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沙集》是一本由止庵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2022-3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怀沙集》读后感(一):一个为父亲骄傲的儿子
本作是作家止庵为纪念其父亲而出的《怀沙集》,即怀念其父亲沙鸥先生。而收录的文章并不全是关于他父亲的,也能看到关于止庵的亲朋好友及读书学习的一些想法。
对于纪念父亲的这一行为,很让人感动。文字中也能看出止庵先生为父亲的才华感到骄傲。虽然乍一看会觉得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转念想,这是一个儿子的视角,父亲能一直在他心目中是伟大的存在,这绝对是幸事。这也让我想到了白先勇,他的父亲白崇禧乃是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所以争议颇多。而白先勇经常在公开场合夸赞其父,就招致了部分人的批评。但对此,白先勇表示,他作为儿子如果不为父亲正名,还谁可以呢。如果说公正的评判一个人,我觉得任何人都做不到,我们不是机器人,都会有自己主观意识。所以在看这类儿子写父亲的内容,不如抛开谁也说不清的事实,专注于作者的感情就好。所以,我并没有读过沙鸥先生的诗歌,也无法断定他的诗作究竟如何。可从止庵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他写的诗给止庵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我在读止庵的文字时,会认可止庵的才华,也因此肯定了止庵笔下的沙鸥先生。
作为正式写其父亲的本书第一篇文章,开头写道,“父亲去世不到一天,我忽然完全明白他是怎样一个人,已经晚了。我再也来不及……就可以对他讲其实我是理解他的。”这是大部分人的写照吧,我也总会有和父亲无法沟通的时候。甚至明明爱自己的父亲,父亲也更爱我,但俩人总就不能好好对话。因此和父母在异地生活的我,经常和母亲通话沟通,和父亲却不知道要聊啥。我甚至跟母亲抱怨,说父亲也不联系我。可我心里也明白,我也没有给父亲打电话,虽然他俩都在家呆着,母亲和我煲电话粥,父亲自己看电视。也许父与子之间不是能否理解的问题,而是沟通。
止庵关于父亲的几篇看下来后,我倒是有些羡慕他们爷俩的关系了。沙鸥先生因为身体不适,无法书写,就自己口述,止庵代笔。且不说阳春白雪,单就这种配合体现出的父子之情就超越了大部分家庭。我多少有些羡慕了。
最后说下止庵的文字吧,是一种自然老练的感觉。这和很多作家都不一样,想必他打小就会看很多书,也会受到他父亲的影响,读起来总不像当代人的味道,我很喜欢。
《怀沙集》读后感(二):思念与哲思
《怀沙集》是作家止庵的随笔集,饱含了他对父亲沙鸥的思念,以及对生活、文学、艺术的哲思。书中谈到了沙鸥的诗、人生以及父子之情,让人为之动容。
止庵在《最后的日子》中提到,沙鸥是位喜欢热闹的诗人,也许可以归为“入世”一派。
出世与入世是什么?大致来说,出世就是远离世俗的欲望,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入世则是在世俗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两者看似矛盾,但又相辅相成。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出世与入世的一面,当我们想要排除内心嘈杂之音时,也许想让思绪稍微飞远一点,在那海阔天空之处遥看世俗;当我们想排解内心的空虚之时,凡尘五光十色的霓虹让我们难以自拔。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代表了我们每一个人生阶段的价值观,值得探索。
止庵在《在死与死之间》中提到对鲁迅作品的感动,鲁迅真率地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感人至极。
有些文学作品让人感动,这种感动能带来平实而持久的快乐。还有些作品,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另一个世界,这也是快乐,逃离现实世界的快乐。阅读还能带来很多种快乐,不论是哪种快乐,也许都是人类排解内心苦闷、寂寞的一种方式。
关于阅读,《怀沙集》记录了止庵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读者可以看到他对《瓦尔登湖》、《倾城之恋》、《阴翳礼赞》等作品的所思所想,也许会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何尝不是一种快乐?止庵在《读书漫谈》一文中还探讨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颇有趣味。
莫扎特的音乐、苏拉吉的画……艺术作品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止庵在《怀沙集》里谈了自己在艺术作品中的感受与哲思。
《关于关灯》一文中,返璞归真的生活和梭罗有相似之处,这也让人想到《阴翳礼赞》中关于灯光的美学探讨。关于《阴翳礼赞》,止庵在《美的极端体验者》一文中谈到谷崎特有的审美方式,以及《细雪》这一作品,并进一步谈及人生况味,充满哲思。文学与美学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点,让人为之着迷。
《怀沙集》就是这么一本动人的作品,饱含了止庵对父亲沙鸥的思念,以及他对生活、文学、艺术的哲思。
《怀沙集》读后感(三):关于父亲,关于文学
学生时代学朱自清的《背影》,在很多年过去的今天,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还依稀记得。不只是经常被人提及的原因,更多的是这一篇文章在那个时候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在这个世界上,与我们最亲的人是父母,也许偶尔也会有意外,但对于多数人而言是这样的。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与父母相互和解的过程,年少时的叛逆,成年后的独立,总是伴随着太多的故事,我们一面尊重父母,却也总是反对着父母的意见。磕磕绊绊中成长的或许不只是孩子,也是父母。
止庵老师在《怀沙集》中写到:“所谓人生,就是尽可能在生命结束那一刻减少一些遗憾:对自己的遗憾,对别人的遗憾,还有别人对你的遗憾。”想来很多时候的我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听过太多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而已。对于父亲,每个人都有太多想说的话,然而很多人也会在犹豫中错过了交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希望我们都不要这样。在止庵的文字中,父亲的形象是立体的,或许很多时候,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一些事情,但偶尔回忆的时候你又会发现它们其实早已经印在了脑海里,尘封的记忆似乎就这样不经意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怀沙集》的第一部分大多数篇幅都是回忆父亲,偶尔提到他人,却也总是绕不来父亲,或许有关记忆太过于深刻,对父亲的怀念总是深。
《怀沙集》并不只是怀念父亲,更多的是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一切。止庵的散文读起来很舒服,尤其是关于文学方面的解读,会给你不同角度的理解。中国历史悠久,呈现出了不同文化方向,虽然大同却依旧有着偏差,不同的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读止庵的散文,有一些篇章会对你有所帮助。外国文学大家的一生以及作品,止庵也在一些篇幅中讲述了他的理解。可能我更感兴趣的是第三辑,国内的一些大家,尤其是民国时代的一些大家。去年看《觉醒年代》,对一些人有了一定的认知,如今在读这些人的相关文章也是倍感亲切。钱玄同、刘半农、周氏兄弟、徐志摩等等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怀沙集》的内容还是比较全面的,我对止庵老师的作品不熟悉,也只是看过几篇文章而已,整体来说这本书中的散文非常适合我,很多时候也会引起我们的共鸣。特别是文学方面的内容。我们阅读小说,散文的时候会有自己的理解,而关于作者的记载很多时候并不是很多,作者与作品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去看一下止庵老师对文学上的一些理解。
《怀沙集》读后感(四):《怀沙集》:人的一生,应该看透两个真相,早看明白早通透
所谓人生 就是尽可能在生命结束那一刻,减少一些遗憾 对自己的遗憾,就是对别人的遗憾,还有别人对你的遗憾。这是作家止庵在《怀沙集》中写的一句话。这本书是他为怀念父亲沙鸥而写的,在他看来,好的人生就是不让自己遗憾,尽可能过好每一天。
这本书分为三辑,第一辑是怀念父亲,第二辑是对生死的感悟,第三辑是读书带来的通透与澄澈。
止庵跟生病的父亲有过这样一次对话,他问父亲一生为何总是不开心,父亲回答说他也不知道。
然后止庵就没有再问父亲,第二天父亲就去世了,这让他觉得很懊悔,懊悔自己没有更多时间去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
让父亲带着孤独和遗憾离开了人间,这时的止庵才明白,所谓的父子感情,多呆一分钟,多了解一点点,都是真正拥有的时光。
可惜,人生却没有卖后悔药的,而想要去了解父亲的内心时,已经没有机会了,这才了有对于人生的唏嘘与感慨。
但他记得跟父亲曾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听着父亲断断续续挣扎的声音,从父亲说的诗句中,他听懂了父亲的孤独与对生命的依恋。
尽管如此,止庵还是没有走进父亲的内心,没有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抚慰他孤独的心。
当听到父亲过去的朋友评价他:
看到这些,止庵更难过了,也很自责自己没有在父亲生前更多去了解他,安慰他,没有去试着去深入父亲内心,去读懂父亲。
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过的时光,就是悲剧,而且是不可挽回的。
止庵怀着对父亲的愧疚,看透了生的意义,与死的归宿。在《怀沙集》中,他这样说:
从根本上讲,我把死理解为不再可能,生意味着总有机会,甭管它是好是坏,实现的概率有多大,总归是有这个可能性,死则是所有可能性的终结。
尽管死是一件残酷的事,但很多时候“天无绝人之路”,这是对生与死的接纳,也是生命的真相。
第一个真相是,生的时候,要学会珍惜。就像止庵对于父亲一样,如果当时能多一点关心,如果能试图多了解一点,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与自责;
第二个真相是:死后学会释怀。无论是凭借着记忆或是青史留名,这些看起来是一种慰藉,但表象的东西都是徒劳的。
更多时候,死者是无知的,对确定与不确定度无法再感知。生与死是对立的,又是矛盾的。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厌恶生,是因为生的不如意而已,死正是为了要结束痛苦,这样痛苦地活着,死也是解脱。
这是生与死之间的大彻大悟,也是看透生死真相后的人间清醒。
无论是对于生的眷恋,对父亲的缅怀,还是对于死的看透,在止庵的笔下,都有着对书的痴爱。
读书就是读人,就是读世间万千。无论是对于父亲的思念与愧疚中,那一幕幕温馨或沮丧的回忆,无论是跟父亲一起吟诗谈书时的温馨,还是从书中得到的滋养。
这些细碎的片段,都成为止庵内心的美好与忧伤。
这是读别人的故事,带给自己的成长。很多时候我们读书,不过是通过读别人的故事,来启发自己,然后再从书中得到一些知识,来作为指导人生的参考。
岁月长河里,有人喜欢宣泄,有人爱好沉静,有人习惯缄默,人和人之间并无高低之分,这些都是人类感情的表现方式。
无论是感情不够,还是感情强烈,无论是表现,还是内涵,这些既是看透人生之后的醒悟,也是对于自我负责的表现。
人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浅薄到深沉的过程,更是一个人从混沌走向清晰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活着,活好,活明白。
努力过,就没有遗憾,用心过,就没有后悔,奋斗过,就没有失落。
在活着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用尽了全力,这就是对生命的承诺,对于亲情最好的安放,也是对通透人生的回答。
就像止庵说《怀沙集》收入什么文章并不重要,单单为的是这个题目,怀念父亲沙欧,这是对于父亲亏欠的弥补,也是悦纳自己后的释然。
生活就是这样,既有着素朴之心,也有着思念之感,更有对人生的清醒认识,人生总是不能嚣张,要悠着点,哪怕像止庵自嘲“荒凉里有那么一个小草棚子”,也有着看透生活真相的残忍,却依然有着热爱生活的热情。
一个人写的文章,有着他的三观以及对于一草一木的感悟,更是读书人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