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地记着,二零一四年通过书法家林曦的访谈节目,我第一次听说《张迁碑》。林曦讲解隶书时着重强调了《张迁碑》的变化丰富、厚重内敛。那时的我,没有接触书法,只是视为中国卓尔不群的传统宝藏,永远在世界文化之林散发着璀璨光芒。而且稀里糊涂的误认是《张骞碑》,自作聪明理解为内容记录的大概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以及对其丰功伟绩的评价吧!
直到二零一五年五月,跟随杨克仲老师学习《张迁碑》,认识到《张迁碑》碑主乃张迁,碑文系故吏韦荫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这块弥足珍贵的石碑如今就安放在泰安岱庙里。在岱庙里呀,得知《张迁碑》来龙去脉,我一下子觉得此碑近在咫尺、触手可及,那石碑的灵魂与气息时刻弥散在泰城的山川草木、凡夫俗子之间,我身上一定也濡染了石碑的恩惠。因此,对《张迁碑》,从误解到认识,到慢慢走近,原来早已在身边,果真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生动写照,同时,感叹着自己辗转起伏的心路历程——蒙昧无知、豁然开朗、喜不自禁,我由衷喜欢上了《张迁碑》。
回家后一丝不苟地写着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边临帖,一边回忆老师的讲解,方正劲健、跋扈稚拙、扁平有力,虽然有些阐述并未完全领悟,倒是感觉直硬的笔划比较简单,所以,每天五十六个字,大刀阔斧,很是尽兴。没想到,头一回的作业就受到了杨老师的认可,心里窃喜,更坚固了自我认识——《张迁碑》很简单,写好易如反掌。
刷刷刷,手起笔落,一笺朗朗乾坤;呼呼呼,天马行空,一片墨染山川;蹭蹭蹭,剑舞落花,一路芳菲燎原。抬眼遥望着岱庙的方向,似乎感觉《张迁碑》上的那些字欣欣然、欢呼雀跃地嬉笑打闹,时不时冲我扮个鬼脸,随即跑开,震天动地、闪腾挪移,叫你无奈又爱怜着、喜欢着。
大概真的是注入了情感、融进了感受,当杨老师再次看我作业,喜形于色,评价我运笔大胆、用笔舒展、笔画有力,竟然把我的作业仔细收藏起来,一再鼓励我好好写。我情不自禁的得意起来,如上云端,好不惬意。
但是,每一条路上不止你一个人在走,就算你走着,有人却开始奔跑。眼睁睁看着身边许多学书法的同学已经写得很成熟了,并且带出了自己的味道——或空灵、或典雅、或老辣,更有许多同学的作品赫然悬挂在书法室,从笔法、章法、结构亦经得起推敲,而我,如蜗牛般,进展怎这般缓慢?写字突然变成了一种痛苦的煎熬,每一个字都写得太慢了,恨不得脚底生风、恨不得连滚带爬冲上去。原来,《张迁碑》一点都不简单,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内捩外拓,实在难以把握。屋漏偏逢连夜雨,生活中的磕绊波折纷至沓来,唉,本应休戚相关,伤害却如同短兵相接;本应相濡以沫,打击竟亦如同室操戈。忧伤凄楚夹裹着心浮气躁,我已经一败涂地。外表端然矜持,我的字一览无余地暴露了我情绪,杨老师一眼看穿,及时指正并耐心安抚我的心绪,还有那一双双充满关爱的手,默默托举着我,给予我自信。我的懦弱来自于我的骄傲自满,丝毫不去反省自身的缺点,反而热衷在无数的比较中,一次次制造着改善的障碍,一遍遍增加着前进的累赘。这一切,加剧着自己与周围的距离,尽管声嘶力竭,没用,要想填补那巨大的渊薮,就是粉身碎骨,亦不过是杯水车薪。
与其挣扎着前行,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凝聚起飘忽离散的眼神,看向内心,清空那些真理、规则、标准;摒弃那些科学、哲学、文学,以空杯的心态,追逐着意趣、意味、意境而悠然见南山。就如杨老师所言“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生活与艺术相依相生,艺术只能为生活的乐趣锦上添花,如果艺术成为生活的负累,那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心,已释然。我继续学习《张迁碑》,不仅仅是获取书法知识,更重要的是汲取生活、生命的养分。尤其是暑假期间跟随书法少儿班学习,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童心,认真单纯的笔端洋溢着赤子之情,深深感动着我、启迪着我。多么难得的“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他们,你只想倾力给予。当你为他们采撷一缕芬芳,他们用独特的方式送给你整个春天。正是这些真情暖意,烘焙出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我 也籍着写字,享受到风轻花落定,墨染醉芳华的雅趣。
仍然遥望着岱庙的方向,我知道《张迁碑》上的那些字,如一群桀骜不驯的足球小子——生机勃勃、跋扈飞扬,即使身着小礼服温雅敦厚也掩饰不住横空出世的青春惊艳。管中窥豹,中国的书法艺术历久弥新,正要以圆润饱满、风华绝代展现在世界舞台。
本文作者:刘轶
所以,既要不忘初心,又不能执拗固执;既要忠于原帖,又善于顺其自然。对生活、对艺术,八面开窗得月多,包容吧,欣赏吧,我们只能以赏心悦目的态度、仁慈善良的心境,与艺术翩然起舞,与生活水乳交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玲珑自然不期而遇,那柔软坚强的信念,必然所向披靡,锲而不舍写有字之书,始终不渝写无字之本……
- END -
转发我们的文章与更多人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