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乘着马车来》是一本由[日]横光利一著作,精装出版的2021-3图书,本书定价:24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天乘着马车来》读后感(一):话剧范儿的新感觉派作品
横光利一这个名字恐怕不在一般读者眼熟的日本作家名单内,对于他所倡导的“新感觉派”运动我们也不甚了解。唯一一点能激起大家兴趣的可能就是他是川端康成的朋友。从1924年开始横光利一就与川端康成等作家掀起了“新感觉派”运动,他也成为了这个派别的核心人物。但是这个运动并没有持续多久便消退下去,1936年,横光利一远赴欧洲。与川端康成再见的时候已是死别,据说川端康成面对着横光利一的遗体悲痛地说:“……山河破碎,又痛失君的帮助,本已在凛冽寒风中备受侵袭的我,几乎要在这严寒中消逝。”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想很多读者都跟我一样,好奇所谓的“新感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简言之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和描写,这是内部表现;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生动的修辞手法对时空进行生动刻画,这是外部表现。总之就是要照顾到人物的感受。这个特征在他的短篇《苍蝇》里表现得非常明显。
本书收录了横光利一十一个短篇小说。正如“新感觉”这个名称一样,这些作品真的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20世纪初的日本作家,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梶井基次郎、太宰治、堀辰雄等等,他们的作品无一不带有浓重的物哀色彩。梶井基次郎也有一篇名为《苍蝇》的短篇小说,作者借被冻僵的苍蝇比喻自己因肺结核而风雨飘摇的生命,其中悲情一想便知。然而横光就像是一位舞台剧导演,他的作品犹如一出出舞台剧一般,人物们充满激情地念出慷慨激昂的台词,一举一动中也带着饱满的情绪,罢了,利落地或生或死走下台去。特别是他的《日轮》一篇,以日本传奇般的耶马台女王的冒险经历为题材,以大量对白及细节描写为主,为读者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历史舞台剧。读着这篇文章我会想到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邪不压正》,也想到了最近的电影,陈建斌周迅主演的《第十一回》,因为这些电影都是带有话剧色彩的,演员台词铿锵有力,动作或带些夸张,剧情可能稍有脱离现实,但是那种“范儿”从头到尾牢牢地抓住观众。横光的作品也是带“范儿”的。
比如《日轮》中士兵射箭后看到卑弥呼和诃和郎从死鹿堆里出来,作者用语言支撑起描写:
“从鹿中涌出来一对俊男美女。”
“有个鲜红的美女从鹿的肚子里跑了出来。”
“鹿中的美人比人间的美人还要美。”
通过这层层递进的语言描述,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卑弥呼被血染红的美丽身形,她又好像站在舞台中央,四周漆黑,唯有她的身上被灯光打亮。
《春天乘着马车来》读后感(二):无常之风
春天乘着马车来,是第三次再版,作者横光利一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好友。我对川端康成的名字耳熟能详,也知道他有作著名的伊豆的舞女,但由于拖延症一直未能完整看完。看完这本以后,我想,接下来,我大概要捡起伊豆的舞女来阅读了。 据说作者创作这些短篇的契机是由爱妻的突然死亡而起,和题目相同的短篇春天乘着马车来一篇中,“我”的爱妻才二十岁,因肺结核而死,“我”和她算是互相折磨,“我”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她也因病变得格外依赖“我”,但不管怎么变,他们对彼此的爱意并没有改变。与后文睡莲中的夫妻不同,这篇的夫妻约莫总是吵吵闹闹的,甚至总是纠结在“爱不爱我,是不是就想出去逛,把我这个累赘丢下”上面。确实,人在病中,尤其是病重,安全感就会丧失,变得格外脆弱,格外需要关爱,也格外害怕失去丈夫的爱。更毋论对本篇中的妻子而言,丈夫就是她的全部,自然就更加依赖。其实结局算是好的,在丈夫的陪伴下,妻子静静地死去了,或许比起生前的痛苦,她的死,真的很安静。又因为丈夫的种种幻想,冲淡了读者对于妻子死亡的身临其境的悲伤,感觉妻子或许化成了飞蛾陪伴在丈夫的身边。这个想象或许荒诞,但对于丧失爱妻的丈夫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慰藉。 妻子在本该年轻健康的时候死去,无疑是噩耗,也便是如尾声提到的,无常之风,风刮起来,世事无常,或许就是彰显着死神的来临。 日轮是一篇中篇小说,我很喜欢它的部分结局,因为我想,公主的男人们都死了,接下来就是公主一统三国了吧,公主作为女王,缅怀她过分的丈夫和追求者们,这简直是爽文。我个人不太喜欢公主原谅长罗的安排,长罗似乎是不幸地,毕竟因为他迷上了公主,丧心病狂地杀害了那么多人,也没得到公主的爱。这个故事起初在我看来有些浪漫和悲剧色彩,我是期待着长罗和公主在一起的,因为我觉得公主一直惦记的大哥卑狗对她对女性并不算很尊重,说的话有些让人不适。后来,长罗无缘无故杀死了另外一个女孩的父亲,我就很不喜欢这个角色了,我既觉得奴国最美丽的女孩香取可怜,又觉得她可悲,一辈子为了正眼都不会瞧自己一眼的男人而活,有什么意义呢。有什么必要咬舌自尽,那个杀害疼爱香取的父亲的男人不值得香取为他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本书的文学性是很强的,文笔优美,故事的话,就看个人喜好了,总的来说是一很不错的纯文学类书籍。
《春天乘着马车来》读后感(三):一个春末的下午
一个春末的下午,春和景明,刮了三天大风的北京在今天终于迎来了好天气,我便和朋友相约去公园散散心,阳光透过树枝洒落在地上,地面上留下斑驳的影子。
“春天真好啊,到处充满了生气,到处充满着希望与活力。”
“是啊……”
“你知道春天是怎么来到我们身边的吗?”
“嗯?”
“春天是乘着马车来的”
"什么?马车?"
"嗯,春天乘着马车来到我们身边,也终将乘着马车离开我们,春天也将带走属于我们的东西。"
我细细一想确实如此但是朋友突然的这一句话却让我感到十分疑惑“怎么突然开始伤春悲秋了?不像你风格啊”我笑问道。
"没办法,春天就是这样,不管你如何的开怀,也不管你如何的兴奋,它终究会乘着马车离开。"朋友没有回答又来了一句
"是啊....”
我的情绪也开始低落下来.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是马车啊?”
“看那朵花!”
我顺着朋友手指方向看过去,我的眼前是一片花海。
“哪朵啊??那么多的花”
“那朵,最鲜艳的那朵,朝着我们呢,有三种颜色。”朋友迫不及待的向我解释道。
我看到了那朵花,它和周围的花相比的确显得更艳丽一些。
“多漂亮呀,你说如果有人驾着一辆马车,载着这些花洒向每一个角落那该多好啊……对了,你知道川端康成吗?我最近读了他一位好友的文章深受触动,你能想象一位作家在面临生活的重压以及病入膏肓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妻子会写出怎样的文章吗?”
“唔,面对这样的生活任谁都会很艰难吧,你知道这种写实的文章总是最吸引人心,特别是在这种崩溃的条件下还是一位作家,作家这种职业在初期真的很难生活的啊……”
“是啊,我也是听朋友介绍才读的这本书,看完之后才发现作者平平淡淡甚至有些琐碎的语言中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的感情。”
“书名是什么?我有点兴趣了。”
……
后来的几个小时我们没再讨论任何关于书籍的事,回到家后我打开购物软件选择了一家北京发货的商家,很快的,第二天下午书籍就到了我的手中,映入眼帘的是腰封的一句话:“一提起横光氏,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其后的川端,这已成了一般的习惯。……要是没有横光的友情,是绝对形成不了这种习惯的。”这是川端本人在《文学自叙传》中说的。我又搜索一下相关信息,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中也说过:“假如没有横光的存在及其作品,也许就没有新感觉派的名字,也没有新感觉派运动。”
提起川端康成,中国的读者耳熟能详,但是能让川端康成赋予极高评价的“横光利一”,这个对我来说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让我更加兴趣浓厚。
翻开书籍,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内容不过二十页,以二人在房间的对话为内容徐徐展开,最后以病重的妻子把她苍白的面容埋在美丽的花束中恍恍惚惚的闭上了眼为结尾。
纵观全文如果主人公说是站在生存的地方审视死亡的话,那么妻子这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在文章的开头妻子便说:“看啊,亲爱的,那松针真的好美。”妻子在后文中也说过回报丈夫,洗洗衣服做做家务去慕尼黑旅行,如果可以的话再来一次雨中散步,这些都能看出妻子对于新生活的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妻子也渐渐地安静了下来,不吵也不闹,这也让他觉得妻子的沉默反而更加令人不安,“就像潮水在蓄势待发,随时会将他再次吞没”。
“与其听你介绍水产,我倒更想听你读读《圣经》。”一股不详的预感涌上心头,他默默的看着躺在病榻上妻子的脸。
“我什么都吃不下,我只想让你每天给我读读《圣经》。”于是从那天起,他每天拿着《圣经》念给妻子听。当唯一能够与死神抗争的语言处于失去作用与效力时,他只能选择了《圣经》。
不祥之兆还在继续,一夜暴风雨后曾经院子水塘中那只他们一起观察过的行动迟缓的小乌龟无影无踪了。
而且他现在必须好好考虑现实的状况,长期照顾妻子使他睡眠严重不足,可以说是心力憔悴疲惫不堪,越是如此越不能及时完成工作,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以后的生活则会更加困难,但是他依然没有妥协,在长此以往的劳累中,他渐渐出现了幻觉“:正在此时他恍恍惚惚间似乎看到有一只眼球在蓝色罗纱上飘忽不定的晃来晃去,这难道是我的眼球吗?要真的是我的眼球那绝对是活见鬼了!”长此以往的强度下作者也开始对生活疲累:“我好累,已经不行了,我觉得我也快熬不住了,等我也躺下了我们就一起等死吧。”
他就这样陪在妻子旁,时常读着妻子想听的《圣经》。“他和妻子就像两颗枯萎的大丽菊球茎那般整天默默的呆在一起,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再害怕一直待在他那灰暗沉寂的家中宛如从山那头运来灌满水缸的水那样,再也激不起半点波澜。”
直到某一日家里突然来了一位访客,送来了一束“麝香豌豆花”。
“饱经寒风洗礼的家中,再一次感受到了早春的气息。”
“终于等到春天了。”
“啊,真漂亮啊!”妻子一边笑一边向花束伸出她那瘦弱干枯的手。
“真是好美。”
“这花哪儿来的?”
“这花驾着马车最先向海岸撒去春意”
妻子从他手中接过花束,双手捧在怀中,然后把他那苍白的面容埋在美丽的花束中恍恍惚惚的闭上了眼睛。
……
春天在寒冬过后乘着马车赶来,给妻子带来了欢愉,喜滋滋地拥抱着美好的春天,永绝痛苦的现实前,也给作者自己带来了生机,照顾妻子繁重的生活,使他渐渐受不了,精神上也受到妻子影响痛苦绝望乃至出现幻觉,他跟妻子就这样默默的待在一起,两人都做好了死的准备,就在这时春天乘着马车来了,让几乎与世隔绝了的他忘了春天又来了,春天让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点燃了生命之火,使他恢复了活力,春天终于来了,也道出了他熬过严冬春天的喜悦也呈现了美丽的花朵,真是好美啊,他赞美花色,赞美春天赞美新生活,这些作用加在一起,他禁住了起妻子不幸病逝消息继续面对生活,也正是如此。在妻子不幸病过后,他依然坚强地活了下来,并继续创造出了大量的文学经典,是春天拯救了他。
作者横光利一本人的妻子死于肺结核,肺结核在当时基本无法治疗,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海岸旁边租了一间房子,照顾着妻子,作品的最后春天终于到来生与死,希望与绝望的强烈对比最后被他用诗化的语言表述了出来,他用这种方法表达了自己对逝去的青春的挽歌以及对死亡妻子充满爱意的描写,这也正反映了对于浪漫主义恒光曾说“是文学为与雕塑并驾齐驱的艺术,是我幻想中的浪漫主义的结晶。”
这让我不禁想起知乎上的一个问题:“人在临死前被给予的温暖有意义吗?”有一条回答是这样说的:“有,但意义不生效于将死者,温暖的常常是目睹死亡的旁观者,减轻痛苦的只是活着的你。”
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的代表,新感觉派为日本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1920年爆发了经济危机,特别是在1923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给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难,社会上蔓延着虚无和绝望的思想以及西方贪图瞬间快乐的风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人们要以视觉、听觉来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即以感性认识论作为出发点,依靠直观来把握事物的表现。因此,他们主张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然后再给现实做精美的加工。
他们认为艺术家的任务是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非表面的现实;他们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认为文学的象征远比现实重要。他们否定一切旧的传统形式,主张进行所谓文体改革和技巧革新。
日本评论家千叶龟雄对新感觉小说有这样的评价:“这是站在特殊的视野的绝顶,从其视野中透视、展望、具体而形象地表现隐秘的整个人生。”
新感觉小说自觉诞生于日本20世纪初期,代表人物是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他们在小说创作上一反传统日本小说呆板的文体和繁琐的语言,直观地把握事物表象,运用感性的表达方式,使用华丽但是冷静的词语,开创了一条小说创作的新路。革新艺术形式和内容,寻求新的感觉现实是新感觉小说的初衷。
在文学道路上,横光为西洋思潮所吸引而致力于将其引进到日本,川端则自始至终对日本古典传统深怀憧憬并沉醉其中。就连他们的旅行也是横光流连于欧洲,川端执着于东方。但好战而主动的横光同暧昧而被动的川端跨越了禀赋、资质的差异,成为文学和生活上的知音、知己,他们的交往在日本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横光与川端的结识,是承蒙前辈作家菊池宽的热情引荐。一天傍晚,菊池在家中设宴,请横光和川端吃牛肉火锅。当时二人都穷困潦倒,而横光比川端更甚,不过他始终坚韧地熬着,决不轻易给人添麻烦,不像川端那样四处借钱。席间,几乎一直没动筷子的横光,在谈起小说构思时,声音渐渐响亮起来。谈着谈着,他突然大摇大摆地走到路边的一个橱窗前,把那块玻璃当作医院的墙壁,模仿病人身贴墙壁慢慢倒下的样子。
这一幕给川端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第一印象,他从横光激烈有力的谈风之中感觉到一种逼人的凛然之气。横光告辞后,菊池对川端说:“那是个了不起的男人,和他交个朋友吧。”川端专门将此事纪录在了《文学自叙传》中。后来,两人成为莫逆之交,横光主动把川端推荐给另一些同人杂志,并且多方斡旋促成改造社出版了川端的成套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川端的名字总是紧随于横光之后。
横光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