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谋杀案》是一本由[英] 安东尼·霍洛维茨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头鹰谋杀案》读后感(一):古典推理难以为续
居然跟《喜鹊谋杀案》的套路一样,书中有书,作者是对自己多有自信,同样的套路连用两次,还指望读者买账。读完以后比《喜鹊谋杀案》更失望。一贯的言语罗嗦不说,这次书中书跟案件根本没有关系。最后就用一句“第一页的致词隐藏了凶手”来强行扯上关系。为了说服读者自己不是暗地里想一次打包卖两本书,在最后反复强调其实书中书到处都提到了狮子座(leo)。有这么硬掰的吗?赚钱也真是不容易啊。
两个故事都如出一辙。有很重的古典推理色彩,出场的一堆人都有嫌疑,侦探绞尽脑汁终于推理出谁是真凶,最后召集所有人来见证揭秘。揭秘时还要卖很多关子,把每个嫌疑人都怀疑一遍,再清除嫌疑,啰啰嗦嗦硬是把所有人都惹怒了才揭露真凶。古典推理有过黄金时代,但是能想出的诡计都被阿加莎那些人想完了。想要延续这种风格,必定要有颠覆性的诡计,但是这实在太难了。书中书的这个idea是不错,但是连用两次,也是黔驴技穷了。
外国人的名字本来就长,两个故事人名又加了一倍。第一个故事读到一半,转去读第二个故事,读完以后再转回第一个故事,人名早就忘光了,根本不记得谁是谁。更糟糕的是两个故事一点关联都没有,看完以后有被骗的感觉。案件的设计都很普通,通篇都是同性恋,婚外情,畸形癖好,等市井小说的卖点,俗不可耐。揭秘的时候也是非常牵强,反正就是各种混乱的男女关系导致的谋杀,实在是没什么新意。
《猫头鹰谋杀案》读后感(二):诡计是那么普通,凶手却那么自信
今年的新书,amzon上的介绍写的过于油爆,以至都导致了我的反感。本来没想买,但想想还是在豆瓣搜了一下,好家伙,8.2。作为一本推理小说,这分着实不低了。加上折扣力度大就买了(这是重点),结果看完之后,果然没让我失望,直呼MMP啊!华盛顿邮报还真是美帝无良媒体的典范了。
以下是吐槽。
槽点1:“黄金时代的古典派/古典本格”
先都不吐槽本格了,最后抖落出一大堆读者不知道的线索,这跟本格压根儿占不着边儿好么。然后小说把背景放在五六十年代,就是和黄金时代挂上钩啦?天呐,现在的读者都这么肤浅啦?是因为没看过几本黄金时代的书,就这么容易被简介忽悠啦?或许,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黄金时代,但不管这些黄金时代是什么样,也绝不应该是平平无奇的诡计、毫无设计感的动机、碎碎念妇女的中年危机。
先说诡计,一共四个死者,作案手法都不能说是诡计,那都不配叫trick,只能叫……叫啥啊,最多叫个普通谋杀,诡计是那么普通,凶手却又那么自信。
再说动机,黄金时代的动机,或者说好的推理小说,动机都得充满了戏剧的张力,毕竟“伟大的悲剧没有坏人”。就算大柱子从小就是恶棍,那也得加点恶毒的婆娘啊、家暴的老爹啊、被凌辱的亲人啦之类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这道理,每个作者都懂,但处理的好不好,就看作者的手艺了。而这书,显然一点也不好。最后凶手的遗书,就是干这个的,但是既不巧妙,也不感动,就像他设计的诡计一样普通。
最后说人物,作者或许是想来个“反侦探”,让一个中年危机的碎碎念妇女担任侦探,但这种人物实在不讨喜,而且一路展现的普通,跟最后揭露答案的智慧,又有强烈的违和。而其他的主要人物,男的大多是同性恋,女的大多心理不健康,矮马,作者真不愧是英国人。
槽点二:作中作/案中案
广受追捧的作中作,确实在结构上非常新颖,此前应该是没有类似结构的侦探小说。读之前也的确让人充满期待。但是,作者创作技巧还是差点儿意思,这个超级牛逼的创意,实现的并不好,“硬凹”痕迹明显,甚至在作中作里,又加了一小段“作中作中作”,那个案子就更扯了,普通到我直接就猜中了诡计和罪犯,让人不禁怀疑是在凑字数?毕竟实体书定价98元。
至于传说中的莫比乌斯环,或许西方读者对这种符号密码的套路比较喜欢,但这其实对中文读者并不友好。但即便是对英文读者,两作的关联也并不出彩,尤其是当你知道了真相之后,回过头来看这个作中作,真是想把书仍在地上,然后吐一把口水。
槽点三:情节bug
这部分就得有点儿剧透了,预警一下。
杀害第一个死者的时候,凶手给两个人下了药,哪儿来的药?毫无残留?杯子没残留、身体也没残留?警察没想到?不检查?栽赃的时候没脚印?杀害的时候用的是锤子,一个人大男人要被锤死了,毫无动静、毫不挣扎?连叫声都没有?守夜经理聋了?连走廊的狗都没反应?
杀害第二个死者的时候,挖坑埋了,铲子呢?没交代,不可能随手扔路边吧。衣服倒是换了,但鞋子呢?不应该全是土么?对于高级酒店的工作人员,都没看见老板鞋上全是土?
总之吧,黄金时代这个噱头,这书是一点也不配,向阿婆致敬更是鬼扯。阿婆在天有灵,看见晚辈就是这么向自己致敬的,那肯定得微笑着说,孩子们,你们可长点儿心吧!
即便抛开这个噱头,以当代侦探小说的标准,这书也就是个六分的水平,不能再高了。这还是看在作中作结构创新的份上。
以上
《猫头鹰谋杀案》读后感(三):这本书会让侦探小说女王都心生嫉妒!
判断侦探小说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诡计离奇?结局意外?还是杀人动机惊世骇俗?无论你是资深的推理小说爱好者,还是初入门的新手,“好看”这个原则,大概没人会反对。这乍一看可能像一句废话,但真正能做到让人拍手叫绝的推理小说,却并不多。
如果说今年有哪一部推理小说称得上“绝”,那么一定是安东尼·霍洛维茨的《猫头鹰谋杀案》。它的“绝”并不在于诡计多么宏大华丽,相反,它对所有的读者都是友好的,故事引人入胜,让人不由得跟着主角的步伐探寻真相,每当情节有重大的推进,作者还贴心地做出线索梳理和总结,当你觉得这是一部摊开一切,在你面前毫无“秘密”的小说时,你一定会被真相震惊。不得不看这本书的理由,至少有三点。
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是英国知名的侦探小说作家、编剧,先以《少年间谍艾利克斯》系列享誉国际文坛,全球畅销千万册,继而成为众人皆知的福尔摩斯专家,是柯南·道尔产权会有史以来唯一授权续写福尔摩斯故事的作家;还被伊恩·弗莱明产权会选为“007系列”的续写者。总结起来,他最擅长的就是——讲!故!事!
不仅会讲,还颇有自己的原则——坚持走“阿加莎”“柯南·道尔”的道路,把最最最经典的侦探小说发挥到极致!在惊悚犯罪小说当道的欧美征服了挑剔的读者,在亚洲盛产推理小说的日本也获得了压倒性的好评。2018年霍洛维茨的《喜鹊谋杀案》在日本史无前例地横扫五大推理榜单,均以绝对优势荣登第一名的宝座。《猫头鹰谋杀案》作为《喜鹊谋杀案》的姊妹篇,绝对是今年争夺榜单的大热门!并且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早于日文版和繁体中文版出版,不得不说是侦探小说爱好者的一大福利。读过英文版的读者都认为“猫头鹰”大大超越了“喜鹊”,可以说是霍洛维茨“里程碑式”的作品。
这本书不是“侦探一上来就死了”,而是“作者在上一本里就死了”。编辑苏珊·赖兰曾经负责一位性格古怪傲慢又畅销的侦探小说作者——艾伦·康威。为什么说“曾经”呢?因为在《喜鹊谋杀案》中,这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已经被谋杀了。在查找到“作家之死”的真相后,苏珊随男朋友远赴希腊开旅店去了。但没想到的是,案件却又找上了她,而且居然还跟这位去世的畅销书作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对英国老夫妇经营着一家颇有名气的酒店,无数英国名流都在那里留宿、举办宴会或婚礼,这座酒店的标志,就是一只“谷仓猫头鹰”。八年前,酒店主人的小女儿——酒店的实际经营者之一塞西莉和丈夫艾登在这里举办了婚礼,没想到婚礼当天晚上,就有一位住店客人在房间里被残忍地杀害。八年后,塞西莉读到了艾伦·康威写的小说《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读后宣称她在书里发现了八年前谋杀案的秘密,然而她还没来得及道出事情的真相,就离奇失踪了。既然书的作者已经不在人世,老夫妇决定找到对《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有着同样了解的编辑帮忙。
苏珊起初非常惊讶,一本已经出版多时的小说,怎么会与现实案件有关联呢?但她出于急需老夫妇支付的高昂“调查费”应下了这个委托,回到了熟悉的英国,还入住了老夫妇的酒店。随着调查的深入,苏珊发现,《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简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书,一本虚构小说,藏着所有解开真实事件的“钥匙”!
《猫头鹰谋杀案》
《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
安东尼·霍洛维茨可以说是把“书中书”“作中作”玩儿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虚构了一位知名侦探小说作者艾伦·康威,外貌特点、性格特征、品味爱好、生活圈子,都安排得极其妥当,无一不令人信服,仿佛这位作家就是前两天才在畅销小说排行榜上出现过一样。
连《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这一本虚构的虚构作品,都在排版、作者简介、标题、媒体评论上做足了功夫,十分具备迷惑性。让人相信这就是一本“真实存在”的书啊!
事实上,这是霍洛维茨对侦探小说世界的一种解构,他首先建构了三个世界:一个像大侦探波洛一样的外来侦探阿提库斯·庞德为主角的完整的虚构世界,一个以编辑苏珊·赖兰和作家艾伦·康威为核心的“虚构世界”外围的又一层虚构世界,一个包裹在两个虚构世界之外的安东尼·霍洛维茨和读者建立的虚构与现实交叠的世界。又让作家艾伦死去,苏珊登场当上侦探,将真正的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的经历投射到这两位身上,从“立”到“破”到重新“粘合”,这简直是“推理折叠”啊朋友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驾驭如此精妙设定的推理作家除了安东尼·霍洛维茨,现如今也再无第二位了。
两个虚构世界互为镜像,衍生出的“邪恶”是双倍的,伴随而来的阅读快感,也是双倍的!不单单是情节上的互相映射,而是这使得仿佛已经没有更多出路的经典的侦探小说散发出了它本该有的光彩——一种“玩儿”的乐趣。
如本文开篇所提到的,侦探小说最重要的是有趣、好看!最能发挥出这种优势的,就是侦探小说与生俱来的“游戏性”。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翰·迪克森·卡尔、埃勒里·奎因之所以让无数人为之痴迷,是因为黄金时代的作家们都是爱玩儿并且会玩儿之人!他们把人类“游戏”的天性完全激发了!
安东尼·霍洛维茨作为他们的传承者,把《猫头鹰谋杀案》制成了一个作者与读者通过文本较量智慧的游戏。但他更为高明的一点,是把第二层虚构世界的侦探苏珊,设定成了一个跟我们别无二致的普通人,她既不是福尔摩斯那样的天才,也不具备警察的身份优势,而是一个为了赚一万英镑调查费而努力的“社畜”。她刚入住发生案件的酒店时,“站在十二号房间里,我忽然感到一阵抑郁。我到底在干吗?来的要是大侦探阿提库斯·庞德,这件案子只怕早就破了……可惜我并非大侦探,甚至连编辑都不是了。我一无所知。”
这不就是每一次拿到一本新的推理小说的我们吗?阅读之前,我们一无所知。“侦探”和读者一起阅读“到谋杀为止发生的故事”,再通过调查发现其正确的解读方式,从而解开谜团。
在《猫头鹰谋杀案》中,侦探和读者站在统一立场拿到“解谜的文本”。开篇主案情借着老夫妇之口和苏珊的实地观察陈述出来,对相关人物也进行了初步调查。接着,苏珊和读者一起阅读与案情有关的艾伦·康威小说的全本, 最后根据两个虚构世界中埋藏的线索推理出八年前杀人案和塞西莉失踪案的真凶。就这样,“解谜侦探小说”公平竞赛的游戏性被树立起来了!每一个参与的玩家都手握一本《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第一次游戏,你要找到这本书的真相,第二次游戏,你要通过这本书的细节,帮助苏珊找到“虚构的真实”案件的真相(太拗口了!)。霍洛维茨把线索摆在显眼又不瞩目的地方,相信我,当你看完苏珊所处世界的案件真相,你一定会返回头再去看一遍阿提库斯·庞德的故事!
“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有迹可循。所谓巧合,不过是这种踪迹的昙花一现而已。” 安东尼·霍洛维茨牢牢地遵循了这条“定律”。立足于黄金时代取得的成就,再融入有现代元素的人为制造的游戏性,得到的就是《猫头鹰谋杀案》!不愧被《华盛顿邮报》评论为“让侦探小说女王都心生嫉妒”的作品!
厉害!作为资深游戏玩家的我输了!这部作品有趣得让我想大叫,而且发誓还会再看一遍!
真抱歉这篇文章浪费了你的时间,你本来应该立刻冲去下单的呀!
《猫头鹰谋杀案》读后感(四):从黄金时代呼啸而来(无泄底)
你永远可以相信霍洛维茨。
继《喜鹊谋杀案》之后,去年出版的这本苏珊·赖兰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刚刚引进了中文版。新星出版社这次的速度,令人喜出望外。
在此之前,霍洛维茨的《喜鹊谋杀案》和「霍桑系列」的《关键词是谋杀》,接连两年在日本先后实现了推理四榜(海外榜)的All Kill。而「霍桑系列」的第二部《关键句是死亡》,在已经揭晓的两个榜单中,又高居榜首。至于是否能连续三年实现四榜All Kill,还要等待剩余两个榜单的揭晓。
《猫头鹰谋杀案》还未在日本出版,「霍桑系列」的第三部《A Line To Kill》更是上个月才出版英文版。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霍洛维茨的霸榜难以阻挡。如此“血腥”地屠榜,简直不给别人活路。
本书原版书名叫作Moonflower Murders。Moonflower意为“月光花”,是苏珊世界中案发酒店的侧翼的名字,也是“书中书”《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中酒店的名字。因此原版书名取用Moonflower,来串联两件Murders,非常贴切。
而中文版命名《猫头鹰谋杀案》也很合理,更容易看出是和《喜鹊谋杀案》同属一个系列。“猫头鹰”是苏珊世界中案发酒店的标志,更何况英文原版封面和中文版封面一样,本就是猫头鹰的设计。
至于未来的日文版……我猜会叫做《月光花杀人事件》?^_^
本书延承了《喜鹊谋杀案》的形式和风格。
一、在形式上,本书依旧是“书中书”的形式。
和前作一样,苏珊·赖兰的世界是一个案件,而她负责的作家艾伦·康威,所创作的「庞德系列」作品是又一个世界,也就是我们说的“书中书”。本书的“书中书”的是「庞德系列」九部作品中的第三部作品《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
正文中也时不时提及「庞德系列」的其他作品,例如《金酒与氰化物》《邪恶永不安息》《暗夜的召唤》(Night Comes Calling,本书正文中一处翻译成了《夜幕降临》,应该是编辑的失误?)等。
本书有同《喜鹊谋杀案》一样简洁明快的节奏,第一章交代了主人公苏珊在艾伦·康威案件后的生活境况,案件就随着行文紧跟而来,丝毫不拖泥带水。
委托人来找苏珊,他们的女儿失踪了,原因是她阅读艾伦的《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时,发现了八年前一桩谋杀案的真相。作为艾伦和这本书的编辑,苏珊被邀请进行调查。
苏珊世界的故事,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当本书的内容过半时,苏珊准备好了酒水和宵夜,端正地坐在酒吧外的一张木桌边上,开始重读《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而此时书中也出现文字提醒,读者也须代入苏珊的角色,转而阅读以上帝视角叙事的《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读完之后,再重新上跳一层,继续苏珊世界的故事。
庞德的世界、苏珊的世界,再算上霍洛维茨和读者的世界,这是像套娃一般三层嵌套的世界。
虽然都属于古典推理,但问题还是来了:你喜欢苏珊的故事?还是喜欢庞德的故事?
书中书的结构,特别是在书中寻找线索的设计,很适合做成类似《S.》哪种更有质感、互动性更强的书。不知道未来是否有可能出现。
花一本书的价钱,看两个半的案件——当真值。
是的,有“半”个案件。在《喜鹊谋杀案》中的那半个案件,是「庞德系列」第四部作品《暗夜的召唤》的概括。而本书的“半”个案件,是《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中的《登道夫钻石》一章。
《登道夫钻石》一案,是一个围绕“偷盗”的,短小精悍的“诡计”。说实话这个诡计并不难,何况庞德在文中还给出了比较明显的暗示和线索。
二、在风格上,本书依旧是承袭自黄金时代,阿婆式的“古典推理”。
喜欢霍洛维茨的读者都知道,霍洛维茨身上阿婆的风格非常明显,何况他还是《大侦探波洛》的编剧。即使是在「霍桑探案」系列这种福尔摩斯式的故事,都能时不时捕捉到阿婆的影子。
更何况,作为“书中书”的「庞德系列」,故事设定就是在推理黄金时代的那个时期,读的时候,很容易误以为这就是黄金时代的推理作品。
另外,《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和苏珊世界的故事相比,古典推理的特征更加明显和典型。例如,从一开始出现的人物,作案动机就比较明确,而苏珊世界故事的动机,却显得云遮雾绕。
霍洛维茨对阿婆的推崇,还传递到了他笔下的作家艾伦身上,因此艾伦创作的「庞德系列」作品中,有很多关于阿婆的彩蛋。而这些彩蛋很多都会通过苏珊向读者作出说明。
例如:凯恩小姐在火车上阅读的书是“玛丽·韦斯特马科特的小说《女儿的女儿》”。后来苏珊也做了说明,“玛丽·韦斯特马科特”其实是阿婆曾使用过的笔名。
以这个笔名出版的作品,虽然较早版本的中文版称之为“心之罪”系列,但其实并不是推理小说,而是情感小说。“心之最”自然也和切斯特顿的“心证推理”并无关联。
这里提到的《女儿的女儿》,英文名虽是A Daughter’s a Daughter,但中文版通常翻译成《母亲的女儿》。当然,译者的翻译细节并不影响阅读体验,无伤大雅。
《母亲的女儿》在1952年11月出版,而庞德故事发生在1953年的4月,即出版后不到半年。因此年轻女助理阅读这样一本出版不到半年的情感小说,非常严谨且合理。
在内容方面,本书虽不涉及古典推理中那些奇思妙想的“诡计”,但故事的可读性、推理的逻辑性和线索的严谨性,一如既往的出色。
当然苏珊世界故事和《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在内容上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苏珊世界的故事,霍洛维茨并没有安排很多让案件云遮雾绕的“巧合”。
涉及到八年前的谋杀案和当下的失踪案,有理由认为凶手是同一人,因此凶手需“同时满足”两个案件的作案条件。正因此,苏珊在致敬“黄金时代”的解谜环节,最开始使用的也是排除法。再配合艾伦在书中埋下的线索,锁定凶手。
而《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的故事,则充满了疑点——即使后来发现这些“疑点”并非是凶手的诡计。侦探庞德则需要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解释,去串联这些疑点,还原事件的真相,从而找出凶手。
可以说,苏珊世界故事和庞德探案故事,整体风格统一,但内容表现方式却大相径庭。
霍洛维茨对“异位字谜”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偏爱,无论是在前作《喜鹊谋杀案》中,还是在另一个系列「霍桑探案」的作品中。
霍洛维茨曾在《关键句是死亡》中自我告白,“我喜欢字谜,代码,首字母缩略词……”
在本书中,自然更是“变本加厉”。苏珊直言,如果艾伦知道真凶,就一定会以“异位字谜”的形式,放在书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地方——人名、名称或标题等。
在阅读英文版时,我曾想着把出现的人名、专有名词都记下来,研究其中的“异位字谜”。但也只是想想罢了,一来两个故事出场的人物和涉及的专有名词众多,工作量很大;二来有点“本末倒置”。
结果就是,在有关“异位字谜”关键线索的谜底揭晓的那一刻,感觉到了来自霍洛维茨的无情“捉弄”。
至于艾伦在《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一书中的其他关于八年前案件真相的线索——反正就是感觉霍洛维茨很嚣张。
《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中出现人物的名字,来自苏珊世界人物的名字和推理小说作家名字的组合,苏珊会在文中做梳理——我就说这些名字读起来都有种奇怪的熟悉感。这算是霍洛维茨对欧美推理小说作家的一种普及吗?
在本书的结尾,苏珊重新适应了她的生活,在经营海滨酒店的同时,也重新做回了基于“自由职业”的编辑。但是——为了摆脱艾伦给苏珊带来的“不幸”,她似乎要和艾伦以及庞德告别,这可不是读者希望看到的。
苏珊和庞德这两个世界中,非典型和典型的侦探,还会回归吗?又以何种契机、何种形式?
在风格上,本书依旧是承袭自
黄金时代,阿婆式的“古典推理”。 喜欢霍洛维茨的读者都知道,霍洛维茨身上阿婆的风格非常明显,何况他还是《大侦探波洛》的编
剧。即使是在「霍桑探案」系列这种福尔摩斯式的故事,都能时不时捕捉到阿婆的影子。 更何况,作为“书中书”的「庞德系列」,故事设定就是在推理黄金时代的那个时期,读的时候,很容易误以为这就是黄金时代的推理作品。 另外,《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和苏珊世界的故事相比,古典推理的特征更加明显
和典型。例如,从一开始出现的人物,作案动机就比较明确,而苏珊世界故事的动机,却显得云遮雾绕。 霍洛维茨对阿婆的推崇,还传递到了他笔下的作家艾伦身上,因此艾伦创作的「庞德系列」作品中,有很多关
于阿婆的彩蛋。而这些彩蛋很多都会通过苏珊向读者作出说明。 例如:凯恩小姐在火车上阅读的书是“玛丽·韦斯特马科特的小说《女儿的女儿》”。后来苏珊也做了说明,“玛丽·韦斯特马科特”其实是阿婆曾使用过的笔名。 以这个笔名出版的作品,虽然较早版本的中文版称之为
“心之罪”系列,但其实并不是推理小说,而是情感小说。“心之最”自然也和切斯特顿的“心证推理”并无关联。 这里提到的《女儿的女儿》,英文名虽是A Daughter’s a Dau
ghter,但中文版通常翻译成《母亲的女儿》。当然,译者的
翻译细节并不影响阅读体验,无伤大雅。 《
母亲的女儿》在1952年11月出版,而庞德故
事发生在1953年的4月,即出版后不到半年。因此年轻女助理阅读这样一本出版不到半年的情感小说,非常严谨且合理。 在内容方面,本书虽不涉及古典推理中那些奇思妙想的“诡计”,但故事的可读性、推理的逻辑性和线索的严谨性
,一如既往的出色。 当然苏珊世界故事和《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在内容上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苏珊世界的故事,霍洛维茨并没有安排很多让案件云遮雾绕的“巧合”。 涉及到八年前的谋杀案和当下的失踪案,有理
由认为凶手是同一人,因此凶手需“同时满足”两个案件的作案条件。正因此,苏珊在致敬“黄金时代”的解谜环节,最开始使用的也是排除法。再配合艾
伦在书中埋下的线索,锁定凶手。 而《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的故事,则充满了疑点——即使后来发现这些“疑点”并非是凶手的诡计。侦探庞德则需要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解
释,去串联这些疑点,还原事件的真相,从而找出凶手。 可以说,苏珊世界故事和庞德探案故事,整体风格统一,但内容表现方式却大相径庭。 霍洛维茨对“异位字谜”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偏爱,无论是在前作《喜鹊谋杀案》中,还是在另一个系列「霍桑探案」的作品中。 霍洛维茨曾在《关键句是死亡》中自我告白,“我喜欢字
谜,代码,首字母缩略词……” 在本书中,自然更是“变本加厉”。苏珊直言,如果艾伦知道
真凶,就一定会以“异位字谜”的形式,放在书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地方——人名、名称
或标题等。 在阅读英文版时,我曾想着把出现的人名、专有名词都记下来,研究其中的“异位字谜”。但也只是想想罢了,一来两个故事
出场的人物和涉及的专有名词众多,工作量很大;
二来有点“本末倒置”。 结果就是,在有关“异位字谜”关键线索的谜底揭晓的那一刻,感觉到了来自霍洛维茨的无情“捉弄”。 至于艾伦在《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一书中的其他关于八年前
案件真相的线索——反正就是感觉霍洛维茨很嚣张。 《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中出现人物的名字,来自苏珊世界人物的名字和推理小说作家名字
的组合,苏珊会在文中做梳理——我就说这些名字读起来都有种奇怪的熟
悉感。这算是霍洛维茨对欧美推理小说作家的一种普及吗? 在本书的结尾,苏珊重新适应了她的生活,在经营海滨酒店的同时,也重新做回了基于“自由职业”的编辑。但是——为了摆脱
艾伦给苏珊带来的“不幸”,她似乎要和艾伦以及庞德告别,这可不是读者希望看到的。 苏珊和庞德这两个世界中,非典型和典型的侦探,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