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心理学帮助,请到幸福研习社 ·
先从拖延说起。
01
我们应该由着焦虑驱使我们去奋斗吗?
前几天,一个90后妹子来找我,她说她有严重的拖延症,需要下猛药来治一治。
妹子嫌自己微胖且身材不够曼妙,报了一个瑜珈班,结果上课期限都过期一星期才发现自己一天也没上过。“可是我明明,每天都在念叨着我今天要去练瑜珈……”
她还计划要在周末的时候去一个亲戚的鲜花工作室帮忙,熟悉植物栽培养育,这样不但修身养性,还活在美好里,说不定以后还可以自己创业。亲戚相当欢迎,表示愿付酬劳。但是,大半年过去,她这个美好的计划依然还在沉睡。
妹子的美好计划还很多,具体的比如每天崭五十个单词,遥远的比如辞职两年过一过“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生活。
不过,每一个计划,对她来说,好象都找不到开始的好时机。
所以,一有空闲她脑子里就浮动着这一堆的计划,但想要实施又总感觉“雪拥蓝关马不前”,好像一架机器,始终无法启动。妹子急得觉都睡不好了。“我好害怕我这样下去会虚度一生……”
既焦虑,又拖延,这是一对矛盾的组合。破解这个矛盾,恐怕并不是二选一那么简单。我想起今年跨年之际,韩岩老师看罢罗胖子的跨年演讲,在群里抛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由着焦虑驱使我们去奋斗吗?
02
启动匮乏感内在系统的人生
会陷入自虐式内耗
焦虑是怎么开始堆积渐渐如雪崩般瘫塌的?
读者阿雅和我讲起她的故事。
她出生后因为是个女孩,被父母送给了别人。与她养父母紧邻而居的那家人也有个女儿,与阿雅同龄,叫小朱。两个人自然成了朋友。不同的是,阿雅除了长相出挑,成绩也优异,小朱则颜值一般,学业平平,为此,小朱一直是阿雅的“跟班”,阿雅也对她支持多多。
两个人从亲密到出现隔膜,是在小朱嫁了个不仅有钱还对她特别好的丈夫,到上海买房定居之后。那时的阿雅在一个三线城市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收入一般,前景黯淡,最不顺遂的是婚恋,始终没找到可以依靠的男人,没有过上她想要的体面生活。阿雅成了一个总招来莫名非议的大龄剩女。
在小朱生可爱的儿子之后,阿雅几乎没有勇气再和昔日姐妹见面、联系了。
嫉妒感折磨着她,像被针扎一样浑身疼痛。
凭什么那个看起来并不怎么样的小朱轻易地过上了我想过的生活?
为什么我如此努力却只能挣扎在生存线上?
我到底和我想要的那种生活之间差了多远的距离?
这些问题,几乎令她暗中癫狂和绝望。她对自己更狠了,又是报英语班,又是请私教指导自己锻炼塑形,参加了好几个培训,学插花、弹古筝和玩茶艺,心理学、写作、国学也全不落下……一心只想让自己变得闪闪发光!觉得唯有如此,才有出路。
只是,断绝与小朱联系后几乎学遍了所有技能的阿雅,依然挣扎在情绪的谷底。
直到有一天,阿雅与往日她和小朱共同的一个朋友邂逅,朋友随口问了句:“小朱和她孩子爹不知道打没打上结婚证,听说那男人的老婆根本不肯离婚……”
顿时,阿雅一阵眩晕。
那一刹,她忽然意识到,在她心目中过上美好生活的小朱,原来生活中也有大大的漏洞。可是,自己却被表象给“蒙”住,从来没有怀疑过小朱那过于完美的生活,却始终在否定自己的所有。
而这被否定的自己,到底又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透过小朱的漏洞,阿雅第一次看到自己生命里的丰沛景致。在那个稍纵即逝的画面里,阳光透过密林,洒在绿叶上,点染出一片片金光,远方有人在嘹亮地歌唱,她在清早的河岸边,愉快地淘米做饭……
阿雅泪如雨下:我的心里住着一个魔鬼,它在不停地说,你不够好,你不配,你好差劲……
被这样的话劫持着的她,活在对外部评判的深度依赖里,进入自虐式内耗。
03
自虐式内耗背后
那个匮乏到极致的自我
涉世之初,我也曾焦虑茫然。
作为山区出生成长的70后,我的人生起点,实在不高。用尽所有力气,我摆脱了农民的身份,成为拿“铁饭碗”的人。可是,参加工作不多久,我就意识到,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岗位本身,不仅不适合我,还令我恐惧。
于是,我豪迈地列下了好多自我提升计划,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超越不满意的现实。但是,几年过去了,我的计划基本原封未动。
当我在焦虑的汪洋大海里即将沉溺的时候,我按部就班地结婚、怀孕、生子。产后几个月,一个正在备孕的闺蜜说:把你怀孕的过程,养孩子的经验全部写一写吧,给我分享分享。
神奇的是,面对闺蜜的建议,我很快就开始行动了,在那段时间居然每天一篇,写完发在博客上。闺蜜不但自己看,还分享给别人看,一来二去,我就养成了每天写作的习惯。为了写得扎实,我也很注重实践和观察,因为有实践,写起来才顺手得多。
每天忙于写,我的焦虑感显著减轻,生活变得有序起来。
为什么我的别的计划一直在睡大觉,但写作这事,却迅速有了热情并能坚持呢?
除了婚育生活自然而然地让我转动起来,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藏在我闺蜜的建议里。
她的建议,在我的解读里,包含了两大核心要素:
一、我在她眼里,是优秀的,优秀到在某些方面,可以成为她的老师。
二、她不仅相信我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与水平,而且她需要我。
当时的我,遭遇这样的认可与呼唤,就像一个人走在茫茫荒漠里,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却突然看到一片绿洲。
这片绿洲挑动了我所有奋发向上的神经,变成了具体可感的行动力。
所以,我明白了这样一个真相:
美好的计划,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挡箭牌而已。它像镜中月,水中花,美丽却也虚幻。
构造出各种美好的计划,其实是需要逃避内心深处的虚无和恐慌。
计划有多美好不重要,甚至计划如何实施也不重要。因为在计划的确定和实施之前,更重要的问题是,你如何面对那如潮水一样奔涌而来的焦虑,或者相同的日子过了一整年却毫无觉知的麻木空虚。
也就是说,所谓焦虑,并不是因为计划不能落实和执行。而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是谁,你想要去往哪里,假如你知道你要去往哪里,你又不确定你有没有这样的能力。
一个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人,活着,或许比死去更痛苦。
而这,会令人本能地想要挣扎。于是,越焦虑,越用力;越用力,却也越无力。
幸运的是,我那个闺蜜无意中给了我一把开启自己生命绿洲的钥匙,让我有了逃脱那心灵荒漠的希望,从此风雨兼程,一往无前。
04
找到自己的力量
世界还给你安宁
你的人生,也由别人说了算吗?假如你也正在焦虑之中,你需要怎么一个机会,让自己的内在系统从匮乏系统更新到丰沛系统?
我们都知道盘古开天的神话故事。
传说中,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无边无沿无上下左右,不分东南西北,就像一个浑圆的鸡蛋。这浑圆的当中,孕育着人类的始祖——盘古。
历经了一万八千年之后,孕育成熟的盘古睁开了眼睛,却发现只有他自己,在一个没有出口,没有光亮,没有生气,只有孤寂、混沌和黑暗的世界。
这是多么可怕啊!
于是,盘古一发怒,就开天辟地,让宇宙有了天地之分。他则变成顶天立地的巨人,像一根柱子一样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变成过去的混沌状态。
或许,一个生命的养成,要面对的最大挑战也就是盘古式的混沌。盘古因为是神,所以他可以随天地而增长,撑起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保持着分明。
而普通凡人,要靠什么来给自己力量好撑起自己的世界活得分明呢?
我们从来不该讳言财富、声名等诸多外部事物带给我们的意义与价值。金钱,名誉与权利,只要喜欢和向往,就该努力去用正当的方式去获取。
不过,是什么促使我们要去求索这些?
英国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有本书《身份的焦虑》,他提到:人为什么要追求显耀的身份?他的答案是:因为显耀的身份能为人们赢得“爱”。金钱、名声和影响只能视为“爱”的表征——或者是获取爱的途径——而非终极目标。
“爱”的内涵又是什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描述了一个概念:内聚性自体。一个具有内聚性自体的人,因为内化了一个稳定的理想价值系统,通常会体验到一种自我确认的价值感和实实在在的存在感。
内聚性自体的形成要件,或许就取决于这个“爱”:
当一个人降临这个世界,是否被欢迎?
当一个人提出自己的需要,是否被及时合理的满足?
当一个人做错事,表现不好,是否依然被认可?
……
就像电脑需要安装操作系统,得到的爱的匮乏或是丰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每个人不同的命运。
拥有丰沛感内在系统的幸运儿,内在由:有你真好!无论怎么样,你都美好,这类的声音主导。这样的人,我知道我是谁,我清楚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既知道我之所长,也明白己之所短,而无论如何,我都从容自得,仿佛活在人间四月天。
匮乏式内在系统,核心的声音是:你不好,你不值得,你没用。久而久之,内在被这样的声音所劫持,活着的过程,几乎就是奔跑在寻求证明的路上。
可想而知,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群体由匮乏感内在系统的人组成,则整个社会也进入一种无力状态。
回到韩岩老师的那个问题:我们应该由着焦虑驱使我们去奋斗吗?
这好像在说,因为整个社会都可能有些病了,所以你也要跟着一起病吗?
当然不。
我们要奋斗,但要警惕的是由着焦虑感驱使着去奋斗。
纵然,多元的社会令每个人都身不由已地被焦虑的狂流所裹挟,可是面对终究会被激流淹没的风险,找到一个落脚点摆脱这个漩涡,不仅完全有可能,也正是生命存在的更高一层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当然,摆脱焦虑与无力或虚空,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要如何做起?
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多和自己呆在一起。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拗,具体些来说,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进行体验:
正念练习。这是我认为最好的放松自己的方式之一。某一天早晨,我的大儿子气呼呼进来冲我说他不要去上学,小儿子刚醒来在哭闹要妈妈不要保姆,左右为难之际,我只能先闭眼感受自己的呼吸,这时就体会到自己的胸口又紧又绷,心脏跳得很快,却每一下都在传递它的虚弱无力。我让这无力感淹过我……片刻之后,我觉得自己像是被浪打了数个回合后,又站稳了。所谓的自我关爱,在我理解,就是在诸事缠身之际,不急于处理事情本身,而是让自己和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呆一会。这一会之后,或许你的世界已然不同。
撰写情绪日记。在我的经验中,写作,有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念头、想法、感受……全部捕捉到,于是,让你的内在可以像水墨画一样慢慢呈现,有可能在写作的过程中,看到曾经迷失的自己。
阅读。最有品质的阅读,是读自己喜欢的内容。关于美食的,关于理论的,关于装扮的,或给自己带来哲思,或得到启发,也可能遇见愉悦,在我看来,没有阅读的人生,恰如无形中丢失半片江山。
心理咨询体验。有些人的命运,注定生命中就缺乏理想的关系,这样的时候,能够找到匹配的心理咨询师陪伴自己度过一段无力而艰难的人生,是最明智也最有力和有利的选择。
还记得那首歌吗?“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的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参考:1、(英)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2、吕伟红《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理论对心理治疗的启示与助益》
更多往期精彩话题:
人物|内勒斯:每个人都要发展“成熟的成人意识”
吴和鸣专栏 |《手机》何以成了“手雷”?
药神与冯小刚:匮乏而不自知的需求啊,毁了生活
● 长按二维码加入幸福研习社
咨询电话:188-0137-4573 / 138-1124-8084
回复目录,提取所有往期文章目录,点击标题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