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是一本由梁文道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者》读后感(一):收获还蛮多的嘞
买实体书的时候我最看中的是书本的质感,《读者》算是我喜欢的那种,因此也就连续的读了下去。早先看梁文道的视频节目,发现他总是将自己和观众放在同一水平上,常常用“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说”、“大家都读过、看过”等语言,其实我猜测,他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筛选自己的观众、听众、读者……确实挺任性,也挺亲近。
《读者》这本书就是梁文道的一本书评集,对我而言,收获最大的,便是通过他的介绍,重新认识了基本我曾经读过,但未曾深入理解的好书。当然,也花了不少钱买他所推荐的书,真是买书如山倒。
《读者》读后感(二):道长的书和节目素来是搜集书单的良品
阅读纯粹是为了搜集书单,且不论功底如何,起码是要比各大榜单靠谱一些。不过里面很多书还没有中译本,各种读书APP和购物APP搜了一圈都找不到,内心难免有点小失望。
很多“皇皇巨著”,还是要原文版本才看的出来味道,挑出版社挑译者也很重要,可惜道长很多提及的书都没有说自己看的版本信息,需要自己去比对和搜集信息,倒也是一件趣事。
现在的鸡精书太多,何况读书也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体会,有时看看“笔战”觉得甚至比书籍本身有趣。
有一段时间很焦虑,觉得时间不够用,想看的书太多,每每列出来的书单都因为各种原因跑偏,kindle以及各种读书APP上有无数电子书,书架上还有尚未开封的大部头,越看越觉得需要学的东西茫茫多,直到看到了一句话——“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方才觉得静下心来。
学好英语确实很重要,起码书单的选择上多了好几倍,这种受益终身的技能,不能放弃啊。
《读者》读后感(三):天堂的樣子
道長別說寫書評書話,我相信他就算寫吃喝拉撒照樣信手拈來洋洋灑灑,還能旁徵博引,把世俗昇華到形而上,從足球侃到身體與靈魂,而且用典引據毫不矯揉造作,自然灑脫毫無掉書袋之嫌疑,只是讓人看得過程中不斷的想,他怎麼看這麼多書,我怎麼什麼也沒看過!
這讓我想到一個命題,就是讀書與寫作的關係。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真話,肚子裡沒貨時,絞盡腦汁都憋不出一句。閱讀量的積累起到的是融會貫通的作用,當所有的零碎的知識最終被編織成一張網,每一根原先看起來毫無用處的線頭,都成為了你完整知識結構的綾羅與锦帛。
書話是愛書人寫愛書人,書里是滿滿的愛意流露。大部分人把讀書當成工具,或者當成生活的一部分,讀書一般是有個目的,或為知識思想,或為明志通理,再不濟也為打發消遣。書蟲書癡們則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不問目標,讀書過程本身即是生活。讀書,藏書,編書,印書,開書店或者家裡有一個帶書梯的小型圖書館,都能給這些人帶來無窮無盡心靈慰藉。對於這些人來說,天堂的樣子,真的就是圖書館。
《读者》读后感(四):为文之道
为文之道,使读者有所获也。而文又分为几种,费脑子思考琢磨的,深入浅出越想越觉深奥的,打发时间快餐式的,等等。文道的这本书,我以为用来陪我坐飞机,最合适不过。既不是言之无物,又不用很下精力,既不需要连续阅读,随时可以停止,又印刷轻便,不沉!真真是绝佳的飞机伴侣。
文道其人其文,特别让我费解。一个读书人,多年来致力于推广各种读书节目和各类书籍,你很容易很喜欢他,即使不够喜欢,你也很难讨厌他。而这样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写东西却从来很简单,不卖弄到有点过分了的地步,以至于我常觉得他的文字太日常了些,太琐碎了些,太寡淡了些。
对于文道的人,我特别喜欢,喜欢他在锵锵里既能清晰表达观点又能特别安静聆听的状态;喜欢他在主持星空演讲时,给予表现好的不好的精彩的平庸的那些人的回馈和鼓励;喜欢他在一千零一夜里走在深夜的北京街头,在最市井的地方讲述那么阳春白雪的内容;喜欢他竟然肯于去做看理想,让更多的人能够尽量不要漠视理想,依然追逐心中的光。文道的书不如他的节目好看,看他写的东西不如听他讲话那么有趣。可是他没时间,也不想去写艰深的东西给我们看,他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写作中也一直是以一个很平等的姿态和你讲话而已,其实也就够了。反正还有那么多渠道去追随他,读他的小随感,只是其中一个不那么重要的而已。
《读者》读后感(五):倦来且卧一床书
大凡爱读书之人,都会想法子大肆购书,久而久之,即便有坐拥书城“虽南面王不易”的乐趣,也会为书满为患而苦恼。有钱的爱书人自可以专为书打造图书室,甚至可以购置专用书梯以便取阅,而大多数人若是不舍得贱卖,只能想方设法,东堆一叠,西垒几本。长此以往,书籍不免从书架上、书桌上蔓延到床上,届时伴书而卧,亦可幻想“夜阑卧听风吹雨,红袖添香入梦来。”也算一桩美事。
然而真要“倦来且卧一床书”,美则美矣,有时也有些不便之处。梁文道在《读者》一书中,就讲了好几个和爱书人有关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的,毛尖曾开陈子善玩笑说:
“陈老师对学生很亲切的,那些女孩子都去他家上课,到了 […]
摘自:《02《读者》》 — 王德坤
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https://read.douban.com/column/34529306/chapter/150620107/
本作品由王德坤授权豆瓣阅读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读者》读后感(六):我不评论,只说自己的想法
看完书的几点想法:
1.想买书,留下书,重复读书了。原先脑海中的极简生活方式关于读书,提倡电子书,或者看完的书卖掉,或者买二手书…看完这书,我想珍惜每一本书,留下每一本看过的书。不仅因为书真的精美,或者需要制造读书的氛围,还需要在书里留下痕迹,一些特别的书更需要反复阅读思考;
2.切莫妄言。对于自己没看过的书,没有了解的作者,不要轻易评价。不负责,对自己也是不负责。所以要看更多的书,让自己的想法和说法更有发言权;
3.术业有专攻。总有很多人默默的在为文化、历史、文明…做贡献。或许没有那些热点事件、话题关注度高。但是,付出和贡献,我们不能忽视和不认可;
4.书包罗万象,各种各样,各形各色,各种各类…其中包含的内容也万千无穷…总有你想看到的内容,总有你可以表达的地方;
5.大部头、哲学类、诗词…这些我不爱读的书,据他说也不那么难。特别是对哲学高度的恐慌,完全不敢尝试的心理有一丢丢的缓解了;
6.海外作者的书,译者、版本都很重要。只有好的译者,才能带给你作者最本真的想法。但若你无法读原著书,也很难有体会。实在为自己感到惭愧了;
7.敢于质疑权威和经典,也不能过于自我想象。说白了,看书的时候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判断,不要一味只知道接受;
8.啊?谁?什么?怎么了?不知道啊……看这书的时候我更多是这些想法。因为太多书没有看过,太多历史、人物、事件未曾了解。实在无从入手…;
9.我不喜欢评论,不喜欢书话,也不喜欢书前的导读、引言…原以为是那些书评人他们人不行、水平不行,看东西片面。其实不然,我不喜欢的只是评论这种语言表达方式,那种嘟嘟逼人,高高在上,洞察一切的感觉。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评论员,大家都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已…
10.去了趟万圣书园,还想去别的书店,感受书店老板的学识,人们关心的方向,自己读书少且单一的鞭策…
11.标记下来好多书里提到的书籍了。接下来都一点点的补上,一点点的走心读…
12.最后要悄悄的说:没看过啥书,没啥想法,要不就别看这本书了吧。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啥也不了解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自己是个傻子
《读者》读后感(七):我也是读者
最近情况特殊,赋闲在家,刚好能保持两三天一本书的阅读速度。今天读完的便是这本《读者》,刚好是一个梁文道的书话,那我也就写几句关乎它的小小书话。 翻阅版次是2016年版,恰巧符合我的高中记忆。还记得高三时一个周日下午,赶晚自习前去书店购买辅导书,选购完后闲逛,看到了这本书。因为那时对木心的阅读很多,对理想国的丛书抱有十分的好感,再加上也经常在半晚上抽空看梁道长的《一千零一夜》,就想收下此书。但是掏出余钱发现甚至凑不齐标价的零头,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也再没有想起来过。幸而前几日去同一书店又再次看到,真的得感谢这座小城匮乏的阅读传统。 本书共分为七个类别:“准备做一个者”、“不正常读者”、“政治花边”、“经典常谈”和“学点文艺腔”、“常识补充”和“都世界杯了,你还读书?”。虽然道长一再说不是开书单,但也倒是展现了一个“专业读者”的阅读基础。 既然是介绍阅读经验,那就难免抽象提炼,概念横生。幸好一个个故事串在一起,也就显得很有趣了。“书皮学”、“景观失忆”、“中间城市”、“长尾理论”......也许是我的史学背景使然,寻章摘句变成了我阅读这本书话时最大的乐趣,下面摘录一二: “每一个人的藏书都是他暂时淤塞的浅滩汐湖,终有流出冲散的一天,终有回到大河海潮、刻,本来就非我所有。那些注定没有流传价值的,就活该蒸发,回归大气。所以无意义的书,不妨尽成废纸,且还有再用的价值,堪比器官捐赠。至于我所宝爱的那几本失书,这就叫做回归大海被解放出去了,未必不可说是幸事。在我有限的见识与生命里,它们行过,行过,如此而已。” “我开始能够体会浮士德的悲剧,也开始明白知识、禁果与傲慢的关联了,你愈是以为自己谦卑低下,就愈容易犯上骄傲的罪,愈容易陷入文字障所导致的我慢。” “本集十篇,皆为悼文,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 真是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大道理的俏皮话啊。 突然就想起阅读、书籍和人之间的关系了。前几天挚友问我有没有什么书能让人看了以后很能吹水(又叫吹牛逼,第一反应居然是这个粤语词,果然是和广东仔待多了)的,我一时之间哑然,后来笑笑说,读书不过是我们这种人一个满足生理需要的行为罢了,无知会让人抓耳挠腮,痛苦不已,阅读缓解症状,然后愈发感觉无知,继续阅读,如此循环往复,恶性循环,直到生命山穷水尽,哪有什么时间吹水的。 哦,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所谓读者,不过就是行走于世的心理病人,所谓阅读,不过就是打上一剂镇痛药罢了。
《读者》读后感(八):一针来自梁道长的镇痛药
最近情况特殊,赋闲在家,刚好能保持两三天一本书的阅读速度。今天读完的便是这本《读者》,刚好是一个梁文道的书话,那我也就写几句关乎它的小小书话。 翻阅版次是2016年版,恰巧符合我的高中记忆。还记得高三时一个周日下午,赶晚自习前去书店购买辅导书,选购完后闲逛,看到了这本书。因为那时对木心的阅读很多,对理想国的丛书抱有十分的好感,再加上也经常在半晚上抽空看梁道长的《一千零一夜》,就想收下此书。但是掏出余钱发现甚至凑不齐标价的零头,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也再没有想起来过。幸而前几日去同一书店又再次看到,真的得感谢这座小城匮乏的阅读传统。 本书共分为七个类别:“准备做一个者”、“不正常读者”、“政治花边”、“经典常谈”和“学点文艺腔”、“常识补充”和“都世界杯了,你还读书?”。虽然道长一再说不是开书单,但也倒是展现了一个“专业读者”的阅读基础。 既然是介绍阅读经验,那就难免抽象提炼,概念横生。幸好一个个故事串在一起,也就显得很有趣了。“书皮学”、“景观失忆”、“中间城市”、“长尾理论”......也许是我的史学背景使然,寻章摘句变成了我阅读这本书话时最大的乐趣,下面摘录一二: “每一个人的藏书都是他暂时淤塞的浅滩汐湖,终有流出冲散的一天,终有回到大河海潮、刻,本来就非我所有。那些注定没有流传价值的,就活该蒸发,回归大气。所以无意义的书,不妨尽成废纸,且还有再用的价值,堪比器官捐赠。至于我所宝爱的那几本失书,这就叫做回归大海被解放出去了,未必不可说是幸事。在我有限的见识与生命里,它们行过,行过,如此而已。” “我开始能够体会浮士德的悲剧,也开始明白知识、禁果与傲慢的关联了,你愈是以为自己谦卑低下,就愈容易犯上骄傲的罪,愈容易陷入文字障所导致的我慢。” “本集十篇,皆为悼文,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 真是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大道理的俏皮话啊。 突然就想起阅读、书籍和人之间的关系了。前几天挚友问我有没有什么书能让人看了以后很能吹水(又叫吹牛逼,第一反应居然是这个粤语词,果然是和广东仔待多了)的,我一时之间哑然,后来笑笑说,读书不过是我们这种人一个满足生理需要的行为罢了,无知会让人抓耳挠腮,痛苦不已,阅读缓解症状,然后愈发感觉无知,继续阅读,如此循环往复,恶性循环,直到生命山穷水尽,哪有什么时间吹水的。 哦,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所谓读者,不过就是行走于世的心理病人,所谓阅读,不过就是打上一剂镇痛药罢了。
《读者》读后感(九):《读者》中提到的书整理(部分)
1.准备做一个读者 你读过《红楼梦》吗——《如何谈论你还没读过的书》 窥探灵魂——《At Home with Books》(《坐拥书城》) 书房不可无书梯——《书天堂》 旧书哪里去了——《蠹鱼头的旧书店地图》 2.不正常读者 失书记——《失书记》 陈老师的病——《探幽途中》 一个编辑的藏品——《东写西读》 同代诗人的悲哀——《惜斋书话》 一家书店被海明威解放了——《莎士比亚书店》 3.政治花边 世界上最有名的地址——《10 Downing Street》(《唐宁街十号》) 政治化妆师的内幕工作——《政治化妆师日记》 帝国的哨站——《帝国步兵》 国际视野——《单片镜》 独立建国不是梦——《微型国家》 打工妹的声音——《失语者的呼声——中国打工妹口述》 1945那一年——《旧闻记者》 4.经典常谈 谁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全集》 十博士大战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你的《圣经》说哪一种话——《创世纪:传说与译注》 科学精神——《物种起源》 纪念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 怀旧鲍德里亚——《仿象与拟真》 人类学的必要——《文化的诠释》、《地方知识》 知识分子这种人——《拉维尔斯坦》 5.学点文艺腔 作家对真实可以不负责任吗——《对角艺术》 暑假读诗正好——《咖啡还未喝完》 工业以外——《香港春卷》 室内的忧郁——The Writer and Her Story 出门是为了寻找自己——《彳亍地平线》 莱辛”伟大的失败“——《裂缝》 吸血僵尸原来是藏书家——《历史学家》 间谍的处境——《女鼓手》 剥洋葱,还是蟹行?——《蟹行》 必要而寂寞的注脚——《黎键的音乐地图》 汉学家的追忆——《追忆》 招领记忆——《失物招领处》 村上春树的另一面——《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6.常识补充 谁是今天的波斯王——《波斯战火》 砍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崩坏》 唐朝媚外总纪录——《唐代的外来文明》 圆明园的真相——《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晦暗的上海——《上海歹土》 别怕,我只是怀旧——《禁止吸烟》 核爆的机会有多大——《怎样制造一颗核子弹》 吹水——《论扯淡》 新时代的阿Q哲学——《穷得有品味》 道歉不容易——《论道歉》 长尾拯救文化人——《长尾理论》 瑞典之谜一种——《了不起的宜家》 城市的挽歌——《贫民窟行星》 老店的绝种——《重见.重建》 粗话的禁忌知识——《小狗懒擦鞋》 中大变英大——《令大学头痛的中文》 榕树头——《细说榕树》 7.都世界杯了,你还读书? 足球让人类伟大——《足球往事》 动脚别动脑——《动脑粉丝的世界杯指南》 世界不是只踢一种球——《足球如何解释世界》 心物不二说足球——《身体与灵魂》 用机器代替裁判——《如何进球:科学与美丽球赛》 守门员的思考——《守门员的焦虑》
《读者》读后感(十):身为正常读者
这本书是梁文道的书话集,十多年前的书了,内容很简洁,由一篇篇短小的书话或者随笔组成。这样一本内容有些驳杂散乱的文章集结,如果不是很喜欢和熟悉作者,如果不是特别热爱读书,尤其读人文社科类的,肯定觉得没啥意思,读不下去的。而这些我都喜欢,我热爱阅读,也喜欢梁文道的读书节目,我是一个读者,如果有可能,或许还要当个作者。 一开篇梁文道就说明自己只是一个正常读者,只是一个爱读书的媒体人,而不是学者,这就是实情而不是自谦。梁文道长期活跃在电视媒体跟网络上做读书节目或访谈节目,读书量特别大,但是有人批评他博而不精,只是个两脚书橱,书皮学的功夫深而已。这些批评确实不错,但我们不要忘了,他本来就不是什么学者大师,就是个做节目为生的媒体人,他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和传播书籍,并不是对它做多么精深的解读。换句话说,他只是书籍和潜在读者的一个中间人而已,他把一本好书推向大众,引起更多人注意到它,去读它,至于更深的专业研究,他当然力不能逮。 我很喜欢他对读书的态度,读书不应该被神圣化。读书首先是我的嗜好,我热爱阅读,读书使我愉悦,平静,再者我希望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见闻以满足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想在这个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现代社会里保留一份清醒,进行一些有深度的思考,最后就是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对我的学业乃至以后的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能理解梁文道所说,读书应该是日常需要,就像穿衣吃饭一样,它是我们精神上的必需品。 不过,我也特别能理解国人对待读书的各种心态,因为不要忘了过去我们曾经有过的长达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在那时读书真的是能改变命运,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还有中学时曾学过的“范进中举”一文,范进只是中了举人就高兴的发疯了,因为中了举人就有当官的资格了,在官本位社会的中国这就意味着要他要飞黄腾达了。而到了现在,无论高考制度有多少弊端,它依然是一条最公平的社会上升通道,所以读书怎能不重要?但也正因为这样,读书才被神圣化,也被功利化,学校里的所谓“读书”只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读,把手段当做了目的,窄化了读书的范围和意义。这一方面导致了读书的功利化,成功学和没营养的鸡汤文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每当人们觉得读书对成功起不到太大作用时,“读书无用论”就会甚嚣尘上。这两种对待读书的态度都不可取。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些情况明显正在好转,近两年来各种文化节目多了起来,各种知识付费产品也还越来越多,还有我们的正经读书群也越来越壮大,小伙伴们也越来越给力! 所以,像梁文道主讲的《一千零一夜》,这种类似的文化节目现在越来越受欢迎。作为一个热爱阅读的现代人 ,我会不知疲倦的读下去,多读好书,多读经典,拒绝浅薄无知和盲目从众,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做一名合格的现代人,当一个正常的读者。一起加油吧!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