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几年来总会有一些学生毕业之后再返校园看看我。这也许是催动我可以在教学中仔细反思,感受到幸福的动力源泉。每次对我的探望并不是向喜而生,有时候也会带着相反的惋惜悲痛欲绝。
前几天,有个门徒总是天天不停地打电话相约,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只能让人无奈。十六七岁的年龄便闯荡社会不进校门,生活费确实也挣了一小笔就没有了以往的低调。恰逢周末,我在他的再三邀请下只好出去请他吃个饭(考虑到他仍处于学生求学阶段需要钱,我只好提前在收款处付账)。
短短四五年时间没见他真的变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吃饭中,他总是跟我聊着那些投机取巧挣来的生活费,聊他这几年来的“丰功伟绩”。说到底也就是认为自己不适合校园打拼只适合社会大学。谈到教育更是把中国教育说的千疮百孔,外国教育精美绝伦。我一时间成了他的听客,成了他的唯一观众。当他自己说到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时候,总是自我标榜:自己隶属寒门,现在的条件寒门不可能出贵子,自己早就看到了劫后余生。我真的再也忍无可忍地打断了他的话。
自己拿着父母给的钱到学校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却还在别人面前标榜寒门。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门槛低,免息帮助寒门圆求学的梦,对于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制度,大学也提供各种勤工俭学的岗位。这么好的政策力助寒门,寒门弟子有何理由惧怕求学路上的艰辛。如果寒门子弟自己不愿奋进,过着“黄粱美梦”的日子,那寒门就真的难出贵子。高考是公平,教育是公平的,你可以不努力但不能做个恶世疾俗的愤青。
你觉得社会不公平你可以去建设,况且没有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是不足以谈人生,谈寒门的。你距离寒门遥远的时候请做一个文明的人,这是你为自己树立形象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