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丧文化
日期:2018-12-06 09:35:15 作者:吉信 来源:微信公众号 阅读:

丧文化

  丧文化

  前天看到一篇文章,標题特别有意思:为什么你情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吃学习的苦?

  说这话的人我猜一定是位学霸,不理解“学习的苦”和“生活的苦”不是同一种苦。学习的“苦”吃完了,不见得对生活就有帮助

  可是,为什么家长老师社会武断专横地要求孩子在学习上“要肯吃苦,要努力”?是因为他们认为,努力学习之后,必有一个体面甚至辉煌人生。然而,现实残酷之处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回报

  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学校都在向家长和同学们灌输一个观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什么是人生的起跑线?

  我有一位朋友少年时偶尔从父亲书柜里看到了一本非常漂亮帖子,褚遂良临兰亭序,其风格空灵俊逸,美到他“不能呼吸”,于是,他拿这本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帖子为范本,打算练习书法。父亲看见了,拿走字帖,跟他说:“从褚遂良的行书开始练,你一辈子都写不出好字。”话毕,转身他给了一本颜真卿的《多宝塔碑》。

  这位朋友后来成为书法极好的画家

  褚的行书优美俊逸,适合欣赏,但不适合给没有任何书法功底的少年做初始习练的字帖,这是具备书法修养的家长才有的判断

  如果说人生真有起跑线的话,家长就是孩子最初的起跑线。不仅仅决定孩子的起点,甚至还决定了孩子在哪个维度上奔跑。

  说得再过一点,每一位家长都是一艘航空母舰,你停留的海域,决定了孩子起飞的地方

  但是决定起点的家长,是否有权决定孩子的人生目标方向答案否定的。

  不同的孩子,潜能一样兴趣不一样,因此,人生目标也应该不一样。好的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多维的视角,但不应该替孩子设立目标,不应该把父母或家族期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梦想,甲之熊掌或者是乙之砒霜,父母的美梦时候是孩子的噩梦,所以,别把自己的期待、自己的梦想罩在别人头上,那样,梦想可能会变成阴影

  从心理学角度看,只有拒绝成为外部目标(譬如说父母和家族的期望)的奴隶才能真正活出自我,才能找到来自自我的肯定。而自我肯定,则是心理健康基础

  在健康与名利关系上,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崇尚珍惜生命,看淡身外之财与身外之名:“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在人际关系上,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主张柔弱不争,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顺其自然……看看老子的这些人生观,我们是否感到有点眼熟

  这不就是眼下流行的丧文化吗?

  是的。不求名利,贵身自养的丧文化不是90后的创意,而是道家文化的回归

  曾经有人问迈克尔逊,为什么能花那么多时间测量光速,他回答:“因为太好玩了。”研究光的速度于他而言,是可以沉湎的游戏,有着无限乐趣

  迈克尔逊的体验告诉我们,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任何事情都可能像游戏那样有趣、吸引人,让人着迷、让人沉湎。

  让工作负担变成“游戏”的催化剂喜欢

  有人发奋,有人颓废。允许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工作、去生活,这才是正常的多元社会。如果整个社会都在发奋,那就像一个没有肝脏身体支撑不了多久,就会崩溃的。

  佛系和丧文化,作为成功学的一剂解药,让一部分人在清醒或者混沌状态下看到自己真正的内在需求,也许,是促使社会从一致追求上进,追求成功(名利)的亢奋状态走向正常化的清凉剂。

  不被名利欲望所奴役的人,自有一种与世无争平静从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丧文化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