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明明什么都没做,2018年已经过去一半了。”
明明什么都没做,2018年已经过去一半了。
最近很多人都拿这句话开玩笑,或自嘲,或调侃朋友。以往听到这样的话,可能笑笑就过去了。可最近几天,我却莫名其妙地陷入一种焦虑感。
这种焦虑感不只是因为年初的时候,信誓旦旦要减的10斤肉,然而六个月过去了,它还在我的肚子上。也不只是因为买了好几本书,却每本都只是翻了几十页,就被丢在书桌上覆满灰尘。
真正让我焦虑的是,为什么明明不希望如此,却每一年都依旧无法改变荒废时间的自己。
过去几天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想做的事总是没有去做。这时候,脑子里冒出了一些声音:“我好忙,我好累,我哪有那个时间……”
直到有一天早上六点,天还灰蒙蒙的,我被“啪”的一声惊醒。打开灯一看,我家的大肥猫把我的杯子打翻在地上,碎了一地的玻璃渣子。
虽然困得睁不开眼,但还是忍住困意起来处理事故现场。扫地,拖地,把玻璃包好,丢到垃圾桶……这个过程整整花了40分钟!
如果你问我,“可以每天挤出40分钟来做有氧运动吗?”我肯定会说:“不行,我没那个时间。”
可当我不得不处理房间一地的玻璃渣子时,时间就被硬生生地挤了出来。
我有个很注重护肤的女生朋友,很记得有一次她跟我说:“你现在不坚持涂眼霜,小心哪天一睡醒,鱼尾纹就长出来了!”
是的,如果我告诉你,今天晚上不涂眼霜,明天就会长出一条鱼尾纹。今晚不戒掉夜宵,明天腰围就会宽10公分,我保证你立马就会行动。
当一件事件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就算我们不做也不会有明显的损失,我们通常就会选择不做了。反正,不做又不会死。
所以时间管理的关键在于,对待你想要做的事,就像对待那一地玻璃渣子一样。
时间不是省出来的,认真对待你想要过的生活,时间自动就会省下来配合你。
除了“没时间”,还有一句我们也常说的话,“等我想做的时候再做吧。”比方说:
我想学游泳,可是我连泳衣都没有耶,还是等我想起来再买吧。
我想学钢琴,可是我还不知道要报班还是自学,还是等之后了解清楚再说吧。
我想去一趟旅游,可是还要订机票订酒店、做旅游攻略,太多功夫了,还是等我想做的时候再做吧。
……
最后,这些“等我想做的时候再做”的事,要么拖得足够久,要么就再也没有这回事了。
万事开头难,但其实得到我们想要的,这件事本身并不难。
我们生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做成一件事的方法、途径、资源,这些都可以在通过网络、书籍、朋友等各种途径获取。可以说功夫不怕深,只怕有心人。
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没能获得我们想要的呢?
TED演讲者Mel Robbins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谈到,我们的大脑就像一架设置了自动导航的机器,只有在设定好的路线中才感到安全。一旦你在生活上改变路线或方向,它就会发出一个危险的信号,然后紧急刹车。
就像我们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很棒的想法,但必须改变你过去的行为习惯,你的脑子里就会冒出这句话:“还是等我想做的时候再做吧。”
大多时候,我们更愿意听从这个声音。因为改变是痛苦的,它意味着克服生理的惰性,离开让你感到安全的舒适圈。
对于如何跳出舒适圈,演讲者Robbins给了一个听着简单却不容易做到的方法:
FORCE Yourself,逼自己一把。
当你想出去跑步的时候,就立马穿上运动鞋出门吧;当你想学烘培,就赶紧先下单一本有关烘培的书吧;当你想约一位好久不见的朋友,就拿起手机给TA发一条信息吧……
以前在网上听过一个段子,“周末还能坚持早起的人,必能成大事。”
都说21天就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可是有时候连一周都熬不过去。挤出了时间,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可我还是坚持不下去啊!
我猜你肯定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吧。想想那些在计划表里躺了一年又一年的小目标,不是没努力去奋斗过,而是坚持下去实在太不容易了。
万事不仅开头难,中间也难,结尾更难。
有学者研究过,那些在各种领域上取得成功的人,他们的性格里都有一种凸显的特征。它不是社交智力,不是漂亮的外表,强健的体魄,也不是很高的IQ,而是毅力。
毅力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的耐力”。有坚强毅力的人耐得住激情淡去,依然保有持久的恒劲。耐得住日复一日,也耐得住年复一年,几年甚至几十年努力奋斗着,直到梦想变成了现实。
而很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那些获得坚强毅力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成功了,而是因为他们失败过。
因为失败过,所以觉得失败也没那么可怕,并且在不断的失败当中,总结得到启发继续前进。
如果一件事情轻而易举就能做成,那么它对你生命大概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不妨把眼光放长远,挫折或失败都是成功必经的过程。
如果那是你很想要过的生活,咬咬牙,坚持下去吧。
:)
TAOCHASI | 桃茶肆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