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睡了,我贪婪地看着小小的她。老公蹑手蹑脚凑过来,感叹怎么这么漂亮。
我一边注视女儿,一边随口问:“嗨,想你女儿嫁什么人?”
我猛转头:“同性恋?!确定?”
“为什么?”
女同更幸福?
此后一连几天,我都在想他的话,越想越觉得,他的话又有理,又无奈。
之所以说他有理,因为有很多原因。
只有不断出轨,寻找新鲜刺激,才能对抗平淡的婚姻生活,阻止对妻子产生厌倦。
也只有出轨,太太才会处于紧张状态,为赶走小三不断作战,对他足够关注。如此,婚姻的新鲜感方可永续。
秉着此方针,卢德福不停出轨,年逾六十,已与100多位情人发生关系。不仅如此,他因担心女儿婚姻不幸,开始教唆女婿出轨,并为他介绍情人。
不过可笑的是,卢德福妻子也有一位情人,女儿也有。只是他的妻女分别只有一个出轨对象。
你可能以为,这只是电影。
腾讯新闻事实派曾对68119人做过调查,发现60.2%的男人和38.1%的女人曾出过轨。
人民大学教授潘绥铭公开了自己从2000年开始,每5年一次进行的全国范围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丈夫们的出轨数是妻子们的3倍。
通透如张爱玲,面对胡兰成屡次出轨,曾写分手信给他,说自己已不爱,并附上30万稿费。但那句“我将只是萎谢了”,足道出伤痛至深。
演员陈怡婷,不堪男友出轨,选择从12楼的出租房一跃而下,陈怡婷死前传短信指责陈俊生“我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告诉你错得多离谱,多伤人”。
男人出轨,历来成本低,易被宽容,道德和法律于他们无用。一句“我只是犯了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便可轻松开脱,只剩女人独咽苦果。
这种境况下,选择女同,大家出轨的道德成本一样,代价一样,机会一样,不被背叛的可能性更大。
第二个原因是,做同性恋,性会更完美。
“女同是最能享受啪啪啪的!”
老公曾这样说。
全国性学会副理事长马晓年教授曾表示:“我国中年夫妻中,可能有一半都处于无性婚姻状态。”
比如蔡琴,10年恪守杨德昌提出的无性婚姻,兢兢业业辅助老公拼事业,助他成名,默默忍受无性折磨。
待杨德昌名气变大,绯闻渐多,面对媒体却自爆,与蔡琴十年婚姻,一片空白。
当人们猜测杨德昌是否性无能时,他年轻漂亮的情人却出现,并带着两个儿子。
原来,十年无性婚姻,只有蔡琴在坚守。而被长期压抑的欲望,让蔡琴精神抑郁,并患上乳腺癌。
不愿与人接触,甚至一度求死。
演唱会上,蔡琴几度哽咽。并亲自宣布:“我蔡琴再也不会嫁人了!”
孔夫子曾说,食色,性也。无性,违背了人性。其痛苦,无异于一个饥饿的人,面对一桌美食,拼命忍住不吃。
并称,异性恋之间,男人肯定百分之百高潮,女性高潮只占百分之六七十,但女同性恋的性就完全可以逼近百分百。
国家卫生计生委曾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发生初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5.9岁。
当没有能力承担生育之责,又遭遇意外怀孕,流产手术,成为唯一选择。
人流安全吗?妇科专家曾发出警告:4.5%~4.8%的育龄妇女患不孕症,其中70%以上的患者是由不当人流手术导致。而人流后遭遇感染被切除子宫的病患,并不少见。
搜狐新闻曾报道,一女子婚前曾有六次人流史,婚后怀孕,不到两个月便大出血,再次流产。
小青的扮演者陈美琪,曾因老公出轨,情绪受到打击,流产后,终生不孕。
如果说人流手术只是外伤,也许医学可解决。但人流带来的心理创伤,却会如噩梦般,终生萦绕心中。因为那个未出世的胎儿,是被仪器剪碎吸出的。这样的手术,我拼死也不想女儿经历。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避孕方式那么多,做好避孕就好。
知乎上有网友Dami结合自身研究,给出了结论:在所有长期(永久)避孕方式里面,男性结扎是副作用最小,对身体伤害最小,也是安全率最高的选择。
男性结扎在澳洲已经很普遍,甚至成为主流。可在我国,无人支持。
他们会问女人,戴套亲热就如穿袜子洗脚。你觉得穿雨衣洗澡有意思吗?
于是,男女的性行为,多数都是危险的,或者靠近危险边缘的。
女同不存在避孕的事。
这样就会省却很多痛苦。
被称为“最疼”纪录片《生门》,用真实镜头告诉人们:每一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
犹记片中产后大出血的夏锦菊,仅在一瞬,出血量达到2000毫升。
抢救中,心脏跳停两次,出血量1万3000毫升,相当于全身的血换了四次,最后被切除子宫保命。
而手术室外,等候她的,不是那个她冒生命危险,为之延续子嗣的老公,却是自己掩面哭泣的老父亲。
肖小平刮宫时,面对危险,只是担忧没了子宫,老公会不要她。
有人说,只要男人不生孩子,男女就永远无法实现真正平等。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存在感同身受。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世界对妻子、母亲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尊重。
“这一点,你应该更清楚吧?”老公曾问我。
如果女儿是同性恋,她就可真正跳出。
的确,对于女性,生孩子的痛也许可以挺过,但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实在承担太多磨难。
七天性实验中,有一对黑人夫妻。结婚两年,育有两孩。丈夫是财务顾问,妻子是全职主妇。
他们的生活,是无休止的争吵。丈夫大男子主义,家庭生活中充当甩手掌柜,并不停指责妻子,做不好家务。并且太过邋遢,令他失去性欲。
没人希望,自己的女儿陷入“丧偶式育儿”困境。可这早已是社会常态。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女人要事业和家庭兼顾”,“带孩子和挣钱两不误”。一直觉得,对于一个母亲,这般的引导,是最大的恶。
演员蒂娜·菲在《天后外传》中写道: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粗鲁的问题是什么?是“你今年多大了”,还是“你体重多少”?都不是。最烂的问题是:你是如何兼顾所有事情的?
完美主义,是母亲的大敌。
可是,所有人都在这样提要求,包括女人自己,同样在妄想兼顾所有。
产后抑郁,由此而来。
男女平等的口号,我们一直在喊。历经多年,似乎看到一点成效。“可毕竟太漫长呵!”老公曾叹气。
想起去年的春晚节目,公然把老婆比喻成保姆。伺候公婆,上地干活做家务,生儿育女,一天不过两块钱。
这种价值观的节目,登上春晚舞台,充分表明我国男权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相对异性恋,也许选择同性,对女儿更自由,更从容。
但,爱是尊重。
她选择什么人,由她自由支配。
也许,她会遇到带着万丈光芒的人,轻松带她走向光明;但也许,仅一点萤火虫之光,她便急切跟随,不顾风险与伤害;更可能,她跟错不属于自己的星辰,一路跌跌撞撞,受伤不断。
但,唯有如此经历,她才能悟到,自己心中有光,方得始终。
而父母,只能做孩子坚实的后盾,用永不辜负的爱,告诉她:无论你成为什么人,选择什么人,我们都爱你!
也许你还想看:
买什么香奈儿,我就是香奈儿
你是什么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婚姻
你一直被渣男所伤,原因无非这一点父母皆祸害?如果真如此,我们该如何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