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已晚》是一本由傅菲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3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山已晚》读后感(一):我理想的生活,就是种树种菜,烧饭吃饭,读书睡觉.
「我理想的生活,就是种树种菜,烧饭吃饭,读书睡觉,其他什么也不干。」前阵子在读苇岸老师的日记,分享的时候有书友推荐了这本《深山已晚》搜索看看有电子版,赶紧来读。然后读完来分享已是一周后的事情。主要是我有些纠结。
书中的内容大都是跟自然有关,读起来让人立马很平静。文字间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山居和开荒这件事很上心,做的工作也很到位。从一个深山破院子,请人做工建造新的模样,还是挺厉害的(当时我在想,请人不花钱么...哈哈哈作者还是有钱的。如果是我,可能都自己动手了...)
对于作者热爱山居生活、自然鸟类及环保的心不可置疑。但是我很好奇这种一个偏僻地方只是生活(具体来说就是待过)一年,然后就离开。这是否存在一种为了体验、写作而做的行为呢?
一开始没读这本书之前,我自己脑海里先入为主的设想是作者“逃离”大城市的环境,去一个有山有水人少的地方定居...结果有种体验生活写本书的感觉。还是有点失落啊。(顺便说现在很多视频博主也是去乡下定居啊、逃离城市之类的。我存在疑惑:他们是为了自媒体发展还是真的认真去生活?我是向往乡下生活的,但始终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在序言中张守仁老师写到"最近傅菲从江西上饶寄来一部书稿《深山已晚》,嘱我看看。这是一部自然文学的新作。在这之前,我已结识三位专门从事生态、自然写作且卓有成就的好友——他们是苇岸、胡冬林、徐刚......"
他们都是关于写自然的作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搜搜看。我最近在看苇岸的作品。
《深山已晚》读后感(二):到山林里寻找安静
读诗人写散文。
止庵说,散文是一种可以休息的文体。此话用于傅菲的文字,非常合适。
“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帕斯卡尔)
所以,中国古人留给历史一个非常醒目的关键词——隐士:到山林去寻找安静。
傅菲有点像现代版“隐士”。他每周都有两天是在乡间度过的,甚至于专门“潜入闽北荣华山下,植树种茶,烧饭读书,回归自然,安顿自己的心”长达一年多。
现代版“隐士”不是人人能做,起码具备三个条件:一、不需要为生存担忧;二、有大把的时间;三、能够享受孤独。
隐居山林传承的是回归自然,也传递了某种信息:“当一个人完全拥有他自己的时候”,也正是他灵魂最饱满的时候。
傅菲的文笔非常干净,像上海冬日里被寒风刮过的天空。
傅菲的写作犹如用文字画画。只有画画的时候才能激发人们去思考,这个东西长什么样,有什么结构,颜色是什么。
于是乎,傅菲笔下的每一篇短文,都变成了一幅独特的水墨画。他的文字有意象美,用诗一般的语言定格图像。每一格图像经过他文学的镜子照耀后,立体而又充满生机。在此之前,仿佛我们眼前从来没过如此美丽的星星,绵绵春雨,湖泊,也没见过农人和耕田。四季在我们心里永远是个模糊的影子。
田野很难书写。没有情节,没有故事,更没有波澜壮阔般的激情。这里只有春日阳光下的一湾碧波,微风轻轻吹过水面,细细的波纹一圈圈漾开,慢慢荡入读者的心扉,抚平生活在心里留存的沟壑。
诗人华兹华斯曾把对自然界的某些体验称为“凝固的时间点”,他写道: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若干个凝固的时间点
卓越超群、瑰伟壮丽
让我们在困顿之时为之一振
并且弥漫于我们全身,让我们不断爬升
当我们身居高处时,激发我们爬得更高
当我们摔倒时,又鼓舞我们重新站起”
我们正是通过傅菲,获得来自大自然的“凝固的时间点”。
《深山已晚》读后感(三):返璞归真的山居生活
人与山之间不同的状态决定了对一座深山的描写具有不同的着力点和情感态度。身在城市喧嚣的人对远山会有诗意的想象,而在大山中生活中的人表达出的是素朴的自然观。我们愿意亲近自然是因为我们就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很多时候我们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充满想象,但也仅仅是想象,作者傅菲将想象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并以文字记录在《深山已晚》一书中。
山林为客居于此的人提供了一段难得的山居生活,你可以记录这里的日月星辰、一草一木,白天在山间散步,夜色深沉时在屋内喝着淡茶,你也可以什么都不做。《深山已晚》这本书告诉你感悟自然才是山中生活的底色。这种感悟源于城市生活的忙碌与自然的隔离,一个很少有机会在静谧的环境中思考自我和生命本身的意义,而山居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当然这样的山居依然是以安全为前提的,它靠山而居,与村民或山民为伴,一同经历收获的喜悦。
选择一处合适的院子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是山居生活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这本书的记录就是从收拾一个小院子开始的。屋后有一亩多地,还有矮山,山后有小溪。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小院还有伙房和杂工。种自己育苗的植物,再种一些山里的草木,日常的生活既简单,又惬意。作者在春天看指甲花、迎春、铁线莲、蔷薇、玫瑰等植物的花朵,酷暑等待夜晚的月光照进小院。
夜色深沉,山中最为动人的风景就是满天的星斗。傅菲在书中写到“人世间,唯有星辰和星辰下的旷野,让人不会厌倦”,我想到了康德的经典名言:这世间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仰望星空辨别星座是我们儿时常做的事情,也是成年后常常想做的事情。星空的美在于纯净深邃,星光洒满辽阔的大地,而我们可以充满想象地与之对话。星空无处不在,有星光的夜晚宁静而美好。
住在山里拥有了细致观察日常的视角,这种视角大地山川能够赋予。山中的雨细腻而绵长,雨滴好像凝结了作者的情感。在春天的雨季,燕子也愿意呆在窝里不出来,而作者带斗笠走在泥泞的山路,看人耕田、花木开的花和长的叶,逛苗木市场,观察低洼地里的蝌蚪,溪边钓黄鳝。山里的雨季漫长,在这样的时节里作者依然可以感受山林,每天都去看人种田,农人会好奇地问作者:“你是不是想学种田呢?”
在日渐熟悉的周围环境里,作者找到了山居生活的乐趣。时常听到一大群鸟叫声,却不知道鸟在哪里?有些什么鸟?作者后来听人说山坳里有一个湖,然后找到一个湖,那里有一大群鸟在那里栖居。江边有一座石桥,滩头有很多种草类植物,开了很多花。有一日来了一个养蜂人,他和蜜蜂就成了滩头春天的风景。秋天作者在这采摘草籽和叶子。在闲适的生活中,作者感悟自然、书写内心的感受,这种感受基于一粒草籽、一棵树、一条鱼,山里的鸟,是作者对自然喜爱的表现。
清晨在鸟叫声中醒来,在悦耳声中迎接一天的到来。作者在三楼的露台里近距离地观察鸟的样子。看日出和露水,也听鸟叫,随着天色渐亮,鸟叫声越来越多。自然的声音成了早醒的闹铃,下楼观察鱼池里的鱼。这些都是简单的生活,而这样的清晨是美好的。还有一种美好的事情就是酿造米酒。从选择酿酒的器具开始,瓮、坛、缸盛酒的容量各不相同,细心挑选。再以品酒的方式选择酿酒的师傅,给酒坛封好放入地下室,霜降时节出酒。
日常生活中忽略常见的事物或细小的东西,在山中突出它们的形态,云和露水就是这样。“坐看云起时”的云卷云舒是一种境界,是真正的生活美学。山里的夜晚露水在树叶上滑动,清晨伴着晨曦折射出彩虹的颜色,整个山林都笼罩在湿气之下。在山中安静地阅读或散步都是令人惬意的事情。
在许多人看来山林是枯寂的,特别是人迹较少的山林,身处其中并用心感受的人会被它的丰富与有趣吸引。作者笔下的山居生活是恬淡自然的。傅菲用心来感受自然的变化,在这种朴素的美中关注内心的体验,这种简单的快乐往往被忽略。傅菲以自己的实践讲述深山的所见所感,一边认知自然,一边与自己对话,同时书写自己的自然文学。在他的字里行间里表达着对自然伦理的尊重,以及对环保主义的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