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有一则新闻——妈妈变同桌,每天陪脑瘫女儿上课。
据了解,这个女孩叫胡婧瑶。在她两个半月大的时候,突发高烧,因耽误了治疗,落下了后遗症,医生告诉妈妈,胡婧瑶患有脑瘫。但妈妈没有放弃自己的女儿,相反,她在帮助女儿复健的同时也陪读,让女儿“多认识一个字便是一个”,同时,她还担任“老师”的角色,不懂的问老师,弄懂了就教女儿。而今,胡婧瑶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很多人为胡妈妈的伟大与付出动容,而我觉得,她完成了一场为母则刚的修行。
生命终有其无法承受之重,困顿有时,挫败难免。沉湎于追悔、感伤、责难远比积极去面对、接受、处理要简单。胡妈妈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路,并安之若素,也正因如此,才收获了善果。
母子一场,是这世上最绵长饱满的情感,一位好妈妈对孩子的影响,绝非轻飘的“伟大”、“付出”这些字眼可以潦草交代的。
上学时班里有个女生,长得很漂亮。被一个混混男纠缠上了,有次两人拉扯间被班主任瞧见,俩人都被教训了一遍。
女生倔强,显然对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不能接受,宁死不认错。遂被请来家长。
然后,班主任说了一句我们听了无数遍的话:
一个巴掌拍不响,他怎么不找别人偏偏找你?
班主任以为一旦祭出大杀器,便可以鸣金收兵了,以为稳赢了。脸上得意的笑还没来得及荡漾开来,便听得一声响亮的耳光!
女生的妈妈打了那个小混混一巴掌。略显羸弱的瘦小身躯,似乎用尽了全部的力气。
她问:“你说,响不响?”
从此,再也没人敢欺负这个女生了。
“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千年死局,就被这样一个文弱的母亲用一巴掌给破了。
见识过了这个母亲,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贫穷的女生没有丝毫的卑微怯懦,面对戏谑没有选择顺从,面对不公没有选择隐忍——处处都因为母亲对她的信任和庇护而彰显出饱满的生命状态。
一个母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自己的孩子。然而很多母亲会忘记,因为要面子,因为要合群,因为要维护成人世界各种莫名其妙的和谐。
很多妈妈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她们醉心于学习各种“偏方”、“话术”、“套路”来对付孩子的“疑难杂症”,偏偏忘记了,作为母亲这个身份最根本的职责——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庇护、无条件的信任、完全的接纳。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小孩,永远有爱住在心头,内心就会充满力量。
“你是不是又忘记给孩子喂奶啦?”
“你闲着,自己怎么不给孩子冲牛奶去?”
“别玩手机了,看孩子还玩手机,怎么做妈的?”
“你不也盯着手机看嘛?凭什么说我?孩子我一个人的?”
很多父母,不厌其烦地彼此埋怨敌对:要么,妈妈跟孩子无比亲密,怎么看孩子他爹都觉得不顺眼;要么,是爸爸把孩子当掌中宝,开口闭口责怪妈妈这没做好那没做好。
看似他们都很爱孩子,彼此之间却并不相爱。你根本看不到成年人彼此之间的爱与理解。更有甚者,会因琐事动辄谩骂、冷战甚至使用暴力。
即使孩子只有一个多月,他也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如果当着宝宝吵架,他也会紧张焦虑。
在孩子六岁以前,他们都不能真正理解成年人争执的原因。英国心理学家费尔贝恩研究发现:父母之间出现问题,孩子总会在自己身上找过失,宁愿自己有错。
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道德防御”,在他看来,孩子之所以会认为是自己“不好”,其动机是想让父母变“好”,让自己拥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因此主动地承担了父母的“不好”。可以说,孩子是以牺牲内部安全为代价来换取外部的安全。
六岁以后的孩子才能对父母吵架的问题有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到青春期以后,才会完全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
那么,维护好夫妻的关系便成为重中之重!作为母亲,责无旁贷要迈出极为重要的第一步。而后,再以自身的改变与进步影响其他的家庭成员。
管理好情绪,是一种能力。跟其他所有的能力一样,都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而有所提高的。所以,“我脾气就这样”之类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孱弱无力的借口。
有了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决定了你身上的正能量大于负能量,积极的时刻多于焦虑的时刻。而情绪管理的失败者,容易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
其次,妈妈们不能令“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这是事实。以任何形式否认孩子爸爸,都等于否定了孩子的一半。孩子们都是天生的“心理学家”,妈妈对于爸爸的怠慢、无理、轻蔑与不尊重,无论掩藏的再深,都是能被他们感知得到的。对于爸爸,也是一样。
爱孩子,是每一个母亲的本能。爱孩子生存空间之中的每一位成员,给孩子一个充满阳光、温暖和安全感的环境,才是更高级的爱。
在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有一个宿敌——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才华横溢、无所不能、完美无缺。令我们自惭形秽,内心不断地自我否定、心理秩序混乱。
有了子女之后,孩子某一方面的缺憾和不足,轻易便会激起妈妈们的焦虑。很多妈妈开始重复当初自己父母的做法,忽略了自己当年的自卑与压抑,简单粗暴地给孩子一个所谓完美的榜样,以为这样就会令孩子也完美。
或许没人会承认自己苛刻地要培养完美小孩,但是,很少有人会欣然接纳孩子的“毛病”。
妈妈们往往见不得孩子身上的“缺点”——孩子好动,她嫌闹;孩子安静,她嫌闷;孩子喜欢画画,他还希望孩子功课好;孩子功课好,他还要求孩子时刻懂事……
可是,试问哪个妈妈允许过孩子有不足?希望孩子完美这样的期许本身便是一种贪婪和得寸进尺。
有人说,所谓天堂,就是完美的地方:美式房屋、中国食物、英国警察、德国汽车、法国艺术——世上不可能有天堂,没有完美的地方,那为什么要求有完美的孩子呢?
身为母亲,我们要做的,是用赏识的目光滋养孩子,而不是用苛求完美的眼光挑剔他。
有的妈妈原本是能够接纳孩子的不足的。 她们本身也认可:孩子不需要做到完美,在大部分事情上做到“大致齐”就已经很好。然而,随着孩子周遭的环境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她们开始不淡定了。
我身边有个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她信誓旦旦要给孩子快乐童年,减负教育。随着孩子升入小学,由于同班的同学都额外补习,一年级期末,她的孩子排名在班级乃至整个年级都垫底。
于是,这位佛系妈妈无法淡定了,也轰轰烈烈地投入到补习大军之中了。
她没有考虑过孩子成绩偏低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因为孩子刚由幼儿园升入小学,不适应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而学校和家长也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可能是由于孩子第一次参加这种书面形式的考试,陌生和紧张的双重碾压之下,使得孩子发挥失常;还可能是孩子不清楚考试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主观上没有认真对待……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只是表象,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对策。不经分析思考而作出“只有补课才能解决问题”的决定——这无疑是一种偷懒和愚蠢。
只有耐心分析孩子的现状与内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真正帮到孩子。如果孩子并不是理解领悟能力有问题,那么额外的补习只会成为负累。
特别是当周遭出现了比较和质疑的时候,你能不能依旧保持自己的初心,不焦虑、不急躁、不功利?是否还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只要求在各方面做到大概齐?还是为了不被别人比下去,甚至为了家长的那点“荣誉感”而加重孩子的负担?
似乎孩子在学业上取得了所谓的成功,自己也就可以升任为“成功的母亲”了。
你的人生属于你自己,不是为了同别人比较、说服别人、向别人证明而存在的。
孩子不是复制品。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和生长秩序。所以有些比较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比如,一年级时识字100还是1000;比如,7岁时会背九九乘法表或是8岁时会背。
身为母亲,有时要学会屏蔽外界的质疑,才能不焦虑。唯有不焦虑,才能做到不逼迫,不惶恐。如此,你和孩子的生命都会富足饱满。
正如《心经》中的一句: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不是教你跳出红尘,而是告诉你认清自我,明晓本心。
一个好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很多时候,我们只顾着对孩子、对丈夫提要求,却忘了自身的成长与改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呢?
母亲们如果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就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只要改变,就会有进步,就会被感知,就会有良性影响。有些矛盾和问题甚至都不用费心就自然而然化解了。
母亲,是一项需要也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全部智慧与能量的事业。何谓“完美母亲”?这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动态的,持续的,发展的,是一场满腔孤勇的修行——只能以身作则,不断学习,默默耕耘,静待花开,没有终点,没有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