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讨论两性关系的冲突,尤其是提及,女性不被当做独立个体、承受性别歧视、丧偶式育儿、职场与家庭无法平衡的冲突不被理解,等等被迫处于弱势的现象时,总令网友疾呼“不婚不育保平安”。
加上奶粉、虐童、疫苗等社会事件,各种生存成本上涨引起的消费降级(虽是媒体炒作的噱头,但生存成本越来越高毋庸置疑),单身的人似乎更加理所当然的坚守自己的独身状态。
其实无论单身与否,谁的日子都没那么好过。不婚不育保平安,更多的是一种无力吐槽时的调侃,充满戏谑和无奈。它接近于一种口号,而不是一种信念。
不婚不育就能保平安吗?
我有一个女神级的女朋友Q,她说她很喜欢大学时教西方音乐史的女教师,不到四十岁,离异近十年,独自养育一个女儿。
即便是日常示人,首饰、衣服、帽子,全都是精心搭配。为数不多的几条朋友圈状态,也都和书籍、艺术、音乐相关。
其实这位老师长相算不上好看,比起精致的面庞,她的沉静气质更打动人心。
某次Q骑着摩托去*,在菜市场看到老师提着菜篮子在买菜,她自然不是那位穿着旗袍去巷口买面,仍然风姿不减的苏丽珍,她还是那个相貌非常普通的老师,但衣着装束、气质如常。她的姿态是挺拔的,有种不断向上生长的生命力。
可即便是看上去有“优越感”的女性,对于女性的年龄,也许十年仍是一个分水岭。尤其是30岁到40岁这十年,孤独对意志力的渗透越来越汹涌。
这位独身近十年的老师说,
也没觉得恐慌,让人恐慌的可能是人生逐渐丧失可能性,而不是年龄和独身。孤单的时候当然很多,也不是轻松就能过去,不过这就是我极力远离不想过的那种生活所付出的代价。
要说独身最大的好处,那自然是自由。这意味着一个人可以过简单自在的生活,远离家庭中更容易出现的鸡零狗碎,不要小看这些具体到生活中每一个细枝末节的消耗,都是一些磨损生命的存在。
单身人士也无须担负生养、教育的成本(这可真是很大一笔钱),可专注社交或工作事业。
不过提起孤独,有两个不争的事实常被忽略。
孤独确实是可怕的,它和病痛一样,会让人丧失尊严。但婚内的女人就不孤独么?同床异梦难道不是婚姻常态?
如今的婚姻,鲜见爱情,物质基础、双方承当的责任心才是永恒的话题,而大多数关系中,那些类似爱情的情愫极易被置换和背叛。当这段关系无法再激起大脑多巴胺的分泌,渴望孤独和渴望陪伴的强烈程度是差不多的。
要说独身人士逃不开的最大隐患,当属老无所依的无助感。
时下的日本,是名副其实的“独身大国”,越来越多的人对家庭观念无感。
按照2015年对日本单身男女比例统计数据的增速来预估(一辈子不结婚的男性在23%左右,女性则有14%),二十年后,每三名男性就有一人终身不娶,而女性则五人中就有一人终身不嫁。
“无缘社会”就是亲人不在身边,无配偶、儿女,也没有家乡可回,也未与同事、朋友建立联系。
“无缘死”则是在这种情况下默默死去,在很久之后才被人发现遗体。
日本NHK为此做了专题报道,记录了许多“无缘死”老人。有一位九十岁的独居女性,死后近一个月,遗体才被人发现。她家里的电视机一直开着,厨房的烤面包机里还留着没烤好的面包,浴室的浴缸里放满了水。
有数据统计:
在日本每一年大概有3万2千人“无缘”死去,这意味着100个人中就约有3个会以“无缘死”的方式来告别人世。
79岁的若山钵子算是独立女性,靠自己的能力买了公寓,终身未婚。三年前得了癌症后,她第一次静距离地感受到“无缘死”的恐慌。
如果说父母对婚姻的催促是一种烦恼,那么这种无缘死的社会现象,对单身的大龄人士来说,算是一种触目惊心的棒喝。
那么,正常结婚生育,把养老寄托于儿女,就能免于孤独死去的结果么?
无缘死的曝光案例中,被子女遗弃,甚至在警察处理完尸体后,也被拒绝认领的老人并不鲜见。
而在我们本国,空巢老人的现象也早已不是新鲜话题。
曾看过一篇报道,一对做科研的老夫妇,有两个儿子,分别从北京大学和北京人民大学毕业,事业发展顺利,决定定居北京,两人都贷款置办了一百多平的房产。
夫妇在退休后,用积蓄和高额退休金过了十年的旅行生活,随后因为身体机能急速衰退只能回到老家生活,督促彼此吃药,帮助对方量血压。
某次老先生心脏病突发,是邻居帮叫救护车给送到医院,独自在家的老太太随后却摔倒在地,整整一夜身体无法动弹,次日凌晨才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
儿子们出现在病房的那一刻,老太太哭了起来,一生坚强理性的老先生虽忍住没哭,心里却有种莫大委屈的伤感。在孩子们陪护几天后,他便催促儿子返京工作。
记者问及为什么不去北京和两个儿子一起生活。老先生做科研的理性几乎成为一种原则,他知道两个孩子虽然能力非常优秀,但两套房的贷款近一千多万,也算不上宽裕,他们的人生几乎被套在这一百五十平的房子上。
两个儿子谁都没有主动开口请父母与他们同住,那种小康线上的生活,对自己小家庭的爱惜,是对自身成功心理的一种肯定,这太重要了。身为父母,是理解且配合的。
两位老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家乡独守空巢。
经历过双双病倒的事故,夫妻二人对相濡以沫有了更深的体会,最后在资源紧张的养老院排上号后,两人把这里当做人生最后一站。老先生说,
“如果我们中的一个先走了,另一个就紧随其后,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已是去年的报道了,之所以挂怀在心,既是对人类情感无法以意志为转移的无奈,也是对个人能力有限性的不知所措。
何况这已经是各方条件都比较优裕的老人晚景。那些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老人们该如何自处呢?二胎基金、个税调整等政策“出台”后,如今我们这一代的独身年轻人老去后是什么光景?
什么是30+女性的圆满?
真正令人沮丧的不是婚育选择带来的一系列困难,而是我们正面临着一种不是立足于个人选择就能解决问题的困境。
世俗幸福也不是人人都能获得,它充满了偶然性。按照既定的人生轨迹,结婚生子,就能切断独身人士所可能遭遇的一切隐忧么?
对于单身女性来说,过了三十岁,如果把自己放到婚恋市场,颇有种大势已去的悲凉。如果想追求世俗的安稳生活,自然要承受主流大众的物化挑剔的评估。意志脆弱的人很可能会对自己的择偶要求不断打折。
还在坚守爱情,势必要找到契合之人的女性,她们拥有更多自由,但也势必要面对周遭的奚落和误解。不过她们本就抱着不跟市场玩儿的心态,无所谓的。可许多单身女性,并不是不婚主义或独身主义,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
仍然有许多人认为女人不结婚生子,就是不圆满。好像圆满了就能幸福似的。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什么圆满。世俗的幸福也不是唾手可得。
和一个不怎么样的人结婚,生了一个两个孩子,过着乱七八糟的生活,这只是世俗,而不是幸福。但仍有许多人因为没过上这种生活而恐惧,这种不理智的单身恐惧,大都来源于对老无所依晚景凄凉的想象吧。
我知道圆满的家庭关系,充裕的财富基础,顺利的人生并不很多,需要种种机遇,也需要命运的帮助。都圆满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说的正是那些无法握住生活,反被生活凌驾于顶的普通人。
想要过好单身生活的重要基础:钱。
我可以选择单身生活,多亏我略有储蓄,可见,都市里的单身女性逍遥生活的最大基础仍然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有健康,有积蓄,有事业,有性,几乎接近完美的生活。
不断锻炼自己用劳动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也许是我们在世界上留下印记的重要方式。这也意味着你有能力买商业养老保险、重疾险,住进好一些的养老院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写在最后的话:
人在每个阶段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尚还年轻体健时,自我实现、光荣与梦想最重要,甚至鄙夷为了“老来伴”,和不那么喜欢的伴侣熬过几十年光阴的选择;而在经济无法满足需求,身体逐渐衰弱的阶段,新生命的喜悦、浓郁烟火气、陪伴和照顾,可能变得比尊严更重要。
无论追逐世俗普通幸福,还是自我随性的自由人生,都不是如果A则B的假言命题。无论如何我们总是要牺牲一些东西,去交换成功概率较高或较低的利好。
两种处世态度,利益与代价并存,要知道哪一种更适合你,先自问:
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是一种勇敢。能全然接纳自己选择的生活附加的代价,当然也是。
互动话题
你单身/已婚多久了呢?目前生活中的最大隐患是什么?
本文经遇见张小娴®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主播:DJ晓苏,“遇见张小娴”签约主播,声音设计师。做有手工质感的电台节目,以声音之名表达一切可能。
▌注:本文配图选自网络。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授权事宜。
如果喜欢就转发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