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伯》是一部由黄精甫 / 李公乐执导,李思捷 / 张同祖 / 廖启智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伯》观后感(一):看一种孤独。
整部电影都是孤独 每一个镜头 配乐也是。三段混乱故事 。让我想起《邮差》这些独立电影其实最能震撼人心。我相信那些活在梦里的人看不到这份孤独 ,本能的选择忽略 忽略了最真实的自己 忽略了那群真正选择孤独的边缘人。我认为这些电影并不会给你带来负影响,他只是让你感受社会的另一面。提醒提醒别忘了最真实的自己而已。观影 2016.4.7。
《福伯》观后感(二):回魂啊!女尸眨眼啊!
其实我喜欢这条片 喜欢它的气质和出身 但被鉴定为惊悚或者恐怖片 真的是无辜
其实讲的是几个与死同行的男人,只是廖启智的出色把观众注意力硬生生拽到“福伯”身上,所以片名是不是也摆明了这就是这位戏骨的个人报告?
12分03秒,女尸眨眼… 呵呵 我们宽容以对小制作 才会有大发展
《福伯》观后感(三):Many people exist in the shadow
Many people exist in the shadow,
ever entering the light,
then,
it is only a step between life and death.
那时,
活着和死亡就很接近。
前两日还是暖暖春光,今天却又阴雨又降温。冷意逼人的夜晚,在朝北的斗室里独自看完《福伯》,从开头完全听不懂又没字幕的葡语旁白起,就被扔进了阴影里。
知道此片,还是因为日本的入殓师,看到有人的影评里提到福伯,就去下来一看,其实只要几秒钟,就能明白为什么此片如此小众,比不上入殓师的名头了。虽然两者都讲死亡相关的人物,但是明显入殓师要温情得多,光是久石让的大提琴配乐就很温暖了。福伯这片真是非常非常的阴暗,从配乐到画面,纵然是我这种经过罪案剧千垂百炼的人,还是能被其中的气氛与镜头逼得极度不适。在此敬告各位神经和肠胃都不强壮的人士,就不要挑战此片了。
其实呢,福伯要表达的主题还是人性的,向善的,绝不是哗众取宠的恐怖,只是它用了一种残酷露骨的方式。
《福伯》观后感(四):其实我们没那么爱自己的生命,只是不够勇气自毁。
电影的主角从事俗称「福伯」的职业,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按法医的指示解剖及整理尸体。从故事背景加上导演是手法向来阴沉抑郁的黄精甫,可以大概预计得到片中将有大量血淋淋及令人不安的镜头。
令人不安及心跳加速的血腥镜头,牵引着的却是一个个比死尸还要沉寂的活死人。有不能面对自己失败的剖尸员,将自己困在只需面对死人的职业,作为逃避的手段;有不能摆脱童年阴影的冷血杀手;也有恶贯满刑等待被处决的死囚。
看着殓房内的福伯,对鲜血、腐烂的器官,甚至自己的生活早已麻木,原来活着跟死亡可以这样近。
「很多人都看不到生命美好的一面。那时候,活着和死亡就很接近了。」
他们都是放不低自己的人。不论被回忆困着、被自卑心牵绊,还是被人性的劣根性捆绑也好,他们都跟死亡不远矣。谁说未知生,焉知死,往往在死亡面前,人才懂得醒觉;在死亡面前才懂得再次站起,那管在起跑在线已经输掉。当然,不是人人都有这个机会。
面对儿子的死,却使福哥能勇敢的面对自己,纵然是亲手解剖自己的儿子,在那个只有死人的殓房内他却找回自己活著的凭证。
那个不能摆脱童年阴影的冷血杀手,也只有在临被枪毙的一刻,才露出半分放松和踏实的笑容。
当然,面对着自己的人生,好些人在临死前都找不到出口,就像监房内其他的死囚,写下死前最后想说的话,换来的只是加倍的迷失和寂寞,这大概也是很多人的写照。
其实我们没那么爱自己的生命,只不过是不够勇气自毁。
《福伯》观后感(五):福伯
凌晨0:31.
想到冰冷的停尸房.想到冷竣的法医。想到有着惨白面孔的福伯(敛尸官).想到一具具被刻意缝合的尸体.
想到刚刚看的电影<福伯>.
都可以写一封没有收信人的冗长的信.
一个犯案累累的死囚。杀人无数。可是他的信却比谁都长。说了整整一夜......
quot;其实他放底了所有。他的寂寞.无法想象。"同样是牧师的旁白.似乎是在解答人性。
一个毁掉自己半面脸的男人。他对牧师说。他只是讨厌那长和他禽兽父亲相同的面孔。临死前。他不断的对牧师说:"你说咏美会来看我上路吗"那个曾经想杀掉他的女人。是他割舍不掉的牵绊.也许他的心也是被寂寞深深掩埋。
.....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杀人的。
被杀的。
福伯的。
quot;很多人看不到生命最美好的一面。那时候活着和死亡就很接近。"
生命有时候真的就如昙花一现.
对福伯而言。活着或是死去..只间隔了那条冰冷的走道。
孤独的时候有谁会了解他们内心的恐惧。成把吞下的安眠药洗涤不了他们的灵魂。
放低了所有。还会有什么是放不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