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99%的孩子,毁于父母的“绑架”
日期:2018-07-07 17:00:30 作者:我是周冲 阅读:

99%的孩子,毁于父母的“绑架”

  ▲

  如不便阅读

  可收听唯美朗诵音频

  《少年说》最近在媒体圈很热。

  很热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有多好,而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孩子的另一种惨状。

  节目形式和日本的《屋顶告白大会》很像。

  

  也是在一个高台上,让孩子们向着下面的人,喊出自己心声

  

  但中国孩子的告白非常尴尬

  他们有主持人管着,有父母在台下站着,有老师在台下盯着。一旦说得“不好”,马上就有人制止。

  甚至,父母还会在台下“教训”你。

  

  告白?呵呵,大庭广众之下父母再怼你一顿。

  控诉?呵呵,父母的要求道理才是真理

  

  这就很悲催了。

  豆瓣上有人说,日本的屋顶告白是治愈

  中国的《少年说》就是致郁

  

  因为,日本孩子的声音是:喜欢你

  我是主语。我是主动的。我是自由的。我在发出自己的声音。

  可是,中国孩子的声音是:折磨我!

  我是宾语。我是受控的、被动的。我在求饶,在委曲求全,在试图沟通而不得。

  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女孩袁璟颐

  她非常有礼貌

  走上台时,会向主持人鞠躬敬礼,说:姐姐好!”

  她的朋友说:“她是所有女孩中最善良大胆的,她以自己的热忱感染全班所有的同学,她是无可替代的。”

  但是,这样的璟颐,在妈妈眼中是怎样的呢?

  主持人逼妈妈说三个优点结果,妈妈说:“善良。口才很好。善于表达。”

  

  就三个优点,不仅想了半天,并且第三个和第二个是一个意思

  真实的孩子在哪呢?妈妈看不见了。

  一个不被看见的孩子,当然就谈不上被理解、被接纳,当她提起妈妈,会本能地不想靠近,也不想说话。

  比如节目组问,你觉得今天说完后,妈妈会有改变吗?

  

  孩子叹气:

  

  甚至开始焦虑不安

  

  反复重复“我妈”“我妈”“我妈”这个两个字,可见困扰不是一般大。

  

  而提到即将要进行对话时,第一反应是:妈妈可能会“怼死我”。

  后来的事件发展,也和她预料的一模一样

  当她说:“不要只看见别人家的孩子,你的孩子也很努力好吗?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妈妈板着脸,在下面来了个一二三四

  

  是的,都是道理。

  感受吗?有共情吗?有真正的同理心吗?

  没有。

  

  孩子本能地觉得不舒服。于是挣扎着说:“我说过我不适合激将法......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呢?”

  面对这种话,父母只需说一句:“宝贝,我们看见了。”

  孩子就不会孤独

  可中国式父母不会。

  他们依然在打压,打压,再打压。

  妈妈说:“我认为你的性格里头,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这真的是对话吗?

  不是。

  这是训话

  不由分说地训话。

  

  它里面没有平等,也没有情感流动。只有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控制

  在这种控制中,孩子永远低人一等,永远理亏,不被理解。

  这当然聊不下去了!

  

  于是,袁璟颐哭着跑下高台,不再对话。

  其他孩子呢?

  也没好到哪儿去。

  一个热爱舞蹈的女孩,跳舞坚持了7年多,也过了12级,因父母的专制,舞蹈课被停掉了。

  

  

  她求妈妈支持她的梦想

  但妈妈马上就来一套条件——“你考到全校100名,我会兑现承诺的。”

  也就是说父母的爱,不是无条件的。

  而是“你做到什么,我才爱你”;

  “你给我多少成绩,我才支持你”......

  孩子心里一定有一万只羊驼奔腾而过。

  

  最终两人还讨价还价了一番。

  孩子说:“前200名成不成?”

  “不行。”

  “前150名?”

  “成交!”

  

  

  这让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他们会想:“我父母在意的,只有我的成绩。只有我的表现他们并不爱我。

  爱,人才会成为一体

  不爱,就会成为异己。

  

  

  于是,孩子们会沉默,会对抗,会变得叛逆——

  辛苦时,他缺乏同情

  你艰难时,他不给予帮助

  你生病时、受伤时、苍老时,也以你当初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你。

  他们会说:“你应该如何如何,你必须如何如何,别人家的老人如何如何,你现在这个鬼样子实在是如何如何!”

  

  但你需要的是什么?需要他人能感受到你的感受。

  但很可惜,在“应该主义”中长大的孩子,做不到这一点。

  他们活在“要求”与“道理”里。

  如同你如今为他们设置一样

  

  这是中国式父母最大的通病

  大家都以为,我通过“要求”、“对错”、“道理”来跟孩子联结,会让他变成更好的人。

  不是的。

  真正的爱,本身就自带力量

  它会让孩子有更多的勇气,去面对挫折。也有更强大意志,去面对挑战

  

  我多次说过这个实验

  科学人员找到几百个来自贫富家庭的孩子,观察他们的脑部构成。结果发现孩子的智商意志力,与家庭的贫富无关,与他是否在这个家庭中得到爱与尊重有关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会聪明

  父母越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坚定

  那么,怎样的沟通,是带着爱与尊重的呢?

  前几天看到一个父亲女儿交流视频,非常好,我们都来看一看。

  有一天,女儿很生气,在家里摔东西,尖叫,大哭。

  爸爸走到她面前,没有喝斥,更没有打骂。

  他蹲下来,直视女儿的眼睛眼神温柔

  

  他用温柔无比的声音说:“你不一定非得要开心,也不必总是装傻或是搞笑。”

  (唉,要是松子有一个这样的爸爸,她一生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你不必强迫自己。好吗?”

  重要的是,每一次你像这样感到生气的时候,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心情里。”

  

  “你要承认它,你要接受它,然后尊重它。”

  “你要承认你生气了。然后慢慢放下。好不好?之后你的心情就好一点。”

  

  “就算你还是不开心,你还是做不到,那就顺其自然。”

  女儿此时默默点头。

  

  “我们依旧爱你!”

  “你也不会受影响,你的世界依旧一片光明。”

  注意爸爸的眼神。

  那么温柔,那么慈悲

  

  “觉得生气没什么大不了。你可以生气。可以生我的气,可以生妈妈的气,生妹妹的气,也可以生你自己的气。好不好?”

  女儿再次点头。

  “你可以生气,只是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

  

  “因为时间太久的话,就会出问题。”

  “慢慢放下,克服它。”

  

  女儿这时委屈地说了一句:“我不喜欢你骂我。”

  父亲解释“宝贝,我只是在逗你,我不是真的想骂你。”

  

  “有时候你还说我是‘傻脸’呢,对吗?有时我不介意,有时候我也会有点生气,是不是?”

  

  “但这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把它说开,这样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

  “我会尊重你的底线,绝不会越过。但是你也得先告诉我。”

  女儿点头。

  我的天呐,写到这里我真的想哭了......得父如此,夫复何求。

  

  “我尊重你,也尊重你的心情。”

  

  “要是今天不适合跟你开玩笑的话,我就不开玩笑。”

  

  “你只需要告诉我,我就不会了,好不好?”

  

  “因为如果我了解不够,我就做不好。今天我不会和你开玩笑了,好吗?”

  

  接下来父亲提议:“现在咱们去散散步吧,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把气愤远远抛到脑后。”

  

  “你也可以踢踢土,只要能摆脱坏心情,你想做什么都可以。”

  就这样,女儿的愤怒化为乌有

  整个对话看下来,内心非常感动,也非常震撼

  原来,在我们的专制、恐吓、命令、诉苦之外,还有一种沟通方式,温柔如水,坚定如山。

  它会让孩子感到真正的安全感,也会感到真正的接纳与力量。

  它会让孩子懂得底线、责任处理情绪的方式。

  也会让孩子觉得:生而为人,我很幸福

  千万不要以为,打压式教育,就一定能出人才。

  心理学家早已说过,打压就是打压。真正的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在爱与尊重之中,引领孩子走向向往的远方。

  所以,不要用“应该”、“必须”、“没得商量”等外在的标准,去打造一个套子,将孩子套入其中。

  这样长大的孩子,共情能力低,同理心差,必会被人际关系所累,也无法处理好亲密关系

  世间没有完美儿童

  我们大可以张开双臂,接纳他成长中的每一种可能。

  

  曹文轩讲过自己儿子的事。

  他儿子长大后,变成一个性情古怪脾气恶劣根本不可理喻怪物。”

  不爱学习,脾气极其暴躁,动辄发作,毫无克制,发作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

  最使曹文轩焦虑的,就是孩子常常显示出的憎恨。

  终于有一天,爆发了!曹文轩和儿子动粗了!

  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一个深谙孩子心理名人,居然对自己儿子无能为力

  那些日子,曹文轩夜不能寐血压飚升,他说:“儿子,你可能让爸爸要少活好几年。”

  但后来的后来,曹文轩从他人眼中,发现这个一无是处的儿子,居然是朋友们眼中的“英雄”,同学口中“特别棒的人”。儿子主动承担责任,积极解决困难情商也高,“是一个特别出色的孩子”。

  曹文轩感慨万千

  原来,父母眼中的劣童,其实都有另一面闪光地方,只是我们看不见。

  倘若我们去听孩子内在的声音,不评价,不控制,接纳它,也许一切都会好起来。

  所以在文章末尾,曹文轩说:“爸爸写过很多得意作品,也许,你才是我最得意的作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99%的孩子,毁于父母的“绑架”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