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kob Ogawa - Let It Pass
01.随后点进去看了看,一路翻下来,看完了很多人的经历。
感觉很久以前这样的话题就开始颇受到人们的关注,微博知乎公众号等都能看到相关内容出现,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在谈论。关于童年缺爱以及后来完成的自我救赎的话题,关于成长,我们很多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故事。
02.我想起我一个苦恋他人多年的朋友,男孩子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寂寞了还是受到了感动,在朋友喜欢了他四年之后终于在一起了,但好景不长最后还是分手了,朋友说是因为男孩子太优秀,而她达不到他的要求。
朋友现在依然没有放下他,时不时还跟我谈起他并进行全面的反省以找出自己哪里不够好,她甚至郑重其事的和我说:
“从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父母关系不好,后来父母离婚了,父亲从此缺席。那时一直以为我成长得不错,后来长大才越来越发现自己潜意识受到的影响,比如很难交到走心的好朋友,稍微变得亲密的关系都觉得很难处理。”
你可能会说,不过是一段感情没有结果罢了,没必要看得这么严重啊。我以前也这样认为,觉得很多都是完全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不值一提的事,但也的确就是这样一些人眼中的小事,在另一些人眼中是无法企及的大事。
我们认为谈恋爱很容易,但可能对于有些人发展亲密关系是一件让人手足无措的事情。
在心理学研究里,我们的亲密关系、婚姻、情感模式往往来自于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的心理经验。
03.所以从小缺爱的人,相比于成长于蜜罐里的人,大部分前者在长大以后也会有不太懂得如何处理爱与被爱的短板。面对爱,更可能会像是一只蜗牛,只要稍微碰到,就马上缩回自己的壳里。
从小习惯了没有人可以依靠,因此长大后也不期待有谁来给自己撑腰,胡思乱想的时候会很快让自己清醒,想着赶紧做别的事情来缓解缓解不安好了,同时在心里感叹:我本就是一个人嘛。
面对感情,从小缺爱的人真的比不缺爱的人有更多的挑战,本身性格的不完整,是他们可能会异常炽烈的去爱人,要不就是无论怎么都打不开自己的心门。甚至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那个女主角,小时候办鬼脸讨好父亲,长大后在一个又一个男人身上寻找温情。
因为成长环境,心理原因,会特别容易感觉自卑,难以肯定自己的长处,更不敢付出自己最珍贵的,以防止自己不被伤害,也在对待他人时往往像一个饿了很久的人遇到食物一样,只要别人的一点点好都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礼物。
很少在自己心里存放“我也能幸福啊”的可能,不会跟你撒娇不会跟你闹,要不理智到可怕,要不自卑到可怕。也可能是愿意拿出所有精力去抓住爱的那一类人,但骨子里潜伏的不安全感导致最后无论多少爱,都是抓得越紧丢的越快。
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这个讨论里,如今幸福和不幸福的人数各半。
心理学大师科胡特说过:“我印象中最具创造性的生命,是那些尽管早期遭遇了深切创伤,但能够找到朝向内在完整性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结构的个体。”
所以,未来我们可能一直悲伤,也可能最终自己会成全自己。
图|插画师 Kathrin Honesta
- END -
热文精选
(点击蓝字即可阅读)
王千源|小火熬制的人生
雷米:人心到底可以多坏?
吴刚 | 好的演员是一个杂货铺
蒋雯丽|演员遇见青春兰玉|人生中只有一个重要的时刻,我是新娘们的守护者晚安 · 我是六
公众号ID:direnliu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