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生命教育绘本:人是怎么去的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5-11 00:1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生命教育绘本:人是怎么去的读后感100字

  《我的生命教育绘本:人是怎么去的》是一本由[法]慕什先⽣ / [法]玛丽亚·帕斯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4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生命教育绘本:人是怎么去的》读后感(一):关于生老病死的教育课

  这本是从一个小鸟的死亡开始说起,两个小孩子谈论起死亡是什么,从小朋友认知的角度相互交换知识,有不同国家对待死亡的仪式,有不同宗教对待死亡的态度,还有灵魂拷问,人死了到底有没有灵魂,两个小孩子你一句我一句的,把这些事情说的明明 白白的,而且还有我们怎么缓解亲人离世的悲伤,真的把我一个大人都看哭了,非常感人,非常温馨~

  比起姐妹篇《人是怎么来的》,这本从情感上也非常适合达人读

  《我的生命教育绘本:人是怎么去的》读后感(二):生命教育从不回避问题开始

  生命教育的意义是让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本质,才会真正“有意义”的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死亡”这堂人生必修课要教给我们的最重要内容。就像书后写到的“献给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孩子和不知该如何解答的父母”,但我们有何尝好好思考过。 我必须承认,作为一个成年人,自己都没有积极认识到“死亡”这个词。 从小父母没有给我解释过“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我也从来没有主动和家里人、和同学小伙伴谈起过“死亡”这个名词,似乎谈论这样一个名词显得有些深奥,也显得有些没有必要。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看似忧伤,其实很温馨、深刻的故事。当小艾玛看到好朋友的猫咪咬死小山雀时,小艾玛联想到已逝去的爷爷奶奶,她对死亡产生了太多的疑问,小伙伴用图画给小艾玛解答了心中所惑。在带着孩子读完后,我们从故事谈到死亡时,孩子脑洞大开;关于葬礼的举行方式,我家小朋友更是七嘴八舌 。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棒,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的时候,让小朋友以这样一个特别的角度去切入,去了解死亡、了解生命,进而让他们来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过好每一天。

  《我的生命教育绘本:人是怎么去的》读后感(三):儿童绘本推荐|《人是怎么去的》:为孩子讲解生命的尽头在哪里

  对于孩子来说,生命的离去,还是一个不可理解的未知领域。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给孩子死亡教育,让孩子理解生命的尽头与归处,也是一个难题。

  这本来自法国的《我的生命教育绘本:人是怎么去的》,正是通过绘本的形式,引导孩子去领悟死亡,永别,记忆与怀念。

  书中通过两个小朋友——于勒和艾玛,因为一只小山雀的死亡,引发的讨论和对话,为读者带来关于死亡的一系列思考:

  1.生命的结束和死亡,是不可避免,包括我们的亲人,我们自己,我们爱的一切生命体。

  或长或短,或寿终正寝,或突发意外,或平和,或惨烈……死亡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殊途同归——生命有限,终有尽头,无可避免。

  2.死者的安置和归宿,在不同的信仰和文化里是不同的。

  不同的种族、宗教信仰,人们对逝去的人的处置也不相同。比如有去教堂举行葬礼的,有火化后埋葬的,也有举行天葬、海葬的。

  至于亡者是否有灵魂,灵魂又将归于何处,自然也各不相同。比如是去天堂还是地狱,是否会进入新的轮回——变成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还是“人死如灯灭”,从此尘归尘,土归土,彻底消逝。这些都取决于人们各自的文化和信仰。

  3.死亡并不是结束,爱和记忆将长久传递下去

  那些我们的亲人,那些我们爱也爱我们的人,即使他们离去了,我们仍会记得,记得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记得TA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死亡会令肉体离去,但却不会带走我们的记忆。

  至于那些成就杰出的伟大人物,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成就,令万民景仰,并将百年千年地活在众人的记忆和缅怀中,比如林觉民、李大钊这样的革命先烈,比如孔子、苏格拉底这样的圣哲先贤,比如李白、杜甫、雨果、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坛巨匠……

  因为是绘本,文字并不是很多,非常适合孩子阅读,当然如果父母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共读,以讲故事的形式带领孩子一起看,也非常好。

  书里面的插图非常细腻温暖,虽然笔触非常简单,但是简练传神,无论是故事里的两个好朋友,还是个出现的小动物,小花小草,或者其他人物,都在夸张中彰显出自己的特征和神态。

  同时,无论人还是小动物,看起来都又萌又可爱。

  作者画图用的颜色也非常的舒服!

  画面基本是以黄、绿、蓝为主色,配以黑灰。看起来清新素雅,但又不失鲜明。

  笔触又故意用了很简单的线条,仿佛幼儿涂鸦的笔法,充满朴拙天真的意趣。

  这样的绘本,即使是小孩子,也很容易被吸引,同时也很容易进入故事和理解内容。

  另外,这本书还有一个姐妹篇——《人是怎么来的》,讲述生命如何诞生。可以两本一起,带孩子领略生命的开端和结束,并引导他们珍惜当下,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我的生命教育绘本:人是怎么去的》读后感(四):假如死亡无法避免,我们怎么正确面对

  假如死亡无法避免,我们怎么正确面对

  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存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关于生命的喜悦,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许许多多,但是,关于死亡的思考,却很难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度找到恰如其分的解说。而对于孩童,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还没形成,对生命的本质也未曾理解,适当的死亡教育,其实对于心志还不成熟,世界观尚未完善的孩子们而言,其实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只是,他们还小,对世界的认识依然懵懂,对生命的认知依然浅薄,我们要在他们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去给出正确的答案,那么,自然需要的就是绘本,比如像《我的生命教育绘本:人是怎么去的》这类的生命教育绘本,在人类的生活中,我想,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直接面对死亡这个问题,甚至有时,这个问题根本无从回避。让绘本代替我们来讲述,让同龄的孩子代替我们来表达,恰如其分。

  和《我的生命教育绘本:人是怎么来的》一样,这套生命教育绘本着眼于小孩的视角来问答,不是硬邦邦的知识讲解,也不是生硬干瘪的哲学思维灌输。而是从一只小鸟的死亡开始说起。扎个小发髻的小女孩艾玛,和黄头发的小男孩于勒,在这个偶然的时间里,他们两个小孩子开始对这只死去的小鸟产生了兴趣,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死亡究竟是什么。有趣的是,这一次对生命的理解,是从小朋友认知的角度来解答的,从他们两个人仅有的生命认知里,来相互交换彼此拥有的生命知识。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陷入沉思,原来,从孩子视角来对待死亡,其实人类有很多不同的观感。

  艾玛对于勒提出了灵魂拷问:“人类如果死亡了,有其他世界吗?”于是这时候他们就从现实里找,也许有天堂,也许有地狱,但是生命消失了,总会有一个归处。这个归处就是眼前这只小鸟。很明显,在这一次的对话中,于勒体现出了好学的一样,比如谈到死亡究竟应该怎么办的时候,他拿出了书本,告诉艾玛,其实,每一个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对待死亡的仪式。甚至,有一些不同的宗教,还会对待死亡提出自己的思考,联系他爷爷,也许爷爷没有宗教信仰,但是还是有了正确对待死亡的态度。在童言童语的对话中,不乏一些灵魂拷问,比如人死了的灵魂是不是还存在?两个小孩都没见过灵魂,但是都知道爷爷奶奶去世的时候还是爱着自己的,人到底有没有灵魂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确定死亡的大人依然爱着自己,就足够了。

  《我的生命教育绘本:人是怎么去的》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严肃的主题——死亡,但是这个命题看似忧伤,其实在孩子的对话中,依然流露出了许多温馨、深刻的内涵。艾玛和于勒两个小孩子也许对生命的认知不够深入,但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却把大人世界对于死亡的认知说得明明白白的。读这些书的时候,也许你就可以知道其中那些温馨的小故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当小女孩艾玛看到小山雀的尸体的时候,她是悲伤的,因为这是好朋友的猫咪咬死的,已逝去的爷爷奶奶对她的爱,让她对死亡这件事情开始产生了怀疑,而于勒对小艾玛的安慰就显得十分温馨了,他用图画给小艾玛解答了他自己的心中所惑,也给小艾玛分享了他自己的生命和感悟。

  在带着孩子读完这样的小绘本之后,你所收获的必然不止是故事,谈到死亡时,孩子的思考和视角真的和大人完全不同,脑洞大开七嘴八舌孩子讨论,尤其是在疫情之下,死亡已经是让我们深感麻木的时刻,与孩子共读,对生命的意义将理解得更深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生命教育绘本:人是怎么去的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