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简史》是一本由猿编程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2021-10-1图书,本书定价:129.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聪明简史》读后感(一):如何帮助孩子构建计算机思维
陪娃看完这本书,感触颇多,其实想要培养孩子的计算思维,不一定要会编程,但学习工程师的思考方式,了解编程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对未来会很有帮助。
主要通过计算机简史让孩子意识到计算思维有什么用处,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反而更重要。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其实在不自觉地应用着计算思维啊,比如日常在家做菜,从确定菜单,到采购、分配原料、使用烹饪工具,到做出丰盛菜肴;再比如计划全家旅游出行,从确定目的地开始,经过确定交通工具、规划路线、分配时间、服装搭配,才能安心开启旅行……这其实都是利用计算思维的过程。正如孔子说,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是寓教于乐,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向孩子传授知识。
《聪明简史》读后感(二):孩子对计算不感兴趣?聪明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同事的孩子快要上小学了,但是最近表现出对数学计算非常不感兴趣,说是觉得很难没有意思。使得她经常因为担心孩子上小学后数学成绩不好而愁眉不展。总是到处询问培养孩子对数学有兴趣的方法,我向她推荐了这本《聪明简史》历史中的计算思维。 这本书是由猿编程编写的更适合小孩子学习的绘本。翻开书页,小读者就会被一幅幅精美的插画吸引,图画参考了大量资料,还原真实历史画面 。
生动的绘制了从古老的算筹、算盘到新潮的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涵盖计算思维发展史上14大主题,20项发明创造,26位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为孩子讲述聪明人的思考方式,树立科学理性解决难题的榜样。从提出、解决问题到拓展知识。引导孩子不断思考,了解原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在商周时期,人们大多使用手指、石子、绳结数数和进行计算。可是,将军在沙场点兵是,要用多少绳结才能数的清呢?”
贴近真实生活,帮助孩子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小剧场的模式演绎出来,让小朋友身临其境,引起他们追寻答案的兴趣,跟着思考问题的原因。
聪明人有什么办法呢?为了数更大的数和进行大数的运算,人们发明了算筹。算筹是一些长短一致、粗细均匀的小棍,采用纵式和横式两种摆放方式来表示数字1~9。
通过有趣的图文,学习计算原理和方法。培养孩子的算法思维与数据思维,并能够用数据化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拆解,透过问题归纳解决方案和思路。理性分析并解决问题
聪明人的故事: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曾在大约1500年前,用算筹将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了小数点后7位……启发文人墨客创造出许多成语“一筹莫展”、“运筹帷幄”等等。
教会知识的同时引发思考,充分发挥课外读物作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塑造良好品质和健康人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双减”政策全面实施的当下,怎么让孩子有兴趣的学习很重要。《聪明简史》历史中的计算思维这本书,贴近真实生活,帮助孩子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有趣的小剧场图画和引人入胜的内容,能让孩子对计算思维感兴趣,将乐趣融入学习,寓教于乐,达到良法善治的目标。这本书既是一场美学体验,又是一场纸上穿越时空旅行!
《聪明简史》读后感(三):不只是给小朋友的计算思维科普书,大朋友也可以来一本
大朋友(我)表示这样的科普绘本再多来一点吧!
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的画风。虽然书里面讲的是大部分文科生都很害怕的计算知识,但是这本书用故事和很多有意思的小设计让知识变得有趣了起来,不知不觉就读下去了。
古代的小人超级萌萌哒!
还是想先夸一下这本书。
首先书名就起得很巧妙。回想一下,我们最早被别人夸奖“真聪明”大概是什么时候?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小时候第一次算对了数学题。聪明一词很自然地就会与计算产生联系——人类通过计算,不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每一章的开头都还原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遇到的棘手问题,能够让你带着问题去思考,更有代入感
从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到问题背后的原理,主线的讲解逻辑非常清晰,相信小朋友理解起来也不会觉得很难。
同时,这本书里有大量巧妙的细节设计可以让你感受到作者和编辑的用心和巧思。因为我自己本身是学文科的,我回想了一下是什么时候我变得不喜欢计算了,大概就是计算变成了纯粹的学习任务的时候。记得以前高中时曾经跟朋友抱怨:“也不知道现在学的这些数学题有什么用,生活里根本用不到。”,但是数学(计算)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处处充满着联系。我觉得这本书就是将理科与人文进行巧妙结合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它让我感受到知识的背后有厉害的“聪明人”、有好用的工具、有悠久的历史。
故事背后的“聪明人”从此有了姓名
从未见过实物的计算尺,感觉很有意思
很多成语都跟计算有关,但我们可能没有留意到
还有好玩的贴纸
夸了这么多,最后也稍微讲一下我发现的小小问题,就是这本书主要建议是4-12岁的孩子来阅读,但是因为后面的章节有讲到量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需要家长的更多讲解和引导啦。
不知道这本书有没有读者群,有读者群的话,建议小编也可以分享一下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的亲子共读的思路,相信很多家长都会举双手欢迎的,哈哈。
《聪明简史》读后感(四):科普绘本《聪明简史》,让人轻松了解计算思维升级大脑的过程
你还记得两周内的每一天自己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接触过谁吗?大多数人很难记清,幸好有大数据,通过健康码、行程卡、密接人群自查三码帮忙,让我们在疫情还未完全消除的今天,多了一点点安全感。
什么是大数据?它解决了我们生活中哪些难题?人类大脑是如何通过攻克一个个难题不断进化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聪明简史》这本书中找到。
《聪明简史》由猿编程主编,选取人类计算思维历史中遇到的14个难题,用100多副精美的插画介绍了20项发明创造,26个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展现出人类是如何一步步攻克这些难题,让大脑不断变聪明的过程。
这本有料又有趣的书,获得了首都图书馆馆长王志庚和文津图书奖得主、计算机科学家吴军的联袂推荐。事实上,也的确非常吸引孩子。比如我们家孩子,一看到这本书,立马两眼放光,连饭都不想吃了就要看完,毕竟,哪个孩子能对变聪明不好奇呢?
这本《聪明简史》如此吸引人,大概有三个点:
一:画面有料有趣,色彩明快
作为一个绘本,画面是吸引人的第一步。这本书开本比较大,比A4纸还要宽5厘米,加上画面的主色调采用了黄色,明亮欢快,很有视觉冲击力,而且绘画风格可爱,很讨孩子喜欢。
这本书里的不少插画,是借鉴了真实历史资料的。比如算盘的使用画面,参考了《清明上河图》,还有电动计算机“马克一号”,参照了历史真实图片。
其他画面,也是根据当时的真实历史资料绘制,符合当时的历史特征,不会误导孩子。
有趣好玩又科学严谨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
二:思维方式贴近孩子
《聪明简史》这本书按照历史时间选取问题,人类计算思维的发展进程,其实也是孩子学习的大体进程。看看目录。
最开始的算筹,这是一年级数学课本里的内容,对于一年级以上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就明白书里两个算筹图案代表了多少。
从孩子容易理解的入手,然后慢慢增加难度,接下来,吸引住我家孩子的是加法器。
对几乎所有的孩子来讲,学习加法,是数学入门的第一关。理解了加法,掌握了加法,才明白后面的减法,乘除。加法,可以说是第一个让孩子感觉难又让孩子感觉自己很棒的知识点,也是孩子真正理解计算思维的第一步。
或许正是因为明白了加法的重要性,孩子才会说,整本书印象最深的是加法器。不需要一个数字一个数字计算,不需要背口诀,只要拨上去,就自动出结果,这是利用工具解脱大脑的伟大进步。
接下来让我家孩子感觉厉害的是打孔器。这种厉害,体现在它不再是运行单一类型的数据,而是同时运行很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
通过打孔器,一个孔可以代表很多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等等。如果说以前的计算是一根根线,打孔器就是一张网。这是从线到面的飞跃。
根据孩子的学习进程,从易到难,符合孩子的思维,很吸引孩子。
三:让孩子感觉自己真的变聪明了
《聪明简史》中每个问题,都是按照出现困难,问题在哪里,解决问题,拓展知识这个模式进行的,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种顺序。
这种设计,不仅方便孩子理解知识,也在帮助孩子建立这种思维模式。
比如大数据,引入的场景是疫情开始,统计14天行程记录,很多人想不起来,排查工作进展缓慢。
这个困难的核心问题,是要帮助人们记录每日行程。
解决的方法,是通过大数据,获得每个人14天的位置,行为等信息。不用苦苦回忆,直接打开手机就能看到了。
通过这一章,作为每周都要上报三码的孩子,不仅理解了大数据这个理论知识,还明白了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到现实中的。
对自己以前不太明白的事情,现在明白了的感觉,真的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变聪明了,这种喜悦特别吸引孩子。
赏心悦目的画面,符合思维习惯的设计,让孩子觉得自己真变聪明了的感受,这三点,牢牢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能让孩子完全沉浸在书本中。我们家孩子没等我一起看,愣是自己挤出了两天的业余时间,自己先把书看完了,还给出了五分好评。
如果想让孩子了解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明白人类是如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进化,也乐意形成这种通过不断克服困难升级大脑的思维方式,那就一起看看这本《聪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