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门,寒风渐起。中国人的过年,更是一场跋山涉水向故乡的迁移,过年时分的北京城,随着众人归乡的脚步,街上的行人越发的稀少了 ,这座喧嚣的城,终于显现出了久违的静谧与安详。
阴沉的天空,萧瑟的寒风,干枯的树干上高高地悬挂起了一盏盏火红的灯笼,似一双双笑逐颜开的眼睛,似乎在对你说,过年了,过年了;紫禁城外,护城河河面结上了厚厚的冰,有不知名的鸟雀依然无惧严寒在封冻的河面上觅食;街巷两旁,家家门前张贴起了鲜红的对联,荡漾起浓浓的年味儿。
徜徉期间,不时有阵阵香味儿扑鼻而来,那是家家厨房里正在烹饪的那顿丰盛的团圆饭,这种味道让你想起了远方的家,那是记忆中年的味道,这种味道里饱含着那时的风、那时的天、那时的滋味、那时的欢乐,这种感觉,才下舌尖,却上心尖,让你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地坛庙会上热闹的龙腾虎跃,民俗表演,好一副欢腾的中国年,唱曲的、耍杂的、吹糖人的、寒风里不畏严寒的俄罗斯美女载歌载舞,为传统的中国年,增添了些许异域的风情;孩子们身着节日的盛装,高举着糖葫芦、牵着五彩缤纷的气球,在拥挤的人群里欢快地奔跑;散落于城市各处的花市更是五彩缤纷的海洋,娇羞的蝴蝶兰、鲜艳的牡丹花、美丽的玫瑰、高雅的兰花,一瓣瓣、一枝枝,娇艳欲滴,微笑着吐露着春的气息,人们欢笑欢笑着就把春天请回了家门。
国家大剧院丝竹悠扬,迎春音乐会管弦悦耳,丝竹悠扬,北京城正在奏响春天的交响曲;故宫高高的红墙外,依然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那不仅是人们对一个逝去王朝的回望,更是对这座古城沧桑与厚重的品味……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都慢慢地汇集在了一起,在萧瑟的寒风里,在人们的笑颜里尽情地绽放。
不闻爆竹辞旧岁,但见梅花踏春来。莫说冬寂寞,远处,不知谁家墙内的一树红梅,从高高的院墙里悄悄地探出了头,俏绽东风嫣然笑,缕缕清香醉心怀。走近它,似乎闻到了飘散在空中的梅香,让我的脚步难以挪移,只知沉醉,不辨东西。眼前花影闪动,梅蕊缤纷,瘦削的枝头送来了春的祝福,恰是“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在中国,在北京,有一种颜色,它浸染着浓得化不开的年味儿,它惊艳了无数个喜庆的日子,那就是鲜艳的中国红,它带着经年不变的盈盈笑意拂去了冬日的严寒。一抹中国红,是人间最有温度的色彩,一抹中国红,无处不洋溢着祥和与喜庆。它是浩荡紫禁城的朱门宫墙、是家家门前张贴的对联、是璀璨烟花绽放的光芒、是孩子们手中红红的压岁钱、是老奶奶过年时节身上鲜艳的毛衣、是厨房悬挂起的串串火红的辣椒、是千家万户窗户上张贴的喜庆的窗花、是孩子们手中美味的糖葫芦,更是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幸福的欢颜……这一抹中国红,点亮了北京寒冷的冬天,点燃了人们对春天的希冀,更让北京的年味儿有了化不开的浓厚与温暖。如果说,年,也有色彩的话,那便是红色,它让年,生生不息从远古走到今天,依然洋溢着热辣的欢颜。
眼前,北京的大街小巷上空,飘荡着年历久弥新的味道,它藏在午后暖阳下老奶奶慈祥的皱纹里,它蕴涵在妈妈盼儿归的笑容中,它流淌在欢快的歌声里,它写在孩子们明媚的目光中,它是祥和、是美好、是团圆、是希望,它是我们对春天最美好的期待。
故都的年,是红色,是祥和,是厚重,是欢颜,这或许是故都最值得咂摸的味道。
█作者:王玉,多家自媒体特约撰稿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放飞心绪,闲煮文字,以梦为马,在文字的世界里浪迹天涯。散文集《玉与君说》2018年1月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
猜你喜欢:
王玉:断碣残碑,都付与了苍烟夕照
郁达夫:北国的微音
佟才录:舌尖上的母爱
丰子恺: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