这篇文章里举到了一个例子,说某位大学者历史学家夏曾佑)说自己把中国书都读完了,开始他很不理解,但是后来他终于明白:“显然他们是看出了古书间的关系,发现了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也可以说是找到了密码本。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金先生是一个明白人,他知道当今读书,一要读最基本的书,二要懂“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这是最要紧事情。现在不少人陷在网络的汪洋大海里,几乎都要溺水而亡,就是因为不读基本的书,也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

  当然,除了金先生讲的两点而外,还要有一个本领就是明真伪。当今的网络上有意无意的瞒和骗比比皆是,如何有一双慧眼能够看清是非曲直,也是如今网络化生存中信筛选、鉴别必不可少智慧

  获取信息去适应生活,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这是教育之所以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的根本原因。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获得面向未来的生存能力。所以,如何从我们的过去中汲取面向未来的意识与能力,就是教育应该去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以面向未来的眼光去观照我们曾经的文化,教育本身就会被无情地淘汰。从这个角度看,现在不少孩子的“厌学”,是不是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教育其实并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呢?他们是不是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那个永远也回不去的我们所谓的“理想之境”,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海市蜃楼”呢?

  我知道这样说,会伤了不少热爱教育的人的心,也包括我自己,但是“未来已来”,有些时候容不得我们去感伤,而应该积极谋求相应的对策。我有时候真的很担心,我们现在费心费力精心设计着一些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而受教育者则用对待九斤老太的眼神在看着我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