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观之看电影主讲:小约翰
时间:2018年6月
如何以道观之看电影之三
☀☀☀
从《无问东西》到《千与千寻》
我就着几部电影来简单说一下。一个是《无问西东》,《无问西东》没有收到书里边,但是我觉得值得放在里边,它是讲了一个爱和善良传递的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20年代清华大学的吴岭澜,他在到底学文科还是选理科的迷茫中。这个时候他找到梅贻琦教务长,梅贻琦说要让他听从内心。这个时候他又听了泰戈尔的演讲,泰戈尔说:“我们这个时代走迷路了,因为只注重物质,不注重精神。”所以吴岭澜就选择了听从内心,选了文科。
后来40年代,他在西南联大教课的时候,影响了一个学生沈光耀,他也传递给他想法,就是一个人是为了内心的信念、良善而活的,良知是不灭的明灯,我们应该无愧于内心,敢于付出,不问西东。这样的一个想法理念,它是有传染性的,他就传递给了沈光耀。沈光耀面临着家族压力,因为他爷爷死于战场,爸爸死于战场,他爷爷的爸爸也是死于战场,三代将才。因此,他妈妈不准第四代的他去参军。但是,最后他尽管答应了他妈妈,但是他的内心是那么压抑。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参军,当了空军。
当了空军的时候,他常常是照顾一个孤儿院,给他们投寄食品。在孤儿院中有一个孤儿叫陈鹏,在这个村落中长大。这个陈鹏是受到沈光耀的接济,空投物品的接济。而且这个空军叔叔,在战火满天的时候,牵挂一群孤儿,这样的一个故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在60年代的时候,陈鹏在清华大学长大、读书。陈鹏就爱上了一个护士王敏佳。王敏佳有一个同事叫李想,其实李想也爱上了王敏佳。陈鹏有一次来找王敏佳的时候,发现李想似乎更喜欢王敏佳,因此他就决定退出,就报名参加了原子弹的研究小组,就到了大西北。但是李想,有他自己的政治信念,他就想去支边,因为当时是一腔热血,实现理想。
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王敏佳被别人污蔑,其实那也不完全是污蔑。确实她是写了告密信,的确不只是她个人写的,是她跟李想一起写的。因此她被大家污辱的时候,认为是她单独一个人做这事的时候,李想是应该站起来保护王敏佳,也应该坦白真相。但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他就没有这样做。没有之后,王敏佳就被打死了。但是后来,陈鹏去埋她的时候,雨水一浇又活了,但是谁也不知道!李想不知道,他以为她死去了,所以给她埋了一个假坟。然后陈鹏就对李想说:“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既然她已经死去了,你就记住对人好一点!因此李想就把陈鹏传递的理念记住了——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要无愧良心,对人好一点。他就到了西北。
到了西北之后,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下了大雪,被雪围困。最后他救了两个人,自己死去了,临死之前他就留下了这一句话:“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要对人好一些,无愧于心。就把这句话留给了一对夫妇。这一对夫妇后来因着李想救了他们,他们回到了北京生了一个孩子,叫张果果。
张果果在当今的北京打拼,在公司打拼的时候,他们公司是做了一个奶粉公司的广告。他们找到一个四胞胎家庭,准备要使用这个四胞胎家庭来做广告。但是,后来公司没用这个方案,因此这个四胞胎家庭实际上就被抛弃了。但是果果就觉得有点对不起他们,因此他就个人出资,要继续帮助他们。但是没有想到个人出资之后,就等于被他们赖上了,三天两头来找他,常常让他资助,他就觉得非常烦,就有点生气,想一走了之。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他跟着爸爸妈妈在清明的时候,到李想的坟地去扫墓。在扫墓的时候,他爸爸告诉了他李想的故事。结果这个故事,就成为了他内心的火种。他就决定只问内心不问西东,还是要去帮助四胞胎,不管怎么样,还是要选择善的这一面,继续传递爱的火种。所以这是一个传递的故事。
这个传递,从20年代吴岭澜的一念之仁,透过40年代的沈光耀,60年代的陈鹏,再到李想,再到当代的张果果,一代又一代传递。传递这样的一个故事,这只是一个外在的故事,它内在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其实很清楚,就是“人心不灭,人性必胜”,就是良善必然会胜利。我们每一个人面临良心拷问的时候,应该怎样选择善良,也许没有什么后果,但是当选择了,就无愧于心。这是一个非常积极高昂的人性主题。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中国导演拍的人性电影,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够用好几年时间来剪辑,可见是花了足够的功夫。
这样的一个主题,如果放在世界文学中,我们就看见这样的主题在整个世界的文学中,早就是小巫见大巫。就是整个世界文学处理这样的主题,已经是大有人在。而且,他们处理的故事比这个故事更巧妙。这个故事不怎么巧妙在哪儿呢?比较牵强生硬。这个传递的过程是有点偶然,是硬套在一起。这样来硬硬地把它给串在一起!
你去看《悲惨世界》,同样在讲传递故事,就比这个精彩得多得多。因为雨果的名言:“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心不灭,人性必胜!”这是雨果的名言。你看《悲惨世界》,处理的时候就巧妙多了:一个对世界充满着仇恨的人冉阿让,非常憎恨这个世界。他是个盗窃犯,他偷了大主教的东西。他不是像这个故事当中认为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他一开始是在邪恶的这一面。但是大主教一下子把他给救过来了。警察说:“是不是偷了你的东西?”他说:“不是,银器不是他偷的,是我送他的,并且这银烛台也是我送他的。”都送给他,把银子都送给了他。然后大主教拥抱了他一下说:“弟兄,我今天从魔鬼的一方把你买过来,到了上帝的一方,记住永远传递良善。”
你也知道冉阿让在小说中比电影中更精彩。他后来还去做不好的事儿,一个小孩的钱他把它抢过来了。但是抢过来之后他良心发现了,从此以后冉阿让就隐姓埋名,怎么样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之后,我们看见法律不允许他。法跟情之间又会进行这样的一个选择,但到最后我们看见这份大爱还是传递给了马吕斯和柯赛特。而马吕斯跟珂赛特对他充满了误解,但最后时刻还是跑过来。跑过来的时候终于发现救马吕斯的人正是冉阿让。到最后冉阿让说:“你们一定要做良善的使者,高举爱的火炬!”因此到了最后,他们夫妇又往下传递,从主教到冉阿让,再到马吕斯、科赛特,这每一代的传递就巧妙得多得多。他们充满了误解,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艰难,但是到最后他们还是传递成功。这是比《无问东西》更高明的叙事和故事,但是我们能做出这样的探索,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样的故事在电影中,讲的比《无问西东》更强的是《千与千寻》,这是同样的一个类型的故事。而《千与千寻》是受谁影响?受《浮士德》影响。这一类的故事背后的哲学,我们叫什么呢?叫“斯多葛主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哲学。那么马可奥勒留临死之前之前讲的话是:“懒惰是一种借口,勤奋工作吧!”懒惰是一种借口,勤奋工作!
因此,《千与千寻》把它的形式内容圆融合一。但是你知道宫崎骏拍这部电影,是来自于一个吉普力工作室制作人——铃木敏夫的一位喜欢上酒店的朋友的想法。他认为在酒店工作的女性,就算原本是个性害羞的人,也会为了得到高额的报酬而不断提升接待男性顾客时的沟通能力。而前往酒店的男性也同样会与酒店的女招待非常优雅的互动,并改善自己的沟通方式。也就是他们沟通的方式比期待的沟通方式要好得多。
这种想法给宫崎骏一个灵感,他就想让一个原本骄宠的女孩,突然闯入一个不知名的世界,为了生,而不得不和形形色色的人物互动,因而提升自己。所以这部片子就是宫崎骏希望能鼓励几位朋友家的女孩子而拍摄,期待她们能观赏此片之后,重视和肯定自己的能力。那这种能力通过什么获得?去工作,冒险,探索。这个世界不是毁灭我们,是成全我们。
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工作,就像小白说的千万不能说想要回家不想工作!你一定要说,再辛苦你也愿意等工作的机会,一旦没有工作,你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因此就把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激发出来,每个人都必须不得不离开家门。当我们离开家门的时候,我们必须走向陌生世界,都要有一辆列车在等着我们。那么这一个场景,一定是一个最触动人心的场景。
你必须为了成全自己,必须告别山村老屋。但问题是这个世界能不能成全我们?《千与千寻》说:能,只要你勇敢地献出勤奋和真诚。所以它里边最感动人的就是,千寻踏上列车的那一幕,那一幕是最感动的。前方到底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前方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不能去救他的好朋友?能不能把自己的父母拯救回来?!就是那个荒凉的原野上,开的那辆车,就莫名其妙地在这个地方设了一个站,然后她就上了车,就开始往前边茫茫的黑夜行驶。
就这样的一个场景,就使我一下子想到我离开老家的情景。有一次我爸妈他们非得要送我。上大学的时候,从早上四五点就一直在村边等长途车,因为那个长途车一天只经过我们村一次。说是上午来,但说不准,有些时候会提前,有时候会延后,所以我们只能尽早去等。其实没有必要就四五点钟就等,因为他是从另外一个地方,从一个县城发过来。但是就害怕错过,从早上四五点钟就在那等,或许下一辆就是,因为你老是觉得下一刻车就来了。就在那里等啊等,等了好久。我记得那一次,一直等到下午1点车才来。车一来我这一紧张,赶紧上车,都忘了跟父母打招呼。所以回头再看父母的时候,第一次发现了我母亲的白发,那一刻真是非常的难受!但是,为了成全自己,就必须得离开,人生是不断地离开。因此你看《千与千寻》不可能不感动,你会看到自己的身影,不断地离家的那一幕。说到底这人生之路是谁陪你?就是自己孤独地上路嘛,孤独地前行。
但是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说,只要你勇敢勤奋地去努力,一定会成全自己。你知道吗?这个形象,就是世界文学中的浮士德的形象,这是一个女版的浮士德,动画版的浮士德。浮士德说:“每天早上醒来,我总是惶惶不可终日,几乎每天泪流满面。眼见这一天悠悠忽忽又将无事一成,连每件事情的预期都会被任性的追求所消磨。活跃旬邑的创造精神,倒为千百种人生蠢态所耽搁。黑夜降临,还必惴惴不安地躺在床上。那时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安宁,倒是有一些狂乱的噩梦,使我胆战心惊。所以,必须脱离小我,走向大我。每天每日去开拓和生活,然后才能有自由和精神的享受。”所以歌德说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能够日益高尚和憧憬,直到最后他就获得了上帝永恒之爱的拯救。这叫什么?“天助自助者”!这就是他的哲学。这种哲学是非常温暖人心的,这是希腊的斯多葛主义的体现,也是我们今天鼓励我们,在这个世界活的奋斗的动力。
有一个姊妹的爸爸来这边,我问他:你的人生信念是什么?他说:人定胜天。人定胜天,就是这种观念,好好奋斗,靠谁也不如靠自己,然后当你不断努力的时候,上帝就会垂青你,就会眷顾你,这种观念对我们影响是蛮深的。
但是这种观念有一种致命的问题,致命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我在分析《悲惨世界》《浮士德》的时候,我讲到的,《悲惨世界》三代传递,浮士德五大悲剧,他本来是要鼓励人追求。但是最后你会发现追求这么艰难,因此我为什么非得要追求?这个问题,他们没有办法回答。这个是非常难回答的。也就是说,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这种精神是真在天地之间回荡。但问题是最后是谁活下来了呢?不是阿斗吗?阿斗早就说了:你这么费事儿干嘛?人家不来攻我们,我们也不攻别人,兵精粮足,大家都活得挺好。但是诸葛亮骂了他一顿:先帝遗志,你忘了吗?你这个汉室之后怎么没有一统天下的决心?阿斗说:义父说的是。结果,到最后国库空虚,蜀中死了2/3军马。到底是阿斗胜利了,还是诸葛亮胜利了?你以为阿斗真那么傻,他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就是乐不思蜀。问题是他一思蜀,马上就人头落地。因此金庸写到最后,从郭靖到了韦小宝,他就看透了,你说玩什么玩,一切一场游戏一场梦。所以这种世界观到最后就是梦游戏。只是一场梦,到最后说起来好听,到实际生活当中,实际上很难落实。但不代表不鼓舞我们,就是每一种电影,它背后都有一个哲学,有一个理念,这是我们的重点。(待续)
读书会 | 以道观之看电影之一(小约翰)
小约翰 | 从《盗梦空间》谈起——没有不布道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