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窦翠玲
身体有恙,气管作怪,咳嗽就成了间歇性的表达信号。公共场合,喷嚏和咳嗽是最尴尬的事情,没有之一。此时,最完美的做法,低头或转头,以手遮挡,尽量减少气流波及的区域。稍作停息,对周围的人,轻轻道一声,抱歉。
大街上车水马龙,绿灯与红灯按部就班交替。绿灯行,所有闸下的车辆,依次通过。偶有司机反应迟缓,启动车子时迟了几秒,后面等待的司机,依然安静、耐心、优雅、专注地看着前方,绝不鸣笛催促。
时代飞速,手机已经飙升到和寝食同等的高度,古代手不释卷,如今手不释机。部分人,天生喜静,抛却手机的喧嚣,偏安一隅,忙自己酷爱的事情。可是,只要拾起手机,看到有未接来电与留言,一定第一时间给予回复,绝对不会假装未视,忽略别人的来访。
餐桌文化可谓异彩纷呈,只要团团围坐,各式菜肴就会如天边的彩虹,以最美丽的姿态呈送到食客的面前。味蕾作怪,挑剔万分,总有自己不愿沾筷的那道菜。同样这道菜,有人会视若食珍。此际,沉默是最好的表达,千万不要流露对菜肴的任何厌恶表情。
同事的孩子偶尔光临办公室,溢美之词是寒暄的必备,诚心诚意的夸赞也是人际沟通的需要,无可厚非。家长偶尔离开办公室,就留下了孩子和你单独相处的空间。耐心地与孩子交流,笑容依然绽放在脸颊,让孩子感觉如旭日扑面,温暖如春。人前人后一张脸,诚。
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交往是生存的必然,交谈成了彼此沟通的媒介。生活和工作都不会完美无瑕,怨气和愤懑会偶尔造访每一个人。与人交流时,切莫怨气冲天,把别人当成倾倒苦水的容器,肆无忌惮地挥发负能量,给别人晴朗的心情送去一方晦暗。倾诉与表达,也要有度。
行文至此,读者明鉴,笔者没有用“教养”一词,而是以“修养”拟题。因为,两词有质的区别:教养,不完全是主体的单方原因,词语的背后,还可以理解为家族、父母、师者等,对主体教育的程度。而修养,毫无推脱的成分,清晰呈现的,是个人的文明程度及处世涵养,完全是个人造诣的再现。故,拿“修养”说事儿,就事论理,最大限度减少了议论的范围,本身就是对他人的尊敬。
生活是一面镜子,又是一个舞台,个人所有的言谈举止,都会如实呈现。这,是伪装不得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间,都写满内心的想法。语言动作表情,无一不是思想的折射。修养,是心理活动最真实的外衣,鲜亮与乌暗,光天化日之下,都会如实再现。言为心声,相由心起,眉宇之间,到底是温文尔雅,还是刁钻恶煞,一看,便知;如数,还原。
修养程度的高低,与学识的比例程度,并无固定的数字标准。深谙细究,善良,应该才是修养高的直接原动力和丰腴的沃土。有修养的人,时刻想到的,是他人的感受,是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影响他人。心中斟酌的,全都是可能会给他人造成的麻烦。
芸芸众生,琐事渺渺,生活中大多是不及芝麻大小的小事儿。关注琐事,着眼细节,让修养在每时每刻开花结果。契科夫说:“有教养的人,不是喝汤时不发出声音,而是别人发出声音时,不要去看。”浅显的语句,深奥的道理,需要一生都去参照和践行的行为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