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燎原原
摄影|陈栩莹
这是 一时半刻 第 731 篇文章
但在今天,艺术与设计之间的界限,早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明晰,越来越多人会将设计和艺术放在一起讨论。
那么,艺术可以如何「帮助」设计呢?
01
广州设计周首次当代艺术展
星期一的广州太古汇人流不算特别多,踏上扶手电梯,缓缓上到三楼,一幅幅作品开始映入眼球。
今年广州设计周推出特别项目「城市艺向」,这是其中的一个当代艺术展《来处》,展览将持续到12月16日。
来自东莞的当代艺术家李景湖,见证了南方沿海城市的东莞几乎一夜之间从山河农地,变身为「世界工厂」。
于是在他现场的作品中,将工厂中的日光灯抽离出来,按照工厂里生产线上日光灯管的排列方式,在展览空间上方用日光灯管子排列成形六块「白云」。
李景湖作品《白云》
李景湖认为,新建立的工厂从山河农地上拔地而起,原来远方的白云被工厂的日光灯代替,而不变的是,世代务农的农民工依然和他的祖辈一一样在「白云」下劳动。
这是张小川的装置作品《飞行的种子》,其应用了佛山传统「狮子头」的制作工艺,以竹子、竹篾和金属作结构框架,由艺术家手工完成。
张小川装置作品《飞行的种子》
除了装置,现场还有充满悲悯之美的摄景系列《情书》,作品让人联想到「火中荆棘」的异象和信念。
蒋志作品《情书》
当代艺术展览《来处》包含了丰富的表现形式,除了艺术装置、影像、画,还有现代舞《归》。
侯莹现代舞作品《归》
02
张卫平是广州设计周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也是这次特别项目「城市艺向」的发起人。
他表示这次展览是和广州设计周相呼应,「设计周有很多家具、灯具,室内设计和空间设计的东西。
但我们的家除了需要物质上的东西,也需要精神上的东西,精神上的寄托,这时候一次激发灵感的『城市艺向』就相当重要。」
广州设计周联合发起人和「城市艺向」出品人张卫平
策展人杨青则认为,既然是广州设计周第一届的艺术项目,艺术与设计的「联姻」不能生硬,要适当地为对方做出一些调试。
于是便选择了设计周中大量存在的元素——家,作为艺术展的主题。
杨青希望一方面可以为设计周提供了一个打造现实的家的全面解决方案, 设计师们也会在这里探讨行业趋势和潮流。
「现在做整体家装的室内设计师对艺术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室内设计师是新的要求,他们要首先学习。」
另一方面,杨青认为这个主题也会引起大多数观众的共鸣,让他们愿意走近。
「当代艺术并不都是那么高冷的,你得给大家提供一定的阶梯逐渐进入到艺术的语境里。」
03
这次当代艺术展《来处》没有选择发生在美术馆等专业艺术空间,而是选择在太古汇这个商场进行。
张卫平解释道,「大家很方便可以去接触和了解艺术,希望艺术可以走进大众,走进公共。」
有相同想法的还有策展人杨青,「太古汇在城市中心,交通方便,人流量大,有很好的大众认知。
让艺术进入了公共空间,让大众在生活里邂逅艺术,才能让城市往艺术的方向引导。」
「这需要画廊、美术馆、非盈利空间、很多艺术教育机构,整体都在做艺术普及推动工作,这个城市的人才有热情去收藏艺术、消费艺术。」
但幸运的是,在这次《来处》筹备中,杨青感受到大家对这个城市需要一点公共性东西的渴望,「大家都在添砖加瓦,大家希望有改变的预兆」。
一直以来,珠三角强大的制造业,让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的时候,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这是北京、上海所不具备的。
张卫平认为环绕广州的珠三角具有强大的产业支撑,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发生的基础。
「广州不应该只是美食之都,还可以是艺术之都。」
她振奋大众对设计越来越感兴趣的同时,亦获得了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去推动「城市艺向」这个艺术项目在广州不断生长。
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无论是广州还是珠三角其它城市。
如果没有艺术这种精神层面的思考,一个城市的活力和创造性,那就是一潭死水。
燎 原
平凡里创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