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在举国为东航MU5735上132位同胞哀悼时,又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
3月21日晚,邓小岚老人去世,享年79岁。
图源:新浪微博
明明上个月,因为北京冬奥会,人们才刚刚认识这位老人啊。
她和马兰村孩子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她是又一位“张桂梅”,带着孩子们以及他们的爱与梦想,走出大山;
因为她,孩子们才能站在冬奥会开幕式这个世界瞩目的舞台上,向全人类唱出代表中国的歌声。
图源:人民日报
忙完了冬奥会的表演,邓奶奶原本应该正在忙于筹备属于大山孩子们的音乐节。
这个噩耗,来得未免太过突然。
邓小岚老人如今最放心不下的,或许就是这群唱歌的大山孩子们。
孩子们从小长大的地方——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
偏远、破败,曾经是这里的代名词。
房子随时都要倒塌、逢雨天肯定漏水、杂草丛生,很难相信当地的人们就这样居住其中。
图源:b站 保定青年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都艰苦,何谈生活。
乡亲们连讲个人卫生都很难,上厕所不用水冲,因为没有人在意生活品质到底是什么。
音乐对于马兰村而言,曾经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马兰村小学所有的老师里,会唱歌的老师原先一位都找不出。
图源:《马兰的歌声》纪录片
邓小岚老人,硬生生在这种条件下,给马兰村的孩子们筑起了音乐梦。其背后的困难可想而知。
而她这么做的理由,是因为自己也曾是半个“马兰村人”。
在马兰村,老一辈乡亲们更习惯叫邓小岚的乳名,“小岚子”。
1943年,邓小岚出生在这里。当年正值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疯狂扫荡。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人民日报前社长和总编辑),时任《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的前身之一)社长,马兰村正是这份报纸的旧址。
一边躲避着敌人的扫荡,一边艰苦办报。邓拓创下了“用八匹骡子办报”的奇迹。
“一边游击,一边办报。《晋察冀日报》如同射向日本侵略者的‘子弹’。”
邓小岚的父母 邓拓 丁一岚
当年的条件,何其艰辛与危险。
“1943年秋,日军发动扫荡,妄图灭掉报社。马兰村及附近乡亲为掩护报社,19人惨遭杀害。”
邓小岚的母亲丁一岚,决定将小岚子托付给一家农户寄养。(丁一岚是当时《晋察冀日报》的通讯员,后来她也是1949年开国大典的播音员、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任台长。)
“一次突围后,我的妈妈在山洞中生下我,将我寄养在干爹陈守元家中,整整3年。”
3岁前,邓小岚在马兰村度过了童年,她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很深。
随着新中国成立,邓小岚也被父母接回到北京。
邓小岚和干爹干娘的合照
岁月兜兜转转,邓小岚逐渐钟情于音乐领域。
她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就加入了清华的乐队,度过了6年有音乐陪伴的时光。
后来在山东工厂工作的25年里,她也带领女工们发展音乐爱好,让音乐陪伴她们从少女到母亲,再陪伴她们的孩子慢慢长大。
调回北京后,1998年邓小岚在北京市公安局科技处退休。
但这么多年,她始终没有忘记马兰村。
她决定再次回到这里,追忆父辈的红色印记。
图源:人民日报
虽然外面的世界早已大变样,但马兰村依旧是破败的模样。
“原来路不通,马兰村就像一个死胡同一样,要出去还得原路返回。”
像邓奶奶在马兰村的邻居梁林江所说,没什么好看的,没有人愿意专门开车来马兰村。
马兰村的小学教室,破到快塌了,“房间里要用大木头支着房顶。”
邓小岚想洗个澡,找遍全村都找不到任何一个地方。
“我亲眼见过打着吊针的女孩妈妈举着吊瓶上厕所,多不卫生啊,我自己也是,下雨时伞都没地方放,蹲在里头身子给淋湿了一半。”
小学门口的水沟,被孩子们扔满了垃圾,甚至堆成了小山。
这里的一切都太过于落后。而真正刺痛邓小岚的一件事,让她奉献出了接下来的人生——
2004年6月,她代表《晋察冀日报》研究会,在村里给当年“马兰惨案”里19位牺牲的乡亲修建纪念碑。
在清华念工科出身的邓小岚,无论是画设计图还是量尺寸、选料下料,所有事都自己干。
纪念碑修好了,她邀请马兰村的孩子们为先辈唱首歌。
孩子们张着嘴,别提国歌,连《小燕子》《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知名的歌谣都唱不出。
图源:《马兰的歌声》纪录片
邓小岚无法想象,这些不会唱歌的孩子们和他们的父辈们,是用怎样的方式,去抒发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感受。
所以,她决心彻底改变这一切。
她找到自己的兄弟姐妹,集资了4万元,将小学的4间危房翻修成7间校舍;
她号召村里盖新房时,留出洗澡间,马兰村陆续有了太阳能;
她写宣传单,分发给乡亲们,提倡大家盖卫生间,用水冲厕所,用抽水马桶;
她将孩子们校门口的垃圾山,盖成了垃圾池,便于集中焚烧垃圾……
马兰村变了,再也不是那个破败、落后的地方。
图源:中国妇女报
邓小岚提倡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
乡亲们找到邓小岚,想请她帮忙调和与开矿公司的矛盾——
原来村里为了发展,花70万办了开矿证,来解决劳动力就业。
但随着开矿公司进驻,太多和发展红色旅游相悖的事开始出现。
在马兰村,邓小岚成了备受乡亲们信任的那个人。
邓小岚和家人一起,给村里建游览广场,筹钱20万建“晋察冀日报展览室”……
哪怕是在疫情紧张的时候,她仍留在当地,为马兰村的红色旅游事业,献出一份力。
而她心里最想完成的目标,是将曾破败的马兰村,变成一个有音乐的童话世界,给孩子们一个梦。
没什么,都不能没有音乐。孩子们必须要快快乐乐地长大。
邓小岚从亲戚朋友、家人同事那里,到处搜寻,找到了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
她成了村里第一位音乐老师,什么乐器都教。
图源:人民日报 下同
勺子、铃铛和铝合金锯条等,都在她的帮助下,成了孩子们的乐器。
邓小岚留在这里义务支教,给孩子们捐赠了500件乐器、近千册图书,培养出了200多名学生。
她带着孩子们,走出大山,去北京,看奥运场馆、游乐园、动物园……
2006年,她给孩子们成立了马兰小乐队。带着这支乐队,他们去各处演出,从北京的公园到冬奥会开幕式,从北京台、湖南台再到央视……
这么多年,邓小岚将自己的所有退休金都用在了马兰村的孩子们身上。同时她也不断筹集资金,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
邓小岚帮助的,不只有孩子们。
当马兰村的乡亲们需要去北京看病,邓小岚就会义不容辞帮忙联系医院,甚至陪着乡亲们去看病。
有位家中非常困难的乡亲,因为药只能在北京买到,邓小岚就每次亲自带药从北京去马兰村,而且不收乡亲一分钱。
这一切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马兰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北京到这里的距离不算近,一共300多公里。
邓小岚需要来回跑。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她要先从北京坐火车、转汽车再坐班车,早出晚归。
曾经,她从北京到马兰村,来一次要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
就这样,她坚持了整整18年,奔波了20多万公里,能绕地球五圈。人的一生,又能有多少个18年?
如果说,邓小岚来之前的马兰村,是大多数过去中国农村的模样。
那她来之后,如今的马兰村,就是现代中国农村的写照——
孩子们不仅成立了自己的马兰村小乐队,还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山谷、一座自己的舞台。
山谷的名字,叫音乐谷;舞台的名字,叫月亮舞台。邓奶奶就是在月亮舞台上筹备音乐会时倒下的。
月亮舞台是由参加第一届马兰儿童音乐节的孩子们,在长大后设计的。邓小岚给了他们走出大山的机会,他们忘不了山里其他的乡亲与下一代。
图源:b站 保定青年 下同
孩子们在月亮舞台上表演。乡亲们在一旁的台阶上,拾阶而坐,欣赏着这隐藏在太行山深处的美妙歌声。
更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还有一座音乐城堡。它是由邓小岚自筹资金打造的。
因为邓小岚老人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个他们喜欢的梦想乐园,这里也成为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地方。
而它的原型完全来自于孩子们绘画出来的、自己心目中童话王国城堡的模样。
从原本的小山丘,到打地基、“城堡”落成。春去冬来,裹上一层厚厚银装后,这里越发像是童话世界。
音乐城堡,从大门口开始便尽是关于音乐的浪漫细节——
屋外的乌黑铁门上,音乐古琴的图案;屋外的栏杆上,由一个个音符组成的五线谱……
邓小岚说,如果会识谱的人看到了,自然会不自觉地将它唱出来。而这首歌,就是马兰村孩子们自己的歌。
这里不仅是邓小岚和孩子们长大的马兰村,更是邓小岚给孩子们铸建的音乐童话梦。
孩子们靠着音乐,慢慢走出大山。
有人还读了艺术专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比如当年在破败的教室里,跟着邓老师按响琴键的孙志雪,如今已经是北方民族大学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
她的毕业论文,则是研究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曾经指缝间满是泥土的孩子们,也成了能够谈论高雅艺术的大人。
这样的孙志雪们有很多。
而接近80岁的邓小岚,也一步步带着下一代孩子们,和他们的“马兰花合唱团”,想要登上更多更大的舞台。
陪他们学习难懂的希腊语。车里、家里、教室里,邓小岚戴着老花镜,对着标满拼音的简谱,一遍遍练习着。
这一刻,快80岁的她,仍然是孩子们的引路人。
大山里的孩子们唱进了大城市,唱进了冬奥会。音乐给他们的人生,增添了色彩。
这支来自太行山深处的马兰花合唱团,就是对爱与梦想最好的注解。
就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那段话:
“中国人跟所有人都一样,那么真诚那么善良,那么爱美那么浪漫。”
这群孩子们,替全新的马兰村、替全新的中国,站在了世界的面前。
而直到看着孩子们,稳当当地站在了冬奥会的舞台上,邓小岚才真正松了口气。
这一刻,她比谁都明白,梦想与奉献的力量。
很多人都说,邓小岚像是又一位“张桂梅”。
她曾被选入2011年感动中国的候选人。
因为她帮助大山深处的孩子,最终实现了站上国际舞台的梦想。
唱响了《奥林匹克圣歌》这支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都必不可少的曲目。
而在邓小岚帮助的这支合唱团中,有不少都是女童。
我们都知道,女童失学率一直是让人揪心的话题。
2016年全国妇联和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就拿出了一份数据:
“每年,全球有6500万女童辍学,其中有1400万18岁以下的女童结婚,1.5亿女童遭受不同程度的性暴力。”
音乐,给了她们同样的梦想,可以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通过另一条路改变自己的人生。
图源:央视网
她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现状。
卡夫卡曾说,爱很简单。
“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的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
我们在邓小岚们身上,看到了爱,看到了一种高尚。
一种不仅关注自身,更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大爱与高尚。
而那些被爱改变的人呢?就像邓小岚的女儿、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刘明明说的那样: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没有音乐。
但如果有了音乐,一定会让他们的人生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辉。”
邓奶奶虽然离去了,但她的心愿也实现了。
昨天,刘明明教授也替妈妈邓小岚,向所有关心她的人回复:
“亲人们,朋友们,一直以来关心着我和马兰的人们,看到马兰的孩子们都在美好的音乐中长大了,乡亲们的生活也好起来了,亲人们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我的心愿都已经实现了,我也要去和我的爸爸妈妈团聚了。
在这里向大家道一声再见,愿我给你们留下的都是快乐美好的记忆。祝福马兰,祝福大家,祝福未来……”
点个“在看”。致敬邓小岚。愿老人一路走好。
致敬像她一样,为孩子们带去爱和梦想的人。
感谢他们,给了别人不一样的人生。感谢他们,让我们在苦难的人间,能看到爱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