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引导七年级新生顺利进入初中语文的学习,除了上篇博文中说到的“整体架构的渐进思维意识”,我们还需要具备“教学方法的联系贯通意识”。
这里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本文尤其指惯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又可过渡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联系贯通”指使初中语文的教学和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取得联通关系。以下是自己的一点心得,望批评指正。
必要的瞻“前”顾“后”,做到心中有数
带过七年级的老师会知道,很多学生的家长会这样反映一个尴尬的问题:孩子小学时语文成绩很优秀,不知为何,到初中就下滑到了中等水平。其实这种现象就在警醒我们,必须注重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其中教学方法的变化,决定了这个衔接的难度,也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
比如:
小学教师讲课速度比较慢,课堂容量小,且内容反复讲、反复练,可以说采取的是“全扶”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备课也是滴水不漏,连过渡语言都设计得有板有眼。虽然在事无巨细的安排下,学生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个性也得不到很好的张扬,主体性更难以充分体现。
进入初中后,考试学科增多,教材内容加深,阅读量和难度明显加大,且更侧重分析理解和知识点的迁移。同时,初中语文教学课时紧,课堂容量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总之,考试多、难度大、时间少,无法迅速调整学习方法的部分学生,就会应接不暇、顾此失彼。
所以教学方法的不同,是中小学语文之间的一个比较大的跨度,跨得好,初中的语文教学就能一帆风 顺,否则学生会感觉难学,怕学,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导致还不错的语文成绩,进入初中后出现大幅度的后退。
找到顺利过渡的桥梁,使“前”“后”联系贯通
不管怎么说,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该是一个连续性很强、完整性很强的教育过程,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和深化,教学方法更有其联系贯通的地方。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细心研究,找到顺利过渡的桥梁。
以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在这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是立足学生的学习惯性,结合本单元目标要求,寻找到初中语文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文章积累、语言积累和知识积累,实现中小学教学衔接的软着陆。
“朗读”是陌生处的“熟人”,黑暗中的“手杖”
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训练过朗读,也已习惯于朗读,现在升到初中也要利用这一基础,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从教材看,语文七年级上册,有意加强了朗读的比重,从单元提示到课文的训 练重点要求,对于“朗读”都有不同程度的练习。目的是通过强化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技巧,进而让学生顺利由小学的感性阅读过渡到初中的理性阅读,所以我们教学可以尝试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准确范读,细致品读,深情诵读,竞赛朗读等。但也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前后联系贯通。
比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朗读的重点是:掌握重音、停连。《春》的“积累拓展”中已经提出了要求。读出重音,就是强调课文中的某些内容,突出表达某些情感;读出停连,就是表现朗读的语言节奏,读出疾徐中节的效果。
《春》的朗读教学要从基础训练入手。态度认真,投入感情,不随意,不松懈;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把握速度和节奏。多一些准确范读。
例如朗读第一段:(我)盼望着,(我)盼望着,(你看)东风来了,(听到)春天的脚步近了。上面括号中添加的文字是应该在朗读中体会到的,学生应该有主体意识,把自己当成作者,把朗读课文当成一种主观化的感受和表达。
《济南的冬天》进一步强化朗读,通过做标记,准确的读出课文的语言节奏,读出语句中的情感,要求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有提高。注重细致品读
《雨的四季》要朗读出课文之美,应该比前两课读的更流畅,并初步掌握情感表达的技巧。要读出两种情调,一是表达出作者直率而奔放的热情;二是表达出作者描述四季之雨的亲切深厚的情调。提倡深情诵读。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犹如在黑暗中获得了一支手杖,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也减少了对初中文章的害怕心理。亦如陌生人群中的一位熟人,可以迅速获得他们的认可和信任,从而顺利引导他们进入新的学习领域。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复杂的思维始终在活动,读文识义,由文入景,因文生情。通过朗读深入到语言文字的背后,不仅获取文义,而且在脑海中产生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朗读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形象思维是支撑,经过训练,拿下文本的“情”“景”交融
虽然说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是逻辑思维发展还只是经验型的,在思维过程中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主要作用。他们在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时候,常常还需要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否则就会出现理解、判断、推理上的困难。
尤其是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仍是其思维的主要形式,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并在脑海中产生鲜明的印象。从编者将《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作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的意图中可以感知一二。
美国著名教育家贝斯特指出:“经过训练的智慧是力量的源泉。”
学生思维能力并不完全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它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而形成的。而尊重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是培养和训练的第一步。所以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不仅遵循其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也可以可以降低语文学习的难度,顺利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感知文字背后的情感。在分析、比较中总结出规律的东西。学生并不缺乏这一思维能力,只是缺乏有效的训练。
具体到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让文字在学生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也可挑选典型的例句,从细微处切入,逐渐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春》的开篇写“春天的脚步近了”,用“脚步”描写春天的来临,十分生动具体,教学时可抓住“脚步”二字。
如:《雨的四季》“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的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学生读了应该产生某种画面感,其中醒目地是“黄青”和“昏黄”二词。初读虽然不能十分清楚地分辨二词义,但脑海中已经有了色彩印象,可以提示辨析同义词。再看,“闪出”一词,好像突然出现一样,非常有趣味,值得揣摩。
如“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抓住其中几个具体可感的写景词,“树枝”“叶子”“花苞”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关注比喻“少女的眼泪”和拟人“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的修辞方法,进行品味赏析,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抓住富有形象感动感的词语,“柔软”“滴”
如:“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
可引导学生抓住其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想象其优美的情境。“丝帘”“彩棱镜”都是具体可感的名词。
如:“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可提示学生重点关注这里的“沙沙声”和“芳甜”的描写
如:《济南的冬天》当中“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初中的阅读更讲究细化,要学会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学生更细致,更用心品析重点词句,运用形象的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的。这实际上就是思维中的“联想”和“想象”思维。这是能够做出自己的评价,也就是上升到逻辑思维的基础。
……能够联系贯通的方法还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
整个七年级上半学期,都应该称之为“过渡期”,这个时期内,让学生了解并适应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毕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也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