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听见“被活埋”这个词儿,大约是在几年前的一堂文化课上。
对于那时候的自己来讲,这是个很新鲜的词儿。所以,并不了知它的含义。
正困惑之际,老师开始以亲身经历展开“现场说法”。
老师介绍说,当自己把事业做得很成功,被许多赞誉之声包围之际,心里会不由地生起“傲慢”。
这是最危险的时刻。
说其危险,如果身边再也没有一个人敢向你提出批评的意见,而自己又不能保持清醒的觉知。一旦被眼前的“功名”冲昏了头脑,就会开始变得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在不自觉中逐渐滑下去……简单来讲,这就是”被活埋“。
如果,足够幸运,当滑落低谷,还能彻底反省,那尚且还有从头再来的机会。但,不是谁都能够做到如此。
恍然有所领悟。
其实,这样的例子古已有之。
大家一定都听过”伤仲永的故事“。
仲永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做出的诗确是令人们大为惊奇。人们遂对其父以宾相待,甚至出钱买仲永的诗。仲永以此特殊天赋,”名利双收“。其父以有利可图故,便带其四处拜访,不再学习。等到十二三岁时,仲永所做之诗,已大不如前。至二十多岁时,退化得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一颗再好的苗子,无论先天具有多么优厚的条件,如果后天不能善加守护、精心培育,都可能导致它中途夭折。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说,有些人在没有发达之前,为人处世的态度是极其谦卑的。一旦声名显赫之后,不自觉地就会流露出一种“飘飘然”之姿。
实为质,名为辅,实质则名归。虽则如此,越是名归之时,越要谨慎、小心。毕竟,该走的路,都要脚踏实地才能长久。
厚德载物。
如果自己的德行底蕴,没有积累到足以运载起这个“声名”的程度,而自己又不能清醒自处,难免会有余殃。因为,德不配位嘛。
人寻珍宝,珍宝也同样在“寻”配得上它的人。
据传,《素书》“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换句话说,上好的宝剑,得放在至德手中,才能将它的威力发挥到极致,以利民济世。
若非心存天理道义,只图个人小利,难保不会自伤伤人,从而辜负了上好的“宝剑”。
所以,无论何时,切忌为“虚名”所转,当正视自身的“实际”。
在喧嚣之境,常葆一颗清冷的心,不“被活埋“,亦不“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