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东言西语》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11 03:19: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东言西语》的读后感大全

  《东言西语》是一本由郑子宁著作,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言西语》精选点评:

  ●全书编辑结构比较散,主题不够突出,不能和语言学大作相提并论,但这本也不是什么学术类书籍。个人觉得作为语言学类别入门级书籍还是不错的,浅显易懂,行文也不枯燥。个人认为标注reference会更好便于读者根据兴趣深入阅读。

  ●要是能配个音频就更好理解这个读音了,不然感觉好空洞。很难光靠想像分这个什么尖团音,入声。个人觉得作为语音学入门读物很合适。

  ●前半本略有点专业性太强,因为各个方言外语都完全不通,有点get不到 后半本变得比较豆知识,看的很起劲 全书考据满分!期待双总下一部巨作!

  ●2019读书06。今年缺课好多……语言研究者的杂谈合集。没有系统性,内容重复率也不低。然而作为这方面的小白和有兴趣者,拿来看看也是极好的,特别是发现家乡方言居然能被精细地用文字表达的时候——虽然用的是字母。

  ●一本相当有趣的书,对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很多方面都有涉及,所涉及领域又是很多人感兴趣却又不是真正了解的领域,所以这本书对于很多人来说具有常识普及的作用,善莫大焉。不过,很多文章的题目是现在流行的“标题党”的样式,在内容上却对于读者的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有些文章要有一定的古文言和文字功底。而作者在文章编排上也缺乏系统性,使得全书更像一本大杂烩。不过,看这种书,收获还是颇大,尤其是将中国语言以及文化变迁背后的深层因素也揭示了出来。在任何时代,或者政治霸权,或者经济优势,都能使得文化优势明显并输出,甚至一直影响到现在,一个例子就是近四十年来粤语的浮沉……

  ●很像大象公會,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文章裡的東西只能是隨它怎麼說了。

  ●去视频/音频后的大象公会语言民俗类文集。

  ●不喜欢,没有深入,而且有些是不认同的。这像个闲书而且还不专业的

  ● 非常幸运能够编辑双总的大作,还要感谢某豆红对书名的贡献与另两位豆红的推荐语,看着大大超乎我预期的快速攀升的想读数,豆红之事,吾“亦”知之矣。尤其是责编乙在我从后浪离职后接着完成了后期的编辑工作,她已经把书变成了比原来更好的样子,着实感激不尽。无论于相关学术层面,还是编辑一事,我水平尽皆有限,如再有错误,文责理应由我承担,请前辈、同行、读者们多多批评,祝大家阅读愉快~

  ●一本逐渐歪楼的网文合集……

  《东言西语》读后感(一):东言西语

  全球化浪潮下,今天语言消失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从个人到国家,乃至所有民族,都有无尽的记忆与传统因之渐渐被我们忘却。语言就如生物基因一样,储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但却长期被人目作“绝学”。这本书化所谓“绝学”为人人可懂、妙趣横生的故事,引领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另一个更本真的世界。 ——历史语言学家 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潘悟云 人人都会说话,所以关于语言文字,人人都喜欢说上两句,可惜即使是专家,也很少能把自己的专门以外的常识说清楚。郑子宁费心搜罗来了各方面“专家的常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靠的谈资。 ——汉藏语学者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员 龚勋 当今中国流传着诸多关于古代汉语与汉语方言的说法,比如粤语更接近古代汉语、普通话其实是满语蒙古语的产物并非汉语之类的,言之凿凿,流毒甚广。虽然有人拨乱反正,无奈声音太小,效果不大。郑子宁这本书以轻松的语调清楚揭露了这些说法的错误(基于其上的一系列结论也就不攻自破了),向读者展示了真正的语言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如何引人入胜、激动人心。但凡对语言感兴趣,不管是刚入门的新手还是懂多种语言/方言的老江湖,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伊朗学学者 哈佛大学伊朗学博士 张湛

  《东言西语》读后感(二):精品小书

  

作者郑子宁,毕业于墨尔本大学。普通话吴语双母语者,了解英、法、土耳其、老挝等语言以及常州、上海、西安、广州、海口话等多种汉语方言。这个百度百科就很像是作者自己编的.....

这算本杂文集吧,当然内容还是集中在语言相关的方面,最初出版叫南腔北调,再版就成了东言西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鲁迅大大的南腔北调集之故。

我就很喜欢读这种书,不需要带着特定的目的,就是跟着作者就了解他所了解的,当然也无论对错。然后自己吸收自己所感兴趣的,成为一种谈资。

你比如解释Tsingtao名字的来源,是1906年中国邮政系统会议上确定的,偏法语向的发音方法,同样的还有清华是tsinghua北大是peking大学。后面还会讲到法语又是怎么从一个蛮族征服者简化仿说拉丁语,华丽转身,逆袭成一个代表高贵的语言的。

再比如讲名字的那篇,说到大俗的名字的中外差别,提到越南后黎朝的大文豪胡春香,于是就特意去查了她的代表作,Bác mẹ sinh ra vốn chẳng hèn, Tối tuy không mắt sáng hơn đèn. Đầu đội nón da loe chóp đỏ, Lưng đeo bị đạn rủ thao đen. 大意是:父母生就本不凡,无目却比灯火辉。头戴红顶宽皮帽,身负炮铳垂乌穗。

还有提到生辰八字的一篇,生辰八字,就是四柱八字,四柱即年月日时。早期人少的时候,其实没有时柱,就是三柱六字,60*60*60为216000种可能。这是唐时的算法。到了宋朝,人口大涨,所以时柱登场了,60年12月60日12时辰,即518400种命了。后来再引入每个时辰分八刻,那就是4147200种命了。最后到了乾隆年间,铁板神数出现了,引入父生肖,12;母生肖,12,兄弟姐妹个数,0-13这些先天数,这样命格暴涨到80亿多个。基本就是个人命各不同了。所以测八字算命其实是个数学题。

挺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东言西语》读后感(三):在语言趣事中了解历史—— 在语言趣事中了解历史

  古诗词是讲究平仄押韵的,可在日常阅读时,常常会发现有些诗句,读起来并不押韵。比如:杜牧《山行》“远山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中得“斜”字;诗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里的“哀”“回”“来”“台”“杯”;如果再看先秦两汉的诗词,如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末句“海”“峙”“茂”“起”“里”“志”,更看不到押韵的痕迹。而《诗经》篇目,能够押韵的诗句更为少见。究其原因,是古汉语在历史变迁中由于发生音变的现象。而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缘由,作者郑子宁在《东言西语》这本书里,从语言学、音韵学的角度用浅显生动的文字进行科普介绍。

  郑子宁是一个语言学的爱好者,曾在一席演讲中,介绍过他所了解的语言方面的知识,曾在网上流传的上古汉语配音版的《封神榜》,就是他和团队创作的视频。而《东言西语》就是他书写和语言学相关文章的合集。

  他从大众熟知的“蓝瘦香菇”这类热点新闻切入,追根溯源进行解读;也对经常在网络上流传的如“温州话曾作为军事密码使用”、“粤语一票之差落选国语”等一些以讹传讹的谬误,进行了辟谣和指正。很多有趣的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在作者的笔下,语言学如同另辟蹊径的小径,可以绕过一些历史疑团,找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郑子宁的文章可以看到作者对于语言学、音韵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同语言相关其他知识的涉猎。因为这本书所写的内容和自己大学专业相关,因此散落在书中的知识点,看起来很是有趣。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东》书中“为什么南方多江、北方多河”这一篇,作者通过检索多种史料,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解读早期汉藏语系群体和南亚语系群体之间的交流,指出“江”这个非汉语的外来词,最终如何纳入汉语体系的过程。

  书中介绍的“借词”观点,在历史学胡鸿博士《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一书中也有相关涉及,后文更进一步阐述了东北地区以“江”命名大河的历史渊源。对比一读,更加深了印象。

  一个普通字音,竟然能够串联起了中国的古代史。书中每篇关于语言的文章,都包含着很多有趣的内容。比如为什么相声里的白要念成“bo”、为什么天津和北京距离那么近,可语言却和南方更相近,类似例子还有很多。而我们也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推导出自己生活圈子里的一些故事。说文不仅是解字,也是解读历史。

  当然,对比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随笔集《胭脂与焉支》,这本《东言西语》收录作者公众号文章内容稍显散乱,许多语言学的例子在多篇文章中重复使用,缺乏新鲜感,有笔力不逮的感觉。若是今后能够修订,编排的更有系统,相信书的品质应该能上一个台阶。

  语言,是日常传递信息的载体,也是一把打开历史密码的钥匙,通过语言中保留的蛛丝马迹,能够解码过去,告诉我们曾经来时的路。而这些内容也可以打开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谈资,丰富交流的内涵。

  《东言西语》读后感(四):一本掺了许多水的烂科普

  300页的篇幅,感觉水了将近100页。 我想知道这本书是怎么定位的? 是科普读物?受语言的局限,作者标注方言很多都是一些字母稀奇古怪的结合,比如kym,mluu,根本难以发出和想象,写了仿佛没写,是否附带二维码扫描读音更好理解一点?但是往往说了一堆,最后得出一个极其武断、缺乏依据支撑的结论来,又或是回到问题本身,得出一个模棱两可语焉不详的结论。总结一下,往往一篇会提出一个问题,但是作者并没有有效的进行解答。 是学术著作?不好意思,全文没有任何注释,没有写出任何参考文献。让人不禁怀疑,作者的很多论点论据从何而来,是否有前人研究支撑,还是自己的想当然?若是想当然,又是哪来的勇气这么武断的得出一堆带有明显优越感的结论。 再就是全文充斥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结论,比如说,在描述福建八大姓时,前面《福建话不是中原话孑遗》一篇中已经否认了“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说,后面又借着这些被自己否定了的说法来论证姓氏的“奠基者效应”???

  再举一例,《古诗怎么读才科学》一文对现在学者复兴吟诵古诗之风多有讽刺,语言刻薄。

  直言“但即便是这样的吟诵,在当下也已属难能可贵。由于吟诵被神秘化和高雅化,不少本不会吟诵的“大师”对其趋之若鹜,于是各种新创吟诵层出不穷:如文怀沙的“啸叫式今诵”竟被不少人追捧,公开宜称不会常州话的周有光也成了常州吟诵的代表人物,甚至有“文化学者”以子虚乌有的“国子监官韵”吟诗。 然而吟诵诗词毕竟是“国学大师”的事,而对绝大多数新一代中国年轻人来说,每天登录Bilibili视频网站,观看各式各样的“鬼畜”视频可能才是他们觉得更加重要的事情吧。”

  已经对倡导吟诵的多位学者和年轻人以明显的优越感大加批判,但在《悼念常州吟诵代表传承人周有光先生:衰微中的常州吟诵》一文中又对其吟诵事业多多赞扬,仿佛前文讽刺周有光先生不懂常州话又要搞常州吟诵的并不是作者本人。

  看不出作者一点做研究的严谨,全文通读下来,面对作者时有的前后矛盾时常无语至极。

  再就是为什么说他水,一是很多篇幅和语言并没有太大关系,完全是自己想写啥就写啥,不晓得《为何南方人嗜甜,北方人噬咸》、《怎么从生辰八字算出不同的命》、《为什么北欧国旗那么像》等等和语言没有关系的问题也被收录在内。

  再就是词句上的赘述非常多,文笔枯燥乏味带着自以为是的幽默不懂得精确描写也就算了,怎么能一个个例子和摘抄都能反复使用?不停的说朱熹夸奖广东说官话好,魁北克法语一开始说得好后来说得不好,颜真卿要子孙正音等等等的例子……从这些感觉到,作者在语言学上的研究不过是泛泛之辈。(光就这本书而言,的确如此)

  全本看下来,可以收获一些比较不为人知的小知识。但是要是想要借此初步了解语言学,还是算了,更别说深入研究。

  只能看出中国话经历很大变化,广东话福建话都不是最贴近的古汉语音,方言的转变和人口流动有很大关系。

  也就这些了。

  两星算不上,一星半吧。

  《东言西语》读后感(五):所思所感

  

书的外封皮能整张展开,就好像一张旧报纸,看起来很有感觉。

封皮

整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

前两个部分——普通话与拼音、方言与古汉语——涉及到一些语音的内容,没有学过现代汉语不了解语音学的朋友读起来可能稍显吃力。虽然读书的时候学过语言学的相关内容,但是有的地方我读起来还是觉得有一点点困难,好在并不影响整体感知。

后三个部分读起来较为有趣,涉及到一些很有意思的话题。比如姓氏分布,唢呐的演变,江、河、水的称谓,南方人与北方人在咸甜口味上的变化,如何避免起一个烂大街的名字等等,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积累了一些看似奇奇怪怪其实很有用的小知识。

虽说是讲“东言西语”,作者实则借助语音的演变说出了背后种种文化与历史的变迁。很多地方深入浅出,讲的大家都能听懂。但实则对作者的知识积累要求很高,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与知识积累,很难把深奥的东西讲的浅显易懂。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出自本书《衰微中的常州吟诵》一篇,在这篇的末尾作者写道:“然而,作为一种已经失去了时代和环境基础的文化现象,让它安静而有尊严地走完剩下的路,或许比被强行传承后以荒腔走板的形式再次粉墨登场要更好一些”。

联想当下,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吟诵”二字现身于大众视野,多地的吟诵也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被披上了高雅化和神秘化的外衣。但是当我们将这层外衣除去,其实吟诵仅仅是辅助记忆的一种手段而已,甚至曲调也不见得多么丰富,也可能很是单一。就像化学元素周期表很难背,有些人便把它改写成有曲调的歌曲,将它们唱出来方便记忆一个道理。所以吟诵本无神秘可言,不是拿来表演的艺术形式,更不应该成为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思乡的角度我还能理解人们对于吟诵的种种追寻,如语言大家赵元任先生居于美国时,还发表了多篇关于常州吟诵的论文并灌录吟诵唱片,这或许是久居海外的游子对于家乡最为深刻的记忆。除此之外,我只能与“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的新闻相联系了,只能说丑态尽显。

虽不能说当下的“国学热”有哗众取宠之态,毕竟国学的复兴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但是当“国学热”被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冠以神秘化的外衣以及被一些媒体争相报道后,恐怕其味道早已变质。

随着时代车轮的不断前进,很多东西的消逝实则不可避免。是一味的打着复兴的旗号让其招摇过市,还是让其体面而有尊严的离去。我想,答案已然明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东言西语》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