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止读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1-22 00: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止读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不止读书》是一本由魏小河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止读书》读后感(一):读书并不伟大 伟大的是书

  一直关注着书评人魏小河 大言不惭的说 是因为他的“普通” 和千千万万个我们一样 是普通读者(虽然我的阅读量与他相比也简直是凤毛麟角)是有温度的书评人

  和那些动辄年阅读量四五百本且全部是极高深文字的大拿相比 他接地气的多 他出身农村 成长于小镇 整个青春时光里仅有为数不多的被书照亮的时刻 一闪也就过去了 他开始养成读书的习惯是为了逃避这个世界 这个我太过相像(只是我读书 要更缺乏思考一些) 他自己也说 “读书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它没有多高贵 喜欢读书 并不高贵 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人生趣味的一种选择 看作是人如何和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 我当然懂得读书的好 了解读书的乐趣 但是读书并不伟大 伟大的是书”

  在这本书评小集子中 分为“人与书”“十九世界的小说”“读塞林格”“惊喜华文创作”“阅读与写作”“一场误入歧途”几个章节 其中介绍的书 大部分是小说 你可以真切的读到魏小河对故事河流的温柔触碰 他很少太过流露个人喜好 只是作为称职的转述者 一个朋友 淡淡的说予你听 喜好与否的决定权当然在你

  当然 我认为魏小河作为写作者也是温柔而有力的 并不是一字一句原封不动的照搬 那不叫书评 书评不似想象的那么简单 他说“一场阅读 如同点一支蜡烛 当时气味弥漫点完了 黑暗重新降临”我忍不住点头同意 他说“散文最大的好处在于抓住时间 这个时间 可以是个人的世界 也可以是更大的时间 比如时代 比如历史进程 不论是哪一种时间 只要写到极致 就可以留得下来”我能在字里行间读到他对文字的挚爱

  真的希望有一天 我能够将我在读书中感受到的喜悲冷暖 也如此自如的表达出来

  《不止读书》读后感(二):《不止读书》:以书会友 奔赴诗和远方

  作家叶兆言曾说过:“读书就应该像吃喝拉撒一样轻松随意,应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读过“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青年作家、书评人魏小河的《不止读书》之后,我强烈地感觉到正如叶兆言所言,读书已经成为魏小河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魏小河在《不止读书》里以书评人的视角对所读过的书进行了梳理,形成了《人与书》《十九世纪的小说》《读塞林格》《惊喜华文创作》《阅读与写作》五个章节和一篇后记《一场误入歧途》。仔细品读可见作者涉猎广泛,见解独到。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开篇的《人与书》的章节和后记《一场误入歧途》。

  《人与书》章节里描写了耳熟能详的八位作家的生平经历,他们分别是沈从文、张爱玲、马尔克斯、珍妮特·温特森、海明威、木心、张北海、李娟。关于描写他们的文章早已堆案盈几,如果作者没有新的视角写不出别样的风采,读者是会嗤之以鼻将书束之高阁的。客观的来说,作者的观点明确,文笔流畅,人物形象生动饱满,笔下对几位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描述是经得起时间推敲的,像是在描写他身边最熟悉的朋友那般驾轻就熟,这一章节可以帮助读者深度了解作家们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的创作动力。

  “读书永远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带来财富,带来权利和地位,但是读书可以带来安宁。”这句话出自《一场误入歧途》,是作者应邀“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而创作的文章,我以为这篇作后记最是适合。爱读书的人提起阅读经历都会有版本不一的心得体会,但爱上书、坚持读下去、提笔写作、出名成为作家,乃至知名作家,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也是一条崎岖的小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抵达。读者可以借鉴从阅读中结识“作家朋友”,从“作家朋友”推荐下再结识“新的作家朋友”,并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中确认自我,更新自我,热爱自我。当然,我也是通过推荐才“认识”了青年作家魏小河,了解到他的人生经历和读书感悟,并通过他认识了更多的“作家朋友”。

  很喜欢《不止读书》封面,简洁的“翻腾的波浪”和扉页的“群山环绕”。这应该是寄语读者“书海无涯苦作舟”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之意吧!又或者是暗合青年书评人魏小河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人生道路上奋力拼搏终有所获之意吧!《不止读书》鼓励着读者用心读书,结识“作家新朋友”,带着美好的期盼奋力拼搏奔赴诗和远方。

  《不止读书》读后感(三):不止读书,但是我们必须读书。

  读完一本好书,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虽然故事完结了,但是随之而来产生的思考、对作者人生经历的好奇、对作者以往或下一部作品的好奇才刚刚开始……

  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因为读不懂、不感兴趣或者作品连贯性太强,抽不出大段时间阅读而放弃读书,而《不止读书》就不存在这类问题。首先,这不是一本故事书,因此不必拘泥于章节的顺序,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不感兴趣的可以不读,或者最后读。其次这本书分为许多章节,每一章节都是对一位作家及相关作品的介绍,十分简洁精炼,可以利用零散、碎片的时间来读这本书,很适合睡前、饭后读上一两节作为消遣。

  如果你此时恰好书荒,很适合看这本书。书中介绍的不只是我们以往非常熟悉的名家名作,还有很多当代作家的作品,如郑执的《生吞》。关于郑执,我一无所知。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还是朋友最近推荐他的《仙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对他的认识只停留在他有这样一部作品上。当我快速翻看《不止读书》,想看看这本书大概都写了什么内容时,我偶然发现他写了堕入深渊的青春——《生吞》这一章,虽然只是看到了一个这样的标题,但是给了我一股看这本书的动力,我被成功安利,目前我也只是看了四分之一左右的内容,觉得故事的确很引人入胜,于是我产生了好奇,在魏小河眼中,这部作品是什么样的呢?迫不及待地想看他的感受,同时也很害怕——他不会剧透吧,在这种期待而又紧张的心情中,我找到了这一章,没让我失望,没有剧透,并让我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果你读了很多的书,相信你也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很多共鸣,很多感兴趣的东西。最近刚刚看完《百年孤独》,除了被书中相似的人名弄得晕头转向,读的还是津津有味的,并不像很多人那样读不下去,同时我也对马尔克斯和他的其他作品产生了好奇。但是出于懒惰等种种原因,并未能如愿。在《不止读书》中,作者对马尔克斯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进行了介绍,让我了解到了《百年孤独》中的大部分人物是有原型的,连吃土的贝立卡都是真实存在的…… 读书不仅仅是读书,也是一件“举一反三”的事情。读书不能局限于书本中的内容,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他要表达什么感情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同时我们还要掌握读书的技巧,并将这种技巧用在我们自己的创作中,这样才能实现读书的真正价值与作用。

  不止读书,但是我们必须读书。

  同时我也在书中发现了几处可能是错误的地方

  65页

  “阿尔泰”和“阿勒泰”应该不是一个地方吧,全文都在讲“阿勒泰”,此处的“阿尔泰”是否应为“阿勒泰”

  103页

  “男男女”应该是“男男女女”吧

  《不止读书》读后感(四):不止读书,读书不止

  魏小河很年轻,至少对于我这个80后的人来说,可以用年轻来形容这个90后的小伙。

  年轻的好处就是可以更从容的选择,选择方向,选择目标,选择生活,选择我们是奋力拼搏,还是无事躺平,抑或可以从容的把自己走错的路矫正方向,重新上路。

  当然,你可以说摩西奶奶60多岁才开始拿起画笔,一样震惊的世界。选择不分早晚。

  对呀,选择不分早晚,但年轻会有更多尝试的机会。

  所以魏小河在“误入歧途”的读书后,选择了《哈利波特》,但依然没有选择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的方向。又是一场因为年轻后的无所事事,魏小河走进了阅读,走进了书中,更是把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文字搭建起一座桥梁,一座和普通读者沟通的桥梁。

  有人说,魏小河是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

  未读此书前,听到这句话,我的嘴角可能会有些轻蔑地向下。看过《不止读书》后,我收起了那份轻慢的心。重新认识了这个年轻的书评人。

  伍尔夫随笔集《普通读者》中说:普通读者“没有那么高的教养,造物主也没有赏给他那么大的才能。他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

  而《不止读书》就是这样一种感受:这是一位普通读者在与其他愿意与之对话的普通读者的席地而坐地一次聊天——没有高大上的美学评论,没有对写作手法的分割谋划,仅仅是对书的一种感受,普通读者的一种读后感。

  不是正经的评论,而是随笔,谈书,也谈自己。不一定非要评判一本书的好坏,而是借由读书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与丰富,扩展我们与世界的隐秘联系,从而确认自身。

  但这才是读书的真谛,不是吗?

  魏小河谈,人与书;谈十九世纪的小说;谈现在的文学;也谈他自己。

  他把书中的故事和作者联系起来,让你似看故事,又似看人。他把那些书中那群作者在书中细碎的,隐藏的小情节,用自己的视角去分析,去解读。

  他敢于对着那些惶惶巨著指出自己的不喜之处,而非如同我这般谦卑的读者只敢仰视。

  他糅杂了自己的感受把那些抽象的方块字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你喜爱,接受,或者厌恶那些书中出现的人物,发生过的事情。

  魏小河的文字没有华丽的铺陈,没有那些看似匪夷所思地故弄玄虚,更没有那些意识流地让你抓狂的长句。

  更多的是看似随意,实则走心的扎实的绵密。

  我们赋予了读书太多功能:所谓增长见识、所谓开拓视野,如此等等。其实,读书如其他娱乐活动一样,这些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并不单单读书所独具、更不是必备的元素。为什么一定要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为什么作者这样写就一定是暗含深意、文以载道?

  魏小河没有用那些专业的,晦涩难懂的词汇来讲评书籍,也不似语文老师一般划分句子,阅读理解地拆分句子,使阅读失去了魅力。他单单地讲自己的感触,自己的所思,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书评又怎会让年轻人不喜欢?年轻有时候或许会被评为轻率,但年轻更是敢于挑战自我,挑战传统,不人云亦云的代名词。

  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博尔赫斯把天堂形容为图书馆的样子。

  毛姆愿意躲在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那个避难所的名字叫读书。

  在那些大好时光,清晨、午后、深夜、旅途,中,可能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时间,所以,怎么花这些自由支配的时间才是生命的意义。

  而读书则赋予了我们一种支配时间后,得到愉悦的可能性。人之所以喜欢看书是因为书里有我们有没走过的路,没有看过的风景,没有遇见过的人和没有经历过的人生。

  “我们之所以阅读,是希望人生在世有更多自由和可能。”我们之所以谈论阅读,是因为我们向往这些自由和可能。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财富,古代帝王无法获得,但是当今的你却可以轻松拥有。这是一种怎样的财富?那就是广博的知识、智慧的头脑和有修养的灵魂。

  黑色的墨水将思想、事件记载在纸张之上,以此发挥出书籍无所不能的力量。在这个到处都是报纸、杂志和书籍的年代,我们没有任何借口让自己的心灵仍然处于一种贫瘠无知的状态之中。

  詹姆斯·弗里曼·克拉克说:“我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书籍为这个世界做出了何种贡献?它们正在改变着什么?它们是如何使人们保持希望的?是如何唤起我们的勇气和信念的?又是如何减轻我们的伤痛的?之后,我发现,是书籍让那些家境贫穷的人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是书籍将遥远的古代文明与现今的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对于我们来说,书籍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正是它们从天堂为我们带来了真理。”

  这本书叫《不止读书》,但要读书不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止读书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