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极致审美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7-02 09: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极致审美读后感精选

  《极致审美》是一本由赵柏田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6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致审美》读后感(一):三个女人的同梦记,一缕香魂勾了谁的心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这绝美的诗句来源于《牡丹亭》的故事:

  杜丽娘是一个大家闺秀,春日游园,结果梦见与少年书生柳梦梅相识,幽会缠绵,梦醒后,得了相思病,思念太苦,没受的住,去世了。

  在她临死之前,留了一副自画像,遗言要求埋在院子的梅树下。

  后来,果真有一个叫柳梦梅的男子,机缘巧合之下,住到了杜丽娘曾经待过的这座院子中,无意之间看到了杜丽娘的画像,非常喜欢。

  而杜丽娘夜里魂魄来到了柳梦梅的梦里,与之相会。

  最后告诉了柳梦梅真相,让他把梅树下的尸身挖出,复活自己。

  二人最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记里写了一段很有名的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爱情可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看似虚无缥缈,却又实实在在的存在。

  在《极致审美》这本书中,记录了《牡丹亭》的生前身后事,这好似已经不是一个故事那么简单了,它有了它独特的灵魂与韵味。

  尽管《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已经去世多年,《牡丹亭》的故事依旧发生着。

  在过去的年代,女人们只能呆在闺房之中,无处解闷,而《牡丹亭》中记录的爱情故事,是吸引很多女子对爱情向往的光。

  吴吴山一共有三任妻子,分别是陈同、谈则、钱宜。前两任妻子去世之前,都很喜欢《牡丹亭》这本书,在上面进行了很多批注。

  不巧的是,两位皆体弱多病,日渐消瘦,最终撒手人寰。

  后来第三任妻子钱宜在阅读《牡丹亭》的过程中,仿佛三个女人的灵魂重合在了一起。

  最后,钱宜决定将这本写满批注的《牡丹亭》出版,这本女性评论集的全名为《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这便是《极致审美》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章节内容,除此之外,这本书中还介绍了很多画家、曲家、鉴赏家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民间艺人、匠人的故事,以及命运各异的传奇女子们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凸显的是中国古代士人极致的审美情趣和闲雅生活格调,古人的游戏不仅好玩有趣,而且极致风雅,相比之下,我们现代所玩的盲盒、剧本杀、桌游简直弱爆了。

  《极致审美》这本书设计十分精巧,封面展开即《韩熙载夜宴图》,还随书附赠了《听阮图》折页,1:1原大复制,完美展现古代士人的风雅生活。

  强烈推荐大家都购买一套摆在家中,真的是买到就是赚到。

  《极致审美》读后感(二):当代青年:精致穷 晚明文青:潮玩风雅人生

  这本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不仅是因为书的本身重量,更多的是里面记载的内容。精选了上百幅古代高清名画,随书附赠《听阮图》折页,1:1原大复制,近距离欣赏画作精致的细节。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蕞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一共经历十二世,历经十六帝。漫长的两百多年的历史,功与过、是与非,无须评判,历史是过去,不可磨灭的存在。

  而《极致审美:晚明南方士人风雅录》,它讲述的是一个消逝的南方风雅世界。唐朝的文人名士不用查史料,张口就能来:李时珍、唐伯虎、徐霞客、欧阳询、颜真卿,还有唐诗三百首里耳熟能详的诗人等等。这本书围绕晚明南方士人为轴心,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通过大量的趣味史料和笔记小说,重现了晚明士人的极致审美情趣和闲雅的生活格调。

  美学自古以来备受文人雅士的追捧,它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文化修养。晚明时期人民处于利害冲突剧烈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朝不保夕的恐惧中,这时人性里面的恶和自私就暴露出来一览无遗,在这种时候美学不仅净化心灵,安抚人心,也是可以塑造人格的。同样,我们身处和平时代,但社会发展和变化飞速前进,人们普遍生活在焦虑和困惑中,这时候同样需用美学来净化心灵。

  这本书涉及鉴藏、戏剧、焚香、制墨、篆刻、造园、饮酒、品茗、说书、雅集等。也有明末士人的群体画像:项元汴、汤显祖、文徵明、祁佳彪、柳敬亭、陈洪绶等的鲜为人知的经历、轶事。还有命运各异的传奇女子:商景兰、薛素素、柳如是、王微、杨云友等等。

  .

  《极致审美》读后感(三):《赫德的情人》《买办的女儿》作者赵柏田重量级出手,《极致审美》

  《极致审美 晚明南方士人风雅录》。作者:赵柏田。

  我是冲着这本书的副标题入手的这本书,晚明时期,在我心目中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那个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界,几乎所有的文艺样式都在那个时候走向成熟,那本来应该是一个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的时代,可惜,甲申年(1644年)仿佛打开一个倒计时的按钮,让你在看到晚明的一切美好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去计算,这个时候离1644年还有多久?他们还能风平浪静多久? 这让人们在感受晚明时期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小独木舟行于大海的感觉,你不知道大海什么时候会翻脸。

  书的作者是赵柏田,当我为书的内容所打动,专程回来在封皮儿上找到他的名字,准备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入手此类书免检的标志时,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赫德的情人》和《买办的女儿》的作者赵柏田,看来作者是非常擅长写乱世,一句红楼梦的词,不由得直接蹦进了我的脑海:“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这一句曹雪芹公为香菱写下的判词,用来形容赵柏田笔下的时代,简直再合适不过,无论是太平军的时代还是晚明时期。 本书的封皮设计很有意思,“极致审美”4个字中都有一个人在,这也是作者写作时依据的一个标准,无论绘画也好,作诗也好,制墨也好,造园也好,都是以人为本,“人”才是这些的魂灵所在。这让这本书非常动人。 作者写的不是美而是审美,一个动词“审”字,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摆在了“美”的前面,先有人再有美。

  “审”金文字形是房子底下放一只动物爪印,本意是观测、辨别的意思。 这本书就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对美的辨别和接受。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们也能学得一些审美的方法,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让我们的日常变得更加风雅。

  这本厚达580页的书,带给你关于审美的极致享受。 作品描述了晚明时期南方士人的精华,这精华里面有戏曲有绘画有园林,甚至还有梦境。这士人里面有收藏家,有剧作家,有乐工,有墨工,也有薛素素和祁彪佳家的一群诗意的女人。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自己的爱好活成了极致,“寓”于其中。在不懂他们的人看来,他们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疯魔,但是在懂他们的人看来,他们是把“美”字中的那个“大”字发扬到了极致,没有比他们的爱好更大更丰满的理想。

  我们以书中《南风庭园 祁彪佳和他的寓言》来举例,这篇文章是我认为最能概括本书特色的一篇。 作者叙述的主人公是祁彪佳,但是作者上来并没有从祁彪佳入手,作者叙述了他之前的两位造园名家:计成、张南垣,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造园的技艺可以如何登峰造极,另外一方面也通过计成与阮大钺,张南垣与吴梅村的交往,让我们看到了乱世的翻卷,这二者都为祁彪佳和他的寓园做好了准备。

  祁彪佳为自己的寓园几乎疯魔,他竭尽全力,在这个园子中安置自己的人生理想,体现自己的审美追求,温婉自己的爱情岁月。

  他终于造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园子,作者说:“他的生命已经和这个园子连在了一起,他希望不管时事如何艰难,外面的世界如何纷杂,这个园子能够庇护他和他的爱人过完一辈子。”

  真的可以吗?

  可惜不能。

  一声叹息。

  《极致审美》读后感(四):与风雅有关的那些事儿

  对于“风雅”二字的最初认知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初读《红楼梦》。

  在笔者看来,书中“将风雅进行到底”的人物并非宝黛钗湘,也并非元迎探惜,而是荣宁两府最高领导人贾母。

  细数这位硕果仅存的老祖宗曾发表过的著名见解,诸如见黛玉住处潇湘馆的绿色窗纱颜色不翠,但见院子里满目绿竹,便命人换上银红色的上等窗纱软烟罗;嫌宝钗闺房雪洞一般过于素净,在考虑宝钗性喜素雅的基础上,吩咐大丫鬟鸳鸯拿来己用的石头盆景、纱桌屏、墨烟冻石鼎置于案上,又用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替换掉宝钗的青纱帐幔;野鸡崽子汤下肚虽然舒服,但咸津津的炸野鸡配粥吃更有味;饭后在妙玉修行暂居的栊翠庵吃茶,专门强调了一句自己不吃六安茶。

  结合前文可知,贾母不吃六安茶的原因也许在于刚刚饭毕,即便消食解腻,老年人的肠胃也受不住容易导致胃寒的绿茶,但实则更大的可能性在于六安茶天然的苦味不为贾母所喜,“松萝香重,六安味苦,而香与松萝同”。

  试想,享了一辈子福的老太君从四大家族之一史侯家的大小姐嫁到贾府,几十年后又熬成了人人追捧的老祖宗,即便年轻守寡,一生却始终养尊处优,不爱吃“苦”是必然的。

  打小生长于富贵堆的贾母耳濡目染造就了其高雅的品味,这就跟时下那句比较矫情的文案同一个道理:“所有美貌闻起来都是金钱的味道。”

  在当代作家赵柏田所著《极致审美:晚明南方士人风雅录》(原名《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一书中,通过毕生醉心于古物收藏的项元汴、因脂砚而名噪一时的江南名伎薛素素、“终为水云心”的戏曲大家汤显祖、拟把疏狂图一醉的黄九烟、在梦境中编织未来的香料制造商董若雨、将生命的真谛寄托于水墨丹青的陈洪绶、将小情小爱最终升华为国仇家恨的秦淮名妓柳如是、将有限的生命寄情于无限的山水园林中的诗人伉俪祁彪佳、商景兰等活跃于江南士林的诸多人物,生动而细致地串联起一部清风朗月般的晚明江南鉴藏小史……

  熟悉赵柏田研究方向与写作风格的读者自是很容易随着他的笔调沉浸其中。在他的书中,所选文献资料严谨翔实,属学术一派,笔力轻松愉悦,又堪称闲适一派。貌似浅浅一笔,却经得起推敲,得益于根正苗红的史料,既有来历,又有出处。

  作为一名香料爱好者,最难忘书中关于“芳香年代的伪风雅史”这一章节,净手焚香,雅趣非常。

  自北宋至晚明,品香、点茶、插花、挂画历来被雅称为“四般闲事”。焚香与品茗,是古人雅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仪式。

  尤其晚明时期,无论演义小说、戏曲弹词,还是文人诗词、丹青画作,但凡有茶事的章节,必定少不了焚香的情趣,为当时江南士人的生活平添一缕沁人心脾的芳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800年前,或许元好问不会想到,其后不久的晚明有一位名为汤显祖的进士会因仕途上的不顺愤而弃官归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汤显祖此后创作了中国戏曲史上最为人熟知的《牡丹亭》,太守之女杜丽娘与寒门书生柳梦梅生死相随的爱情感动了那个时代无数痴男怨女。

  这其中,钱塘名士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的轶事广受赞誉,同时却也在当时的江南士林引发了轩然大波。

  在笔者看来,一个先后迎娶了三位才女的男人无论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第一位妻子只能称之为未婚妻,由于醉心于《牡丹亭》批注而在婚前抑郁而终),其后二妻矢志不渝继承了“前辈”遗志,为这部“致命”之书做批注进行到底,并在第三任妻子手中集中整理刊印。

  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一个男人毕生能够迎娶一位才女已是难得,何况三位,还出资为她们出了书,这种行为放在今天也是妥妥的凡尔赛,也难怪会受到时人抨击质疑。

  草灰蛇线,伏延千里。有心的读者自会发现,《红楼梦》的影子贯穿全书,无处不在。

  各种文献史料中,与江南名伎薛素素一同出现的大概率会是那方不堪盈握、微有胭脂晕及鱼脑纹的脂砚。

  它本是薛素素旧物,后辗转流落于时任江南织造的曹寅、清末大臣端方以及近代收藏家张伯驹手中,再其后下落不明。

  就是这样一方香艳而颇具传奇色彩的脂砚,因其曲折离奇的经历和《红楼梦》而名声大噪。也许将来有一天,当脂砚再次问世时,会另有一番妙不可言的缘分吧!

  在赵柏田笔下,鉴藏家、隐士与其同时代的竞争者们共同构成了晚明江南士林名利场。

  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南方气韵,而这种清雅的气韵只存在于水墨江南。

  同时,这份铭刻在骨子里的风雅与南方地理、气候、风俗无疑是息息相关的,但更多的却是对于那个年代士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的诠释。

  是以,当我们搞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真正读懂了这份独属于江南士人的风雅,读懂了何谓“物比人更长久,是因为时间已让它们成为精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极致审美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