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说
妈妈责怪爸爸不照顾孩子,但爸爸又觉得自己无法插进妈妈跟孩子之间的关系。
妈妈把爸爸推了出去,把孩子拉了进来。
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需要思考,究竟自己是否承担起自己角色的功能了呢?
公众号:胡慎之
在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的丈夫没有做爸爸的觉悟,再加上丈夫的原生家庭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照顾和关爱,所以他完全没有概念怎么去做一个爸爸。
每次看到丈夫对着女儿一脸茫然的样子,就觉得气不打一处来,觉得丈夫只会越帮越忙,只有自己才能照顾好女儿。慢慢地,她后来也就不允许丈夫再照顾女儿,自己独立担当起抚养孩子的责任。
当丈夫感觉自己在家里帮不上忙,没有用处时,他不得不通过家庭以外的活动,比如:工作、聚会或玩游戏等,来获得自我价值感。
久而久之,女儿就变得只黏妈妈一个人,晚上睡觉一定要妈妈抱着睡,就连上厕所也要跟妈妈一起,而且特别不愿意跟爸爸呆在一起。每次自己丈夫一抱女儿,女儿就会大哭,喊着要妈妈。
她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跟爸爸玩,但自己的孩子对爸爸却是排斥的。她意识到了这种状态很不对,她开始尝试把女儿往外推,把丈夫往里拉。虽然偶尔还是会担心丈夫照顾女儿的能力,但也一直对他的努力表示赞扬和感激,并坚持表达自己希望他回归家庭的愿望。
慢慢地,丈夫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来,也会经常和女儿玩游戏,逐渐地获得了女儿的信任,女儿也开始主动亲近爸爸。
在中国,很多丈夫在照顾孩子或照顾家庭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个困惑。
他们很想跟孩子亲近,很想跟妻子亲近,但不知道为何,总感觉自己是妻子和孩子之间的第三者,永远挤不进去。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妈妈、爸爸和孩子三个人不同的状态。
首先是妈妈,一开始的妈妈其实是处于自恋状态的妈妈。
她认为自己的丈夫无法承担照顾孩子的任务,只有自己才能照顾好孩子。可能因为自己曾经被忽略地对待过,所以她们希望能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孩子,还希望孩子能围绕着自己转。
这恰恰反映了,她们内心中间渴望得到一种公平的对待。因为她们无法从丈夫身上获得足够的重视和照顾,所以她们只能把这种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围绕着自己生活。
✕✕2. 我们需要承认有些事情就是无能为力的,不管怎么努力,也还是达不到的。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自我牺牲的妈妈身上,她总是有很多东西会用力过猛。她们无法接受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愿望。
其实,这些妈妈在内心中间,都在扮演着一个救世主的角色,可能是孩子的救世主,或者是丈夫的救世主。
她们不愿承认自己是平凡的,自己是个有血有肉需要照顾的人。而且妻子们会觉得自己是牺牲了很多属于自己的生活,去照顾孩子,心里是感觉到委屈和无奈。自然而然,跟丈夫的关系也不会太和谐。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就会产生一个负面的影响,就是把自己的丈夫边缘化。就像那位妈妈一样,把自己的丈夫推开,自己跟女儿粘在一起。
而当爸爸在看到孩子跟妈妈关系比较紧密,觉得自己的孩子有被妈妈很好地照顾的那一刻,他选择放心地出去玩,这体现了这位爸爸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方面,这位爸爸内心住着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有一种“外面的世界永远比家里的精彩”的感觉。
有可能是他对自己的太太有些不满,或者是有了孩子之后,他感受到被妻子忽略,内心中间有一些失落的感觉没有表达出来,所以选择了一种愤恨离开的方式。
第三方面,爸爸可能对孩子跟妈妈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种妒忌心态。
曾经有位爸爸说过,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跟妻子粘得很紧时,他会想着跟妻子能稍微亲近些,希望能一起去做些什么事。但妻子总会以孩子更重要作为理由拒绝。这经常让他觉得特别挫败,并开始对自己的儿子有了一丝妒忌的感觉。
爸爸的离开可能不仅是因为没有得到妻子的支持,还可能是一种被逼迫离开的状态。因为他无法从家庭中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只能去外面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
慢慢地,爸爸也就脱离了家庭,脱离了妻子和孩子。
一旦家庭关系中出了问题,我们需要先看到的是夫妻之间的关系。
孩子粘妈妈太紧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后果:
1. 孩子无法分化。所谓的无法分化,就是跟妈妈之间的关系太紧密了。孩子会觉得世界就只有我跟妈妈,因为妈妈是围着我转的,所以这个世界也应该围着我转的。这样的想法会让孩子一直无法成长。
2. 孩子社会化的能力会变弱。我们所说的社会化能力,就是孩子能懂得去处理二元关系。有些孩子是只会处理跟妈妈之间的关系。
对于孩子来说,当父母之间有冲突时,他是一定倾向于妈妈。因为妈妈是他在世界上,最初建立亲近关系的那个人。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人说自己的爸爸不好,而不会去说自己的妈妈有不好。
一旦妈妈觉得占有孩子的感觉挺好的,能从照顾孩子中获得很多价值感,那么同时,她也就失去一些属于自己与世界之间互动所产生的体验。
这也导致了孩子,会慢慢变成照顾妈妈的人。
当孩子得到妈妈认同的那一刻起,他就会变成一个依赖于或服务于妈妈的人。也许这是妈妈所期望的,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却是个糟糕的体验。孩子会不再愿意去外面的世界,只愿意待在妈妈的身边。
当我们发现,这种病态的模式——缺席的爸爸+焦虑的妈妈+情绪的孩子已经产生的时候,往往就是因为孩子没有被爸爸带离妈妈身边。
孩子只有在适当的年龄,被爸爸带离妈妈身边,或妈妈主动推开孩子,孩子才能完成分化。他才能自己去看见世界,接触世界,而不再是躲在妈妈的背后,把妈妈当成中心的生活。
一个孩子跟爸爸之间的亲近,也意味着可以得到爸爸更好的照顾,从爸爸身上获得更多的技能。同时,他也能够从和爸爸的相处中体会到,跟爸爸的链接后产生的一些对心理层面的滋养。
因此,如果当你发现自己的家中是处于这种状态下的话,也许你可以以脱离这个家庭的角度,来审视一下家庭里的关系,就是妈妈跟孩子的关系,妈妈跟爸爸的关系,爸爸跟孩子的关系,这三种关系。
思考一下,大家是否都在里面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还是有些角色被人为地推开或拉近了。
lt;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亲子关系专家,向日葵心理创始人,向日葵爸爸。新书《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京东当当热销中。
如果喜欢本文,可以给我们一个赞或评论哦!公众号又又又改版了!!
为了各位小伙伴不要走失,请大家把我们星标哦!
不敢发脾气的人,都很缺爱
我们在这里,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