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日期:2018-09-30 12:00:26 作者:主创团 来源:心理公开课 阅读: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点击上方蓝字 心理公开课 ,在右上方 ··· 设为星标 ★

  别错过我们,每天8:30,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文 | 五花鹿

  来源 | 武志红 ( )

  《奇葩说》第五季开播了,熟悉的马薇薇、肖骁等老奇葩还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新一期如晶宝贝成长故事

  她的父亲出差回来,给她带的礼物依旧是小猪佩奇和冰雪奇缘,似乎忘记她已经是个26岁的大人了。

  那么,你呢?身为子女,是否有抱怨过父母频繁缺席?若已为父母,又是否有足够时间陪伴孩子

  这篇文章告诉你,一个真正亲密幸福家庭是如何构成的,如何与父母对话,怎样陪伴孩子?我想,你会从中找到平衡点,祝国庆假期玩得开心好好享受家人朋友独处的时间吧。

  —— 壹心理主笔团 | 碗仔

  01 

  昨晚看了《奇葩说》最新一期的节目

  如果一周不够陪孩子 12 个小时,就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吗?

  节目组采访了几个孩子。

  先是问孩子心目中爸爸的样子,有的吐槽,有的温情

  随后让每个孩子挑了最喜欢玩具,问他们:玩具和爸爸陪你一天,你选哪个?

  他们是这样说的:

  听到孩子的回答,爸爸们都沉默低下了头了。

  最后节目组把辩题给到孩子:陪伴不足 12 小时,你就不叫他爸爸了,你愿意吗?

  答案异常一致不愿意。

  理由是:

  因为他是我的爸爸呀。

  爸爸是我最好的爸爸。

  爸爸工作辛苦,太不容易了。

  听到这些答案,一旁的爸爸眼眶开始湿润

  孩子对父母天生忠诚,总有着满心的喜欢,甚至特别体贴父母,让人不由得心疼

  但更扎心的是,有网友评论:“这些爸爸估计难过一下,然后就忘记了吧”。

  很多时候父母甚至被乖孩子宠坏了,享受“爸爸很辛苦”的背后,忽略了孩子其实更想说“爸爸我需要你”。

  02 

  不少爸爸觉得年轻的时候多挣点钱,陪孩子这些等之后再补,但事实却是:等你回头再去陪孩子的时候,就会发现已经力不从心

  《旋风孝子》里杜淳和他爸爸,大概就是中国父子普遍表现尴尬

  父子俩因为都是演员关系可能一年,也可能一两个月才见一次。

  所以当节目组让父子俩坐在一起的时候,场面简直尴尬得令人无所适从全程偷瞄对方,但无话可说

  两人很想靠近对方,却因为实在无话可说而不得不疏远。

  在尴尬之余,他们的内心多少都有些落寞吧。

  在这一次的辩论中,如晶也讲了一个尴尬的故事:

  因为父亲从小很少陪在她的身边,又太传统,缺乏了解沟通习惯

  前几天他去了美国想买点礼物回来送给女儿,但没有问如晶要买什么,反而参考柜员意见,带回来了“小孩都喜欢”的冰雪奇缘和小猪佩奇,仿佛忘了自己女儿已经 26 岁了。

  女儿真正想要的礼物,他却一无所知

  血缘关系是天生的,但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却不是。

  感情需要通过沟通建立,需要真实的陪伴来维持,需要透过生活的细节升温。

  孩子怎么突然之间就长大了,为什么会爱上那个人,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工作,为什么想要这个礼物.....

  其实这些结果都暗藏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从未被发现。

  就像如晶说的:

  人生就像是不追即过的连续剧,父亲错过了孩子的前半生,就只能错过了。

  疏离了的人生,只能破冰缓解,但却无法从头来过。

  除了疏离之外,父亲的缺席也影响着整个家庭的心理秩序

  问题家庭的经典模板是:

  缺席的父亲

  焦虑母亲

  和有问题的孩子

  家庭中,父亲特别重要作用是撑开母子关系,让母子关系不至于坍塌向共生。

  一个健康的家庭,是父亲、母亲和孩子三元对立。

  若家庭中只剩母子二人,这种二元关系会本能地互相吸引,压缩成一元关系,母亲和孩子共享一个自我,成为一个不健康的整体

  03 

  之前看过央视的一个跟拍孩子多年的纪录片《零零后》,其中有这样一个家庭:

  父亲在外工作,母亲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一个人陪伴在孩子身边,努力完成 100 分妈妈目标

  像每个孤军奋战的妈妈一样,她常常皱着眉头无处不在地焦虑和担心

  在孩子想当科学家时,她马上买了实验材料,又担心他专注科研,以后没有和别人交往乐趣

  在孩子想当魔术师时,她很快地带他报班,也担心他没有好的收入

  她担心孩子无法独立,送他去讨厌的夏令营,却又把每件衣服收拾好,打电话叮嘱他先穿哪一套衣服......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孩子却没了小时候横冲直撞的机灵气,容易怯场,习惯依赖妈妈。

  但妈妈在身边时却又浑身自在,或是呆滞走神。

  母子的关系就像是拧巴纠缠在一起,变成两张焦灼麻木面孔

  这是很多中国家庭的常态

  母亲超负荷负责着孩子的一切,为了处理孩子的情绪成绩作业、日常生活,妈妈焦虑到不行疲惫不堪

  孩子在母亲无意识控制中,失去创造力,难以独立,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母亲的天性是靠近,父亲的功能是分离。

  父亲的在场,能把母子从精神上分开,一定程度解放了母亲和孩子。

  之前和一个作者聊天,深懂教育心理学的她,被孩子的一次作业气得无法静下心来写稿。

  原来,那天刚好有同学来玩,儿子三下五除二就把作业做好了丢到一边,跑出去玩。

  她担心儿子是敷衍,一打开看,果然错误率超级大。一下子血脉喷张,立马准备出门去找儿子回来教训一顿。

  这时老公刚好回来,两人一起看了作业后,客观讨论了一下,才发现错误率并没有大到夸张的地步,做对的题目也不少。

  老公还打趣说:儿子聪明卷子简单,他不好好做而已。

  她这种在孤岛中焦灼的情绪一下子就被抚平了,找孩子发火的念头自然消退了。

  老公的在场,一方面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容器,帮她分担了一些焦灼的情绪;

  另一方面把她拉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距离,也悄悄地解决了儿子的危机

  二元关系会相互贴合,三元关系则会互相制衡,变成一个有空间三角形

  04 

  世界上最大的遗憾,是相爱而相离。

  中国传统的父子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巨大缺憾

  孩子等着父亲的爱,却无法得到回应;孩子需要父亲的在场,却常常被远离。

  亲子关系中,父亲起的作用绝不是简单的挣钱养家,他需要和家人相爱,需要维护家庭成员的心理秩序,这才是父亲的功能所在

  在这次辩论中,傅首尔问了自己的孩子,是否支持这个决定(陪伴不到12小时取消爸爸称号),孩子说:

  我不支持。

  因为我不敢。

  我怕爸爸做不到,

  我就没有爸爸了。

  比起孩子的理解和妥协,也请爸爸在孩子还爱你,想亲近你,需要你的时候,再靠近一点吧。

  - The End - 

  作者:五花鹿。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 ()。一个专业的心理平台,提供心理咨询内容课程、测评等服务。来这里和我们一起,开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为你推荐 

  不得不说,陪伴孩子,不只是一种意识,更应该成为父母的一种习惯。可是,我们忙于工作,忙着赚钱,似乎总挤不出时间。

  但是,我见过一个人,他身兼创业者作家大学老师等多个职务,还能保持每周40小时亲子时间,每年阅读50余本书。这个人叫纪元。

  我想,只要好管理自己的时间,养成陪伴孩子的习惯了,你我也能做到。

  向你推荐专攻时间管理十余年的纪元老师的《时间管理速成指南,他为数万人提供过时间管理咨询,平均为每个人每周节省13.7小时,把这些时间拿去陪孩子吧。你的高效,不只可以陪孩子,也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长按扫码立即学习

  值得读推荐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