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争吵,却依然相爱
一点飞鸿
我老爸老妈,年龄相差10岁,两个都是急性子的人。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时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有时还添加一点武功。小时候放学回家,一路总是忐忑不安,生怕家中又发生啥事。
记得闹得最凶的一次是我9岁那年的夏天。一次我妈在邻居家串门,7岁的弟弟抓麻雀掉进了农村的粪坑里了,大人们把他救起后,我妈正在池塘边给他清洗赃物,我爸不知那儿冒了出来,指责我妈没有照看好弟弟。争吵中,我爸推了我妈一下,我妈滑入了池塘,幸亏旁边有人把她拉起,而我爸竟然背着手顾自走了。就算这样,他们也不曾想过要结束这段婚姻。
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我们一个一个像小鸟一样飞到城里求学、工作和安家,他们各自的脾性也有了太多的改变。相互谦让,相依相伴。越到老,感情也越来越融洽。特别是10年前,我妈得了脑血栓,导致右侧手脚不灵便,我爸更是为她端水洗脸洗脚,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所有家务也自己包干了。饭后总陪着老妈在门前大操场走走路,锻炼锻炼。有次,我带他们出去旅游,看着两老开心之际,我便开玩笑问他们,年轻时候那么喜欢较真,有没有想过离婚。他们说从来没有想过,因为习惯了对方的一切,似乎把争吵也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婚姻最需要的是“包容”。两个不同背景,生活习惯,性格不一的人生活在一起,每天面临的是油盐酱醋米,抚养老人、孩子教育等日常事情,哪能处处都意见一致呢?关键是要多理解、多支持对方。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感叹道“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无论在生活或工作中都缺乏一种“妥协”精神。两个人成家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的习惯,家庭中一点小事就吹毛求疵,事后也不反思自己。动不动就把“散伙”两个字抛给对方,这便是导致当下离婚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可以争吵,但依然相爱。不管对错,从不言放弃。这就是我的老爸老妈,一对共同走过65年风雨的农村老人。难道不正是他们那个年代普通人共有的婚姻观吗?
年轻人,您是否从中领会了一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