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清华毕业,被5岁儿子的作业虐哭了”
日期:2018-07-05 12:30:40 作者:谈心社社长 阅读:

“我清华毕业,被5岁儿子的作业虐哭了”

  有人在网上吐槽说,自从孩子开始上学,自己和孩子父亲就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剪纸手工不在话下,奥数英语信手拈来

  可惜,自古考试套路,书到用时方恨少……

  郑州小升初的试卷中,有一份号称“博物院套餐”的试卷,把家长们“难哭了”。

  题目涉及河南博物院的几件镇院之宝:贾湖骨笛、杜岭方鼎、云纹铜禁等。

  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院藏 / 视觉中国

  有一道试题是:贾湖骨笛中不同音高之间的关系很接近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三分损益律,根据给出的相关步骤,推出“羽”的频率是“宫”的多少倍?

  也有题目考到了青铜和纯锡的熔点。

  试题一出,家长群里炸了锅,有人被“吓到腿软”,有人被“气得手抖”。

  看来,这届家长的文化水平,是“真的不行”。

  自诩“十八般武艺”傍身,也仍然“有待提高”。

  1

  家长辅导不了孩子,这早就不是新鲜事。

  一位985名牌大学毕业理科尖子生,面对5岁孩子的小学试卷,满脸无奈

  每次给孩子讲题,都得搭上半条命,想到未来还得辅导孩子八九年,就觉得前途灰暗。

  而每一位陪孩子写作业的家长,都有一部“血泪史”。

  有网友说:“周末根本不敢让孩子玩半天,否则作业做不完。有些作业辅导不了,只好上网答案。”

  辅导不了孩子的焦虑还未平息,幼升小、小升初的试题也让家长们怀疑人生

  如今,00后的升学考试,难度已经甩了90后几条街。

  前不久,上海某小学幼升小的面试考题刷爆朋友圈

  一场面试下来,还会出现孩子考过但家长没考过的尴尬现象

  曾有记者将广州一所名校小升初的试题拿给7名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做,结果最高分只有68分,其余全不及格。

  被惊吓到的父母们,纷纷开始了自我修行。

  海淀某辅导班里,后排的家长们比前排的孩子们认真

  奥数教室后方旁听、做记录的家长们 / 老金聊升学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如今这句话带给父母们的,不是骄傲,而是压力

  但也有家长经过时间尝试选择放弃,否则自己恐怕会“命不久矣”。

  最终,认识到自己“知识水平不够”,辅导不了孩子的家长们,就只有辅导班一条路可走了。

  2

  广西南宁一位家长,一年花了六万给儿子补习班。

  主持、钢琴舞蹈画画、英语……种类繁多,有时候每天要学到十一点多。

  这位妈妈面对镜头时说,自己孩子有很多不足,必须让他“笨鸟先飞”。

  东南快报

  这并非个例。升学、考试这场亲子共同奔赴的“战争”,参战的人数从来只增不减。

  为了能让孩子上好的初中,北京海淀的一位母亲,每年要在孩子的各类培训班投入10万元,上4个培训班。

  家里的车,跑了十万公里,几乎没有跑远途,基本全是送女儿跑各种培训班。

  孩子也没有周末,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各种培训班,直到晚上9点才能结束

  虽然心疼孩子的辛苦,但也不得不这么做。

  2015年,一所知名中学组织过一次关于早培班选拔考试,近万名小学生参加了初试。

  万人选1200人进入复试,复试之后只有450人能参加面试,最终淘汰率为90%。

  有家长说,孩子就要中考了,她“整夜睡不着觉,担心孩子考不上的话,不知道去哪儿读书。”

  暑期辅导班课堂 / 视觉中国

  明明是天真烂漫童年,却充斥着残酷竞争

  而在孩子的教育上的投入,家长们更是不惜血本。

  有网友在论坛上吐露心声:“拼不了爹,我一没钱,二没权,三没关系,只好拼娃了。”

  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投入再多,也总有更好的学校、更优质的老师……站在一些家长难以企及的地方

  从这些来看,这届家长真的不行,不仅“文化水平不行”,连“拼实力也不行”。

  3 

  教育之战,焦虑的从来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补习班的风潮从未停止过,即使一直存在争议,但依然减不了家长的“热情”。

  许多家长早已为孩子规划好了暑期“兴趣班”:英语原文阅读青少年口译、古诗文鉴赏课程,还有钢琴、篮球数学……

  有的孩子觉得“假期被毁了”。

  但也有孩子认为,学感兴趣的东西其实很兴奋

  同时在两个补习班学数学的小季说:补习班很有趣,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也感觉比在家里有意思

  暑期数学补习班 / 视觉中国

  但也有一些家长盲目跟风,给孩子报了三岁儿童CEO气质培训班、儿童皇家马术、儿童高尔夫暑期夏令营......

  “赢在起跑线上”已经不够了。

  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有一对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成功进入一所“只收10名1月份出生学生”的学校,两人掐着日子精准计算受孕、孩子出生的时间。

  这位母亲态度坚决,要让孩子“赢在子宫里”。

  家长们的焦虑似乎是国际问题,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着惊人默契

  前不久热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里那对费尽心思地把女儿送进名校的夫妇,正是众多中国家长的缩影

  买学区房,天没亮去排队领入学申请、装富人又装穷人……仅仅是为了一个入学名额

  再怎样折腾自己都不怕,只怕孩子进不了好学校。

  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之余,也实在为这种过度焦虑担忧

  杨绛先生的父亲杨荫杭曾在家庭中施行“有偿教育模式”,立下“悬赏”让孩子干活。

  这样的方式让杨绛对钱看得很淡,也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培养了杨绛淡泊名利性格

  焦虑从来不是一件完全坏事,可父母仍然要认识到:适合孩子,且把握好度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言传身教子女影响也很大。

  为了攀比而去给孩子报班,为了让孩子一门不落而盲目地让他们学十几样“兴趣”,实在不是高明手段

  对家长来说,教育之战,放弃是不可能放弃的。

  但“因材施教”的观念永远都不过时

  给文章点个赞,祝愿所有焦虑的父母们都能少掉头发

  网易新闻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长期招聘正职编辑/坐班实习生/线上作者,单篇稿费300元-1500元。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更多精品课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清华毕业,被5岁儿子的作业虐哭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