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之道》是一本由梁玉麒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之道》读后感(一):活在当下,完形生活
生命就像一份被包裹得很丑的礼物。如果我们
有勇气可以一层一层的剥开那丑陋的包装,你会发现里面隐藏着
无价之宝。
你是否
不喜欢现在的忙碌的生活,想要摆脱却又无从
解脱? 是否常常想起
自己以前的事情,
后悔而又
不能自拔? 是否
感觉生活的挑战
接踵而至,想要喘息,但总是放不下对
未来的担忧。
梁玉麒
老师,用他自己的体会给我们描绘了一颗宁静的心。要获得这样的
心境,需要一个新的视角。就像
那个故事,有两个小孩,他们一起到了马棚。
一个孩子说,这里又脏又臭,到处堆满了马粪。而另外一个
孩子却说,这里既然有马粪,就一定会有小马驹可以骑。同样东西,一种环境,视角不同,
心情不同,心境,自然也相差甚远。而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每天都多一些宁静,少一些浮躁。我们的心,也会慢慢的变得宁静。
关于
焦虑:焦虑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
恐惧,想要做,但是却又不敢去做。焦虑会让我们从当下的生活抽离,沉溺于未来可能产生的不明朗的后果。我们可能不
喜欢这种感觉,但是焦虑确实我们的意识在告诫我们:“嘿,这件事情可能很棘手。你需要更多的准备,才能有更大的
能力去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看清楚焦虑,才有可能拓展我们自己。
关于羞耻感:当
生命中对我们重要的人认为我们做了不好的事,具有不良平直,甚至我们只是
感觉到自己做了错事和丑事,我们就会有羞耻感。当我们在极力避免羞耻感的时候,我们也会
放弃尝试新的东西,试图让自己停留在一个安全的地带。我们会因为害怕这种感觉,我们会害怕去跳舞,去唱歌,去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同时我们也
失去了去体验新的
经历,新的
快乐的机会。而这些东西,是羞耻感带给我们的。羞怯,标志着我们正在踏入新的疆界。你还会害怕这种感觉吗?
关于内疚:内疚是一种对自己过去的不谅解。内疚之人通常会说,你不应该....,你必须表现得......,你应该...........,你对.....有
责任。可是推己及人,当别人做了一些错事,你是不是一样不会原谅别人?当你
原谅自己了,你也可以去原谅别人。你的心因此而变得更加温存和宽厚。所以,内疚,伴随着对自己和他人的
理解。
关于疾病:人都会生病,疾病,其实是
身体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向我们发出通知。你的某些生活
习惯或者行为需要调整。就像手碰到火会很烫,然后马上缩回来。这是身体在保护我们。疾病,会带来更加
健康的自己。
................
当我们遇到负面
情绪还有不顺利的环境的时候,与其沉溺于其中。不如稍微停下来想一想,感受一下它,试着接受它,然后,让它陪着自己,变得更好。
《生活之道》读后感(二):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友人
推荐我一本小书——《生活之道》,刚看到封面就
爱不释手。蓝天、白云,这些在北京很难见到,尤其是如此阴霾的初冬;联想起南国的碧海蓝天和白浪逐沙,让最近有些阴郁的我重获一缕
好心情。
《生活之道》是一部用完形
心理学谈生活
感悟的书,它一共有65篇文字,讲述了65个词汇,有“
幽默”、“
感恩”这样
温情的词汇,也有“焦虑”、“
忧郁”那样残酷的词汇。每一篇
随笔都婉婉道来
一个故事,蕴含着浅显易懂的生活理念,细细品来,那字句如同从冰川流下的涓涓细流,缓缓地滋
润着我的心房。
这些细腻的感受,
相信全都源于作者梁玉麒对生活的观察、对
人生的悟与思;他毕业于香港中文
大学,是香港注册社工,现任香港中文大学
社会工作系专业顾问。香港中文大学被誉为“全港最美高校”,学习和工作在这座山海之间的
校园,确实有很多值得觉察的
风景、人物和
故事。但身为校友的我,却常常在
烦恼爬山
辛苦、
大汗淋漓,而忘记觉察一切,比如艺术气息的建筑物、
沁人心脾的草药园。
在下班的地铁上随手翻开,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我每天上下班搭乘地铁时,很难在人们的脸上读到喜乐。很多人似乎在昏睡状态中旅行,毫无察觉。”抬头望去,果然如此,不禁
哑然失笑,大概,平时的我也是这副样子吧。
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对我来说,那两年的工作是报酬很低的苦活。尽管我从自己在机构内外提供有效的专业培训中偶得喜乐。但是,我做了太多
例行公事的行政工作,肩负了太多任务。”大多数人都会
抱怨工作,这也
无可厚非。尤其是最近几天,
朋友总在讲述“不公平”、“想跳槽”、“无法
坚持”的职场故事,太多“负能量”的词汇让我无从
安慰、也无力安慰。
“其实,喜乐不需要特殊的原因或理由。我只要看到晴朗的蓝天,只要欣赏我儿子晓岚在炎热的暑假午睡时安详的
面容,就会心生喜乐。我希望,我能充分把握此时此地。我知道,眼下的环境并不令人
愉快,但我仍可以带着喜乐活下去。”
我喜欢这段话,也想让
我的朋友们看到。相由心生,有时候并不是表情多难看,而是心情太糟糕。既然如此,何不
回忆喜乐之事,露出
灿烂的笑容?就算是
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是羞怯
尴尬的糗事,只要能让自己会心一笑,工作的事情似乎就没那么烦恼了。这篇
文章叫《喜乐》。
“觉察”,是完形生活的关注点。虽然我们都不是完形
心理学的专家,但完形生活,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从
衣食住行的细节中,我们也能觉察出
美好。“带着觉察,活出生命的
心灵之旅,肯定我
曾经有过的
梦想”,这才是作者真正想传递给我们的讯息吧。
《生活之道》读后感(三):here and now
兩年的社工學習裡面,印象最深刻的是here and now, 如何令自己活在當下,如何引導案主活在當下。原來要實實在在活在當下並不簡單,每時每刻我們都受到現代社會各方面的引誘和打擾。行走時會玩電話,吃飯時會瀏覽新聞,喝著水也在想著等一下要做的事情,彷彿一份時間不用來做幾件事情就是浪費。另一個阻礙我們here and now的因素是過去,過去某一刻遭受的傷痛深深印刻在腦海中,當時的情緒當時的恐懼會在如今的某一個相似時刻呈現出來,即使我們的意識清楚如今不是過去。所以覺察才是如此重要的一個詞,安置在書的首章。
能夠成為梁老師的學生實在是這兩年學習的重要收穫之一。雖然正式上梁老師的課只有一門,但是總在時間允許之下去旁聽他另外的科目。上課的感覺就像是在沙灘漫步的時候可以拾起一些閃耀光芒的沙粒,也像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隨時感受到的共鳴或領悟。
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
這本書說,認識這一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