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的幻想动物》是一本由[法] 埃莱娜·拉杰克 / [法] 达米安·拉韦尔杜恩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濒危的幻想动物》读后感(一):阅读“真实感”的幻想童书,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文|弥小木
李源在《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里,提到过“五位一体”阅读法,梳理作者著作之间的关联。看同一位作者的著作,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样的阅读方法,放在童书的阅读上也适用。
前段时间给孩子入的《灭绝动物的故事》,由法国的插画家埃莱娜·拉杰克,和达米安·拉韦尔杜恩所著。《灭绝动物的故事》,孩子很喜欢。看到两位作者新出的《濒危的幻想动物》,也就入了。刚拿到《濒危的幻想动物》,我家老大脱口而出“咦,家里不是有一本了吗?”。翻过后,才知道是不一样的。
《濒危的幻想动物》,囊括了73种幻想动物。在《濒危的幻想动物》里,不仅能看到各种神话中出现的动物,还能看到它们的解剖图,是读起来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阅读安野光雅的作品《奇妙国》时,能看到荷兰版画家埃舍尔的影子。埃舍尔的画法,给了安野光雅很大的灵感。安野光雅有借鉴埃舍尔的地方,但又画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看过《奇妙国》,再找来埃舍尔的作品,两者对比着看,是种很奇妙的阅读体验。这是在不同作者之间,找到相似之处。
同一个作者的作品之间,找到不同的地方,又是另一种阅读体验。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中提到:
《灭绝动物的故事》和《濒危的幻想动物》,是埃莱娜·拉杰克,和达米安·拉韦尔杜恩两位作者合著的作品,讲的都是动物。相似的风格、相似的环衬、相似的内容编排,却又有很大的不同。
《灭绝动物的故事》,每一种动物,都配有一页的漫画故事。《濒危的幻想动物》,有意想不到的动物解剖图,展示的是幻想动物。同时阅读《灭绝动物的故事》和《濒危的幻想动物》,在相似之中,找到不同之处,体会阅读的另一种乐趣。
阅读的乐趣,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一本书。可以在不同作者之间,找到相似之处,当然也可以在相同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体会寻找的阅读乐趣。
《濒危的幻想动物》,展现的是东西方的幻想动物。幻想是一种独特的想象力,北师大教授王泉根曾提到,人们在阅读幻想文学时,需要具备“第六感”。而这种“第六感”,并非人人具备。幻想文学,通过细节等的描写,来展现幻想世界的“真实性”。而对于《濒危的幻想动物》来说,则采用了解剖图的方式,来展现幻想世界的真实。
别说,看《濒危的幻想动物》里的描述,尤其是那一张张细致的解剖图,幻想动物?不,阅读的过程中,就真的相信,那些是曾经存在过的动物。《濒危的幻想动物》里的资料,是埃莱娜·拉杰克和达米安·拉韦尔杜恩这两位作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记载,深入了解幻想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根据资料和一些推断,而呈现给读者的。
看着《濒危的幻想动物》里的动物解剖图,一个“真实”的幻想动物世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阅读《濒危的幻想动物》,走进神奇的世界,倾听幻想动物们的声音。
书中的创作,会引领人们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就像《濒危的幻想动物》。《濒危的幻想动物》里的幻想世界,打开了我们了解幻想动物的新视角。或许可能有些存疑,但是没关系。就像两位作者说的,他们在书中的描述,还留有质疑的空间。因为有空间,读者才有想象力去发挥。
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小时候看了一套科幻小说,很有兴趣,就找来更多的科普书籍看。结果发现,当时引发兴趣的那本科幻小说,里面很多的地方都是错误的。然而,卡尔·萨根并不觉得有影响,因为是那本书,才让他爱上了行星学。
一本书,引起了孩子的兴趣,进而让他们有动力,去深入学习,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很奇妙的事。说不定眼前的这本,充满幻想的《濒危的幻想动物》,也能触动某个孩子的某个兴趣,后续能让孩子,有动力自发去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阅读《濒危的幻想动物》,也许能给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幻想的种子。
未来社会,人与人工智能,最大的优势在于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基础之一是想象力。科幻作家吴岩分享过,他觉得想象力证实了思维的跨界能力。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总能吸引着读者不停地翻页。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坦言,在他的创作中,想象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人对孩子想象力的不同反应,也许会让孩子有不同的成长轨迹。
曾经有位记者妈妈,带着孩子去采访作家杨鹏。因为堵车,记者很着急,说着要是耽误采访,不知道该怎么办。在一旁的孩子,给了妈妈一个答案,为什么不开火车呢?这位妈妈的反应,或许和很多大人都是一样的:胡说八道。
还有另一个男孩,有一天,对妈妈说自己要去月球。妈妈的回答是,去吧,不过要记得回家吃晚饭。多年后,男孩长大,登上了月球。返回地球时,在记者的采访中,他回答现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是:回家吃妈妈烧的饭。这个男孩,就是世界上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两个孩子,都很有想象力,而妈妈的不同回答,或许会让孩子对未来,有了不一样的期待。想象力,很难得,也很珍贵,但愿我们,能守护好孩子们的每一次想象。
阅读《濒危的幻想动物》,跟着作者的思路,进入幻想动物的世界。合上书本之后,不妨展开属于自己的想象力,来场幻想动物的旅程。
我是@弥小木,一位爱阅读的二胎妈妈。欢迎关注,让我们在养娃的同时,成为更好的自己。
《濒危的幻想动物》读后感(二):幻想中的神奇动物在哪里?
儿子非常喜欢看“哈利波特”一系列的书,还有电影。而且在其中,最为让他惊叹的是衍生剧《神奇动物在哪里》,因为里面充满了神奇的动物。
纽特的手提箱应该是整个系列影片中最重要的道具,这个小小的箱子里装着一整个神奇动物园,大多是需要纽特救治的受伤神奇动物。
比如嗅嗅,是一种长着长鼻吻、全身覆盖着黑色绒毛的生物。它们对一切闪闪发光的东西都别偏爱因此特别适合用于寻找宝藏。
还有狮头虎身,被一根逗猫棒降服的驺吾。驺吾,一种十分珍贵的神兽,个体如老虎一般,身上有五彩斑斓的花纹,尾巴比身子要长,像白毛黑纹的虎,但不吃活的禽兽,很能走,骑上能日行千里。
还有一种不吉祥的动物——夜骐,会给看到它们的人带来可怕的灾难。而事实上他们非常有用:方向感好得惊人,只要告诉它们目的地,无论在哪里都会将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
……
这些动物可以满足孩子一切关于神奇动物的幻想。
自古以来,各种奇珍异兽在世界各地的传说中层出不穷,独角兽、龙、鹿角兔、食梦貘、鼻行兽……它们让人既恐惧又迷恋。但随着时光流逝,许多幻想动物逐渐走向了消亡。人类用想象赋予它们生命和传奇,又用淡漠和遗忘将它们拉下舞台。
《濒危的幻想动物》这本“科学图鉴”汇集了东西方73 种幻想动物,这些动物虽是由梦与幻想织成的造物,但它们也切实拥有着鲜活的身体组织、肌肉与神经。用系谱树、复原图、解剖图揭开其神奇面纱,用趣味漫画虚拟它们与人类的相遇场景,带领我们深入了解它们的形态、生活习性和演变史,领略人类对大自然有趣迷人的想象。
现在,请翻开这本幻想动物的百科全书,让自己的感官沉浸在引人入胜的章节之中:侧耳倾听鹿角兔的学舌、卡托布莱帕斯的喘息、萨达瓦的乐声、鵺的嘶鸣;仔细品味来自波纳孔、甘贝鲁、林德虫那或恼人或迷人的气味;用心观赏鼻行兽的身姿、食金鸟的不灭光彩,以及霍加的五彩光芒吧。
食梦貘是中国的一种传说生物。据说以吃掉人的梦为生。唐代曾有人在屏风上绘制貘。这种民俗信仰传播到日本后,据说是“避免噩梦”被解释为了“吃掉厄运”。
在日本的室町时代末期,貘的画像和文字被做为吉利之物使用。有正月时为了梦见好的初梦在枕下放宝船的画的同时,为了即使梦见噩梦也可以给貘吃掉,便在船帆上写“貘”的风俗。在江户时代画了貘的牌子做为吉利之物流行,也有在箱枕画上貘的图画,制作形如貘的“貘枕”出现。
食梦貘出自于奇美拉家族。“奇美拉”是希腊神话中大名鼎鼎的一种怪物,狮头、羊身、龙尾,如今用来代指结合三种以上异形生物形态的幻想动物。比如中国的祥瑞之兽麒麟,印度的摩加罗,分布在巴黎的扎组扎兹等等。
独角兽是为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虚构的生物。西方神话的独角兽形如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长有一双翅膀,代表高贵、高傲和纯洁。独角兽的犄角,血和毛都具有很强的魔法功效:角有解毒的功效,尾毛可以制作魔杖,而它的血是银白色的,可以延续生命。
可是我们千万不要被它高贵美丽的外表所欺骗,这种独角兽的本性可是及其凶残的。战斗一旦开始,它的铁蹄就会冲锋陷阵,以螺旋利角撕裂敌人的血肉,直击要害。
而且它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它有着庞大的独角兽家族。家族中还有凶猛嗜血的独角兔,体型壮硕的卡马乌埃多,具有音乐之冠的独角鹿等等。
神奇动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翱翔九天的中国龙,可以喷出烈焰的西方龙,埃塞俄比亚的天马、印度洋的壮观巨鸟罗克鸟,加拿大湖中马头蛇身的湖怪……
《濒危的幻想动物》作者遍查古今文献记载,不仅用精细的插图让这些幻想动物露出真容,更创造性地以幻想动物系谱树、世界龙族分布图、食梦貘的消化系统解剖图等形式呈现它们的分布地、生活习性和独一无二的生理特征。
因此,本书含有大量幻想动物的解剖结构图,以便我们一睹真容。你也可以通过阅读前人留下的写满奇闻和传说的书籍、手稿来了解它们。
对于古代人来说,深海的大部分物种,是陌生的、未知的,甚至是充满恐惧的。清朝康熙年间的画师聂璜绘制了一本《海错图》,总共画了三百多种海洋生物。其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甚至还描绘了至今从未见过的"人鱼"。这些或是有真凭实据,或者更多是来源于聂璜自己想象的海洋生物,通过他出色的画功,生动形象地跃然于纸上,令人对神秘的海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一步一步对世界的探索中,逐渐去修正曾经的错误,以便于对世界的认知才能越来越精准。
就如同《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的巫师斯卡曼德说:“我的著作不过是对于栖居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神奇动物的入门介绍。……我相信在今年的某些时候,一种新的神奇动物又会被发现,让我不得不第五十三次修订这本书。”
幻想动物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想象中诞生,随着时光流逝,很少有人察觉到。现在,唯有那些与自然亲近、富有想象力的人才能唤醒沉睡的古老幻兽,因为这些幻兽真正的生命源泉,正是人类的想象力。
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想培养一个充满想象力又有创造力的孩子,但又总是忍不住以成人的思维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
其实,想象是人类原始的本能探究冲动,任何创新都萌芽于看似幼稚的异想天开中。让孩子领略人类对大自然有趣迷人的想象,成为亲近自然、有想象力的人,是最为重要的。
多给孩子一些想象的空间,更多探索的自由,并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想象素材,多鼓励孩子大胆去想象。让孩子多想,多看,多体验是保护和激发想象力的好办法。
打开《濒危的幻想动物》,看那些神奇动物在字里行间、在复古插图里逐渐交融……这是对濒危的幻想动物的拯救,更是对人类想象力的召唤。
《濒危的幻想动物》读后感(三):幻想动物,作为一个濒危的物种
第一个婴孩第一次笑出声的时候,那一声笑就裂成了一千块,这些笑到处蹦来蹦去,仙子们就是那么来的……每次有一个孩子说“我不信仙子”,就有一个仙子在什么地方落下来死掉了。——《彼得·潘》
幻想动物,作为一个濒危的物种
很久以前,广阔的世界里充满着未知的生物:能在水下呼吸的马、能以目光夺命的牛、拖着蛇尾的公鸡、从树上结出的鸭子。它们栖息在幽深的汪洋、陡峭的高山或者茂密的森林中,漫游远方的旅行者偶尔能瞥见它们的身影。人们也对它们的存在深信不疑。
龙族分布图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在一个越来越相信科学、理性的世界里,这些让人既恐惧又迷恋的奇珍异兽,渐渐走向了消亡。人类用想象赋予它们生命和传奇,又用淡漠和遗忘将它们拉下舞台。
法国的科普绘本搭档埃莱娜·拉杰克和达米安·拉韦尔杜恩,注意到了这个感伤的现状。于是,在创作完《灭绝动物的故事》之后,他们又把目光放在了濒危的幻想动物身上。他们查阅古老的文献、追溯传说的源头,系统性地将这些幻想动物分类、汇总,并比较它们的形态、生活习性与演变史,试图让它们重见天日。
这本幽默又有些伤感的伪科普书《濒危的幻想动物》由此诞生。
《濒危的幻想动物》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啊,我实在太喜欢这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伪科普和单纯的幻想小说完全不同,幻想小说、科幻小说构筑的是一个逻辑自洽的世界,读者接受了书里的设定,沉浸式地进入一个不同于现实的宇宙。而伪科普则是在作者和读者双方都知道是胡说八道的情况下,仍然煞有介事地引经据典、分门别类、一边给出严谨的科学数据,一边俏皮地对读者眨眨眼。
鼻行动物家族的部分成员
正如前面所说,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对科普绘本搭档。在《濒危的幻想动物》里,他们沿用了严谨认真的科普态度,细致地罗列出每种幻想动物的栖息地、大小、分布区域,甚至还有拉丁文学名和器官构造的剖面图!一本正经地用科学和数据来解释那些未知力量的来源。
鸭梨!
比如出现于《山海经》中的比翼鸟,雌鸟与雄鸟都只有一只眼睛、一只爪子、一边翅膀,单独行动时非常笨拙,必须结成伴侣才能展翅飞翔。为了让读者认识这种特殊的鸟类,作者不仅画出了比翼鸟哺育幼鸟的生态图,还附上了比翼鸟的骨骼X光,一本正经地解释“右旋比翼鸟”和“左旋比翼鸟”的单边构造如何结合,结合后又如何运作。
还有可爱的植物羊,这是出自中世纪旅行文学《曼德维尔游记》生物,据说分布在中亚和东亚的偏远地区。植物羊是动植物复合生物,它们像植物一样依靠种子繁殖,种子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后会长出羔羊般的绒毛,然后渐渐长成羊,这个传说在13—17世纪的欧洲广为流传。在《曼德维尔游记》中,植物羊长得有点潦草,但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不仅画了生动的特写,还图解了它们的生命周期。(大概是19世纪以来最认真对待植物羊的人类了。)
植物羊的生命周期
为了系统性地梳理幻想动物的谱系,两位作者还整理了一个系谱树,将它们划分为哺乳类、有翼类、水栖类、复合类……,底下又分支出独角兽、双角兽、飞行兽、混合兽等。如果只是随手翻阅,完全有可能被唬住。不得不说,这种古怪的幽默感,实在太对我胃口了!
幻想动物系谱树
对世界的想象
当然,最初创造这些动物的人,可不觉得自己在胡说八道。如今看来难以理解的“幻想”动物,背后都反映了某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或者说对未知的解释。比如前面提到的植物羊,这个神奇的传说反映了欧洲人对棉花最早的认知。
当商人们带着鞑靼地区(今中亚至东北亚一带)的棉花,告诉人们这是从植物上采收下来的时候,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认为在那些遥远的神奇国度,绵羊都是从植物上长出来的。
植物羊的“学名”是Agnus borometzus tartarii,其中borometzus的字根是鞑靼语中的羊肉,而tartarii指的是鞑靼地区。从这个“学名”中,也不难推测出传说的来源。
虚构的动物背后是真实的历史,在漫长的、对世界的探索中,人们一步步修正曾经的错误,当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精准,文献中的幻想动物就成为了类似活化石的存在,见证着科学与文化的发展。
虚构的物种也曾真实地影响文化与文明
这些动物虽然是幻想与误解的产物,但却曾真真实实地影响人类的文化与文明。中文用“比翼鸟”形容恩爱夫妻,日本古时为了让食梦貘吃掉噩梦,会在船帆上写上“貘”的字样,并将画了食梦貘的牌子作为幸运符。欧洲人则痴迷于独角兽的各种传说,并想尽办法得到具有神效的角。
如今,幻想动物虽然渐渐淡出了现实生活,许多人们熟悉的传说及风俗,仍然能从它们身上找到源头。与其说即将灭绝的是这些奇形怪状的野兽,不如说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方式——正如这本书的前言所说:“这是一场为从未存在之物掀起的文化复兴。”这是对濒危幻想动物的拯救,更是对人类想象力的召唤。
因为唯有那些与天马行空、亲近自然的人,才能唤醒沉睡的古老幻兽,唤醒我们日渐锈蚀的想象力。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
和许多科普书一样,这本书也有模有样地在最后列出了参考资料。这一份参考资料与其说是文献的罗列,不如说是延伸阅读的指南——两位作者介绍了多本关于幻想生物的著作。
从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到20世纪日本“鬼怪漫画第一人”水木茂整理的《图解日本妖怪大全》;从中世纪画家深信不疑地描绘的动物画册,到二十世纪动物学家虚构的《鼻行动物的种类和生态》。
(由左至右为《自然史》扉页、《图解日本妖怪大全》封面、《鼻行动物的种类和生态》封面)
每本书都标注了作者、成书年代和简短介绍,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的读者,是个再适合不过的起点。随便选一本书或者一种动物去搜集更多的资料,都会感叹人类的想象竟能如此狂野,同时也可能惊喜地发现动物与动物之间还有神秘的关联。
带上童心与想象力,一起踏上寻找与发现之旅吧,祝你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