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美术五千年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5-12 0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美术五千年读后感1000字

  《中国美术五千年》是一本由杨琪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3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美术五千年》读后感(一):这本书颜值满满!干货满满!都给我去看!

  “中国人是以生命的精神看待大千世界的,中国的山水画,不论是深山飞瀑、苍松古木还是幽涧深潭,都不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死物,而是活泼泼的生命”这是前言的一句话,看到这句话后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莫名的感动。我想起每次在博物馆看到陈列的艺术品,无论是原始社会的彩陶、先秦时代的青铜器、秦汉时代的雕塑还是隋唐时代的绘画、书法等,都能让我肃然起敬。

  我能从那些艺术品中感受到穿越空间、经受时间沉淀下来的生命之光。我不禁想起记录片中的一句台词“几千年过去了,我们进食、生存、繁衍,不断进化,而今凝望着你,我们依旧在思索这一切的意义”

  这本书是中国人审美语言,记载着24个朝代、50位名家、300幅传世画作。构筑我们华夏文明五千年的风雅传承。它根据时间线,带我们理清中国美术的风格演变、技法严格、题材变迁等脉络,还解析了历代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追求。

  看到书中关于敦煌佛教故事画这一章,便将回忆拉回我去敦煌的那段记忆里。第一次看到莫高窟的壁画,真可谓是目不暇接。虽然壁画的颜色逐渐剥落,但是残存的色彩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绚丽的色彩,给人一种视觉震撼感。色彩的饱和和对比恰到好处,尤其喜欢看飞天,线条优美,人物塑造得婀娜多姿,舞动的衣袖和巾带仿佛能感受到空气在流动,一种飘逸的灵动感。

  这本书中记载的是敦煌第254窟壁画《萨埵太子以身饲虎》,这幅画在一个画面中表现了许多故事情节,并以山林图案作为分隔点,色调悲壮而沉郁,人物与虎的造型修长优美。整幅壁画表现了佛教平等、博爱的主张:为拯救众生而甘愿牺牲自己。

  还有被皇/位耽误的天才艺术家:宋徽宗。宋代是中国美术史上发展、创新的繁盛期。陈寅格说“华夏民族之文化,隶属千载之进程,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个时期的绘画手法、意境达到了巅峰造极的地步。而且在徽宗的带领下,民间绘画也得到了发展。

  这本书里记载的这些作品,我们或多或少都在博物馆、展览馆甚至书本中都有见过,我们在欣赏这些绘画作品的时候,是否有深入了解过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技艺手法等等?还是说只单纯像在公园赏花一般,只看起美艳迷人的一面?

  《中国美术五千年》读后感(二):美术入门|我们的美术不止“只此青绿”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群舞《只此青绿》登上央视虎年春晚,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跨越千年的梦境,激活了观众心里的传统文化基因。绝美群舞选自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灵感来源于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此卷出自北宋画家王希孟之手,以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谈及美术,我们通常觉得隔行如隔山。中国的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东方乃至世界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镌刻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中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以“只此青绿”为切入点,走进中国美术的殿堂。对于许多非美术专业人士来说,《中国美术五千年》是极好的入门版本,可以把它当作中国艺术史的第一课。

  美术并不只是绘画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通过24朝,50位大师,300幅经典名作,以朝代为轴,从史前到近代展现了中国美术产生、演变、成熟;涉及多品类作品:岩画、陶器纹样、宫廷画、山水画、人物画、风俗画、花鸟画……内容丰富,一言难尽

  美术植根于政治经济的发展演变

  中国美术的诞生与中国文明的诞生一脉传承。中国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根植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并随着文化观念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秦朝的“大”汉代的“孝”,每个朝代的美术都有自己的鲜明,但是却一脉相承从不割裂。

  中国璀璨美术背后展现的是我们的文化内核

  中国美术凝聚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文化和人文精神,已成为中国人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的最佳表现形式。中国美术是中国文化在漫长的笔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美术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本《中国美术五千年》不仅可以作为入门读物,也是佐证史实的有力证据,也是我们全面认识历史的一种新视角。我们中国美术史就是一部文化史,一部文明史,一部思想史,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理由!

  《中国美术五千年》读后感(三):中国美术的五千年,是风雅传承的五千年

  中国绘画的显著特殊就是与哲学的密切联系。中国哲学影响了中国绘画,中国绘画的终极目的就是教人做一个灵hun纯净的好人。

  盘点一下推荐这本《中国美术五千年》的几大理由:

  ▶️多面解读中华美术之美,读懂中国人的审美语言

  中国美术源远流长、丰盛多姿,不同朝代都有各自时期的独特审美。是宫廷侍女画的错彩镂金之美,也是水墨山水画的芙蓉出水之美;是皇家宫殿的雄壮之美,也是文人墨卷的含蓄之美。不管是何种美,都非常符合当时的主流审美。

  ▶️系统梳理中华美术五千年的历程

  本书按照时间线讲述24个朝代的美术发展全脉络,既有宏观的历史背景,也有名家的生平事迹,沉浸式巡览中国美术史的全貌。以朝代为轴,从史前讲述到近代,涉及了青铜器、陶器纹画、壁画、宫廷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多样的艺术作品。

  ▶️览尽名家名作,随意翻开就是一幅经典

  书中收录了50位流畅百世的美术名家,有我们熟知的:王维、顾恺之、唐伯虎、八大山人、齐白石、徐悲鸿等等。并且解读了300幅传世名作:《洛神赋图》《女士箴图》《簪花仕女图》《五牛图》《历代帝王图》等。如果想搞懂中国美术的历史,这本书就可带我们了解五千年的辉煌成就。

  ▶️清华大学美院教授写给大众的美术通识本

  杨琪教授深入研究中西方艺术史数年,致力于向大众普及艺术之美,《中国美术五千年》就是杨琪教授写给大众的美术通识本,可作为学习中国美术史的入门课本。

  ▶️图文结合、装帧精良,悉心珍藏中国艺术之美

  高清图片和详实文字介绍的结合,让我们能够更加沉浸式欣赏色彩、线条、构图和意蕴。硬壳精装本,让这本书更加精美,再加之我前文提到的绝美护封,更加还原古典中国的意蕴。

  翻开《中国美术五千年》感知中国美术作品。

  《中国美术五千年》读后感(四):文化自信源自历史,更需要优质原创的推广传承

  小冒坚持原创的788篇 月读20本书06let's take our broken heart into art.

  下沉式躺平休息后,书评回归。

  写在前面的碎碎念。

  我很清楚,剧评更容易涨粉涨人气,而且罗列剧情的方式,更容易出活(对我来说,更好写)

  书评就是点击不高,还会掉粉,出活还慢。

  挑书,读书,写书,比追剧写剧评更费时间。

  假期里我看到不少大V在调侃读书博主贫穷日常,万万没想到,居然是共性问题:

  比如从不会被限流,因为本身就没啥流量,不会被夹,哈哈哈。

  比如别的行业推广给钱,推书广告基本都免费,然后赠一本样书,编辑们也是理直气壮,“穷”出了底气和骨气。

  大家都知道出版业不易,所以大V可能还会谨慎对待各种奇怪产品推广,但免费推书,都是“好呀好呀”,靠良心推广。

  我也希望,我坚持读的书,自己的思考,间歇插入的书评,能给予关注这个号的你们,几分钟不一样的认知。

  4月出版的新书,绝对新鲜出炉,我看到宣传以后几乎是秒下单——

  《中国美术五千年》

  作为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类的爱好者,这本书精准戳中我所有的兴趣点。

  01 看美术史,我们究竟看什么?

  上下五千年的美术史,自然离不开。脉络清晰的历史回顾,详实专业的美术知识,新鲜系统的认知架构。

  我非常喜欢作者的文字,文风干净,解说通俗易懂,有条不紊

  我更喜欢的是,在系统性接受美学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这本书给我很多新的角度。

  1.美的定义是变动的

  极大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而后才开始有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这一说。

  比如史前时代,美=可口的味道,所以 “大羊”就是美。

  可不,肥美也是美。

  后来进入先秦时代,美=大。秦始皇则完美接纳并严格贯彻这一审美,一以贯之在自己的统治生涯和人生经历里。

  区别一般人想象力和可行性,秦始皇追求从一种个体的感受,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的大。

  比如追求有形的空间之大:秦朝疆域空前,东到大海,西到甘肃四川,西南到云南广西,东北延伸至辽东,北到阴山。他希望目光所及,都是他的疆土。

  比如追求无形的权威之大:统一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一统天下。

  创造力,胸怀,野心和力量都是空前绝后:万里长城,阿房宫·,兵马俑陵墓,至今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后面的故事建议跟随书本,娓娓道来地品味。

  我也不禁思考,当下大家总是在讨论现代人的美盲问题,审美越发诡异,幼稚,粗俗,生产力明明已经经历过至少三四次工业革命,质的飞跃,为什么反而审美会倒退?

  引发问题的因素太多了,值得我们深思的点也太多了,比如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关于平均的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又比如,我们应该更加包容,把握文化的多样性和去除糟粕的平衡。

  2.认知是会改变的

  很多曾经历史课本,倒背如流的语句,居然改变了。

  比如“司母戊鼎”变成了“后母戊鼎”,而我们成年人,早已经不再关注了。

  所以接着阅读的时间,真的可以“温故而知新”,接受更多与时俱进的新鲜新奇知识。

  3. 中国的山水画也是有生命的

  直接引用,简单明了:

  4.印象和实物挂钩成功

  借由这本书中精美的插图和文字解说,我还整理了自己的刻板印象。

  比如很多著名的山水画,我终于看清楚了细节,了解了精妙之处——在博物馆里,不仅因为保护画作的远距离设置,人头攒动难以靠近,而且实物尺寸远小于我的想象。

  比如我终于知道了古装剧里耳熟能详的大画家的作品和特色,八大山人。

  02 形似 VS 神似

  曾经的我,审美更偏向于对古典传统流派的喜欢。

  简而言之,就是我觉得我等未经训练的凡人,绝对做不到的。

  笔触精细,构图精美,一看就是有实力,有专业,并且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进行创作,比如中国古代的山水,工笔,国外的油画,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创作。

  所以我能看得懂的“神似“,都是建立在“形似“的基础上。

  所以也不太理解,很多天马行空的,过于抽象的,非常超前的艺术的美,在哪里。

  我在如此流畅清晰的美术发展史里,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地,我们是谁,我们想看到什么,都会体现在对画作的不同感知上。

  自我这个东西,一定要碰到什么反弹回来,才能真正明白。

  可能这也是我,越来越能欣赏中国画作的原因——修心,渡己,而后也许能渡人。

  03 激发优质原创,真正的文化自信

  近几年,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跨界融合,国风盛行。

  比如春晚和B站晚会之后,出圈更甚的原创舞剧《只此青绿》,其实就源自《千里江山图》。

  比如街舞圈开始兴起的国风舞蹈,国风爵士,还有让外国大神都为之赞叹的中国舞,都在用肢体表达画作。

  流传的美术画作,不仅是珍贵的文化财富保存在展馆中,其实可以活跃于各种各样的原创作品里。

  画作给后人以灵感,现代人用科技,更精进的艺术表现手法,再去还原,致敬,推广,这其实是特别好的一种正向传承方式,让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和包容心。

  说实话,五千多年的文明,任何一个分支下的精华拿出来,都足够让世界惊叹。

  因为我每一次开始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都会油然而生自豪与骄傲,比如我以前写过是宋朝四雅事,点茶、插花、焚香、挂画。

  但可惜的是,这些反而在国内没落,反而传入日本后,在彼岸熠熠生辉。

  温润素雅《清平乐》:看得见的风雅大宋闲情雅致知多少?

  了解这些文化的门槛并不高,一两本书都会带来很不一样的认知提升。

  用实力说话,用作品证明,用包容兼具的心,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地对外宣传推广,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辩证地吸纳,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不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

  作为创作者,有责任去引导大众的审美,去传播正能量和有意义的文化财富,给观众提供更多种“阳春白雪”精致文化的选择,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存在。

  允许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流行文化的泛娱乐化的存在,传递简单易懂的快乐;

  但不能一味迎合市场,追求短平快的快餐文化带来的效益。甚至故意去追捧所谓的狗血,负面,粗鄙,求KPI。

  作为观众,我们要学会拒绝,被持续给予单一的浅显容易粗鄙的东西,宽容地对待多种多样的艺术表达,文化作品。

  我们要坚持发出声音,我们可以欣赏有品位有深度的作品,愿意支持那一小拨坚守初心,愿意从事性价比不那么高的事,做着优质原创文化作品的人。

  在这一点上,我承认现状和问题,但我很乐观,我相信一定有小部分人在坚持,我也在尽一己之力。

  比如推荐我真心认为很好的书,多去了解这个世界上美好的存在,来抵御日复一日的单调,和魔幻世界骨感现实带来的整体性冲击低落。

  席勒说过,自然只给了我们生命,艺术却使我们成了人。

  let's take our broken heart into art.

  这个月的20本读书计划,读书清单:40+有意思购书清单:最近你在读什么书?

  5本已经写完书评:

  01全世界的猫主子,都一样可爱迷人!

  02不用努力成社牛,内向人也能用的113招社交小攻略!

  03 童话色彩里过春天:看到卤猫的画就开心~

  04呼兰/叶音/普鲁斯特:·啊!我又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

  05写意水墨灵魂段子手,躺平文学最治愈

  作者:小冒,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百家号/头条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公众号/豆瓣@芸淡风倾,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美术五千年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