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减肥,nana有个小伙伴最近也在减肥,结果下班的时候某个同事说:一起去吃火锅啊!她犹豫了一会,就看到其他同事已经纷纷点头。
然后,她也点了头。
点锅底的时候,同事问:你能吃辣吗?如果都能吃辣,就只点辣锅了。然后整顿饭,她都在忙着用纸巾抹眼泪,结束的时候嘴唇红红的,脸红红的,感觉整个人都要废了。
我恨铁不成钢:你傻啊,就不能说家里有事,要早点回吗?
我一怔,想到自己当初在实习公司,第一次公司聚会,周围前辈陆陆续续和老板碰杯,我盯着酒杯里的白酒,明知道自己不能喝,还硬是灌了下去。看着周围人举起大拇指,听着他们大赞爽快,我却感到腹内一阵翻滚。
现在想来,可不都是一样。
如今我早已不是当初的小白,每天呼朋唤友,看似交友广泛,可就真的合群了吗?还是仍然在努力合群?
更多的时候
我们不过在努力合群
我觉得,这世上,大部分人总有跟主流意见命里相克的时候。
你是否有过这种恍惚,全世界都在讨论一部剧,比如《延禧攻略》,而你事实上并不想看,又或是只看了几集被据透了一脸后选择放弃,却在办公室聊天文化或寝室夜谈文化后,默默戳开视频app,以2倍的速度快速浏览完。
就为了下一次小伙伴“尬聊”的时候,你能跟着“尬”,圈子里融洽的时候,你能不显得不合群?
你是否遇到过班级里有活动的时候,你想说“没空/没兴趣/不去”,却在想到被人说过“你这人怎么这么不合群”后,话头一转变成了“好的”。
你是否挺享受单身生活,喜欢一个人看电影逛街吃饭,更喜欢情人节第二份半价的独享,却在别人“你应该谈个对象了”“你怎么又一个人”的眼神下,选择了合群?
你是否有段时间拼命搜集表情包,加好多群却统统处于屏蔽状态,做很多有关衣服化妆品牌子的记录,事实上真想说特么的管我鸟事,又或者假装很污,假装很好笑,假装很直?
……
即便没有以上,或许也会在偶尔一瞬间有观点和群体想左,然后在想了想后,选择了闭口。
这就是我们,很多时候努力合群的我们。
可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合群呢?
说起来还真不是我们作,谁让你身处这个圈子,谁让你不想被说成不合群,谁让你没底气说不呢?
我们都在努力适应各自的圈子,努力让自己不显得突兀,努力压抑自己的喜好盲从圈子的走向,然后通过这些努力避免一些闲言碎语,让自己身处热闹,可又在逐渐同质化后悲悯自己丧失的特质和仍然空虚的心灵。
就像俄罗斯方块教会我们:如果你合群,就会消失。
消失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与众不同的特质,然后从此堕落平庸。与此同时,你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无用社交上。那些聚会,又有多少人成为了你的人脉又或是可以交心的朋友?
那么,到底是继续做个努力合群的人,还是成为一个不合群的人呢?先来看看那些不合群却出类拔萃的人。
那些不合群
却出类拔萃的人
有思想的人到哪儿都不合群。
这是罗永浩曾说过的话,虽然我不是“锤粉”,却很欣赏这句话。因为思想的独立,才更显与众不同。
我一直是个恐怖片爱好者,《电锯惊魂》、《死寂》、《招魂》都曾看过,然后顺着这条线找到了导演温子仁,自此喜欢上他的才华。
据说温子仁上学的时候就是个不太合群的孩子,他喜欢的东西往往和周围格格不入。自14岁父亲去世,更是爱上恐怖片。04年处女座《电锯》一出,就惊艳了影圈,惊吓了观众。每一处情节都恰到好处,能调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恐惧,却又不像欧美运用大量的血浆。
朴树的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同属北大家属院的小孩,他是最不合群的。
当别人都理所当然把北大附小、附中、北大,出国留学这一条线当成未来的发展路线时,只有他初中没毕业就跟父母说“音乐比我的命还重要”“我不考大学”,然后毅然卖掉游戏机报了吉他班,又在高中的时候逃课、组乐队。
这无疑是匪夷所思的,尤其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个时期,身为北大家属院的一份子,他简直和这些格格不入。
尽管他最后还是考了首都师范,却在考上后跟父母说“我是为你们考的,不去了啊”,听听,这是1993年20岁的他说出的话。
然后就在1994年,他退学了,至今还是高中学历。
后来他做了歌手,也同样的特立独行。
《白桦林》一曲成名,他名声大噪,与此同时也接到了许多采访和综艺邀请,甚至还有春晚这样重量级的。对于其他音乐家来说,这或许值得激动骄傲,可对他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烦恼,他跟经纪人对吼,说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上综艺,别人都按照剧本,老老实实接梗,主持人问到他:这一季怎么来了,他会很老实的说:这是他的工作,他靠这个赚钱;问到这首歌背后的情绪故事,他答:忘了;再问为什么选这首歌,他很直白的说:经纪人选的……
大型音乐直播现场是很重要的场合吧?别人即便出错也是想办法掩盖吧,偏偏他一旦遇到不满意,会直接喊停,然后一遍遍重来,直到他满意为止。
朴树,从小到大,他都是特立独行,不合群的代表。可这样的他,却出色得让人心颤。
他们从没有因为想要合群,就将自己的棱角磨灭,而是砥砺前行,坚持不放弃。也因此,他们需要付出的也更多。
特立而合群才是最佳状态
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怎么才能打破努力合群,做优秀的不合群者?
首先打破不要应该是努力合群,而是盲目合群。
其次,“优秀的不合群者”,那么优秀的人都不合群吗?知乎上有人提出这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优秀的人,他合的群没有你。
很扎心,却很有道理。
你能说温子仁和朴树就真的没有自己认同的圈层了吗?可能还是有的,只不过小而精,他们只是不合大部分人的群罢了,而大部分人的圈层也和他格格不入。
那么不合群就是因为太优秀吗?谬论。
在很多人赞誉“不合群”的当今,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赞誉,下意识地暗示自己的“不合群”就是太优秀,而忽略了你本身并没有到出类拔萃的地步,也没有足够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
所以,真正最佳的状态应该是“特立合群”。
朋友圈有个小伙伴刚刚开学,哦,忘了说,她叫小雯。有天,她跟我说:姐,寝室里都在聊牌子,聊化妆,聊剧,聊旅游,聊男朋友……我吭哧吭哧写作业,泡图书馆是不是太怪了?
那一瞬间,我觉得这个小姑娘怎么这么可爱呢?如果她在我面前,一定是闪闪发光的,尽管她此时必然苦恼得乌云罩顶。可很多人在遇到这种苦恼时,是不自觉得开始合群,而不是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我跟她说:
你不必苦恼,我曾经有位室友就和你一样,每天学习竞赛*学钢琴加入基督教加入社团……忙得很,很多时候一个礼拜我们说不上十句话。但是她是我们寝室成绩最好,奖学金最多,履历最光鲜,最后工资也最高的那个。
回头看,我这位室友无疑眼光更长远,目标更明确。很多时候,你没必要强迫自己融入群体,也没有必要完全不理会。如果室友的聊天,你*,可以研究一下,加入群体,如果不*,不用逼迫自己。
在《同一堂课》中,张大春送给学生的四个字就是“特立合群”。
特立和合群这是两个对立而又并存的关系。对于普通人的我们,不需要做到像朴树那样特立独行,只需要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自身独有的特质,就是最佳的状态了。
当然,每一份“独立”或多或少都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和强大的心灵,支撑你对别人说不,来坚持你的观点,而不是被群体的力量裹挟着盲目从众,最后失落泯然于众。
只希望有一天,你能不用努力合群,就找到自己最舒适的位置,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畏惧人言。
你是否也是那个努力合群的人?
作者简介:nana,壹习小编,一个怎么都睡不饱的熬夜狗壹习(),以多样的方式帮助大家成长,从这里学习,找到属于自己的壹习之地。
壹习君推荐
壹习君之前有做了日系风、手绘风、中国风的PPT,好评如潮,但是也有同学觉得这些PPT的风格太独特了,使用起来有很大的限制。所以这次专门做了一期极简风PPT,立刻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