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命·成长》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1-08-11 08:24: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命·成长》的观后感大全

  《生命·成长》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8-12-20(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成长》观后感(一):美育的重要角色

  节目有几位重要嘉宾,凯叔、梁冬等等。梁冬说了好多江湖智慧,心理学家就说了很多放任成长的教育智慧。

  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位在北京开了书院的女子。艺术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是让你的人生有了一种幸福的能力。孩子会观察会体验,会看你说的和做的是否一致。当你向孩子展现心动和愉悦的时候,孩子会被说服。我们对一件事情付出的心力和能承受的压力与这件事情的重要性相关。做父母是一次再次成长的过程。我们都愿意和更开放、价值更多元、更有趣、更好玩的人做朋友,对孩子也是一样的。当一个人能受益的时候,坚持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事了。天地有大美,你看待当下的扎实程度,你用力用功的程度,决定着你会成为怎样的人,最后呈现出的状态就是美的。

  观照人生时,当有一种作品的态度,一旦人有了审美的需求,他对人生质感的要求是不同的。 学习书法还会培养对枯燥的自然习惯,如果能沉浸在无趣的门道里的快乐。如果能对成败恩怨能用审美来考虑,她对情感的深度会不一样。很多艺术家都不顺利,但不顺利让它完成了不起的习惯,会有一些不功利的角度,人生的难关会变得容易很多。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是美的。你的难过也是审美和诗意的,不是那么不可承受的,世界更大,就不会卡住。很多问题没人可以给你答案,有答案也没用的时候,疙瘩可以自然解开,自己和自己玩得开心,外界会变得轻盈很多。

  退下来从工作角度看,玩得是否开心。一个人能玩出精度,退休之后的生活也会很开心。人生的一切都是美的,你还能把这种没分享给他人。

  当人们从一个人身上得到审美体验的时候,他人反应回来的宠爱会让一个人得到更多的滋养。

  《生命·成长》观后感(二):妈妈:请接受,我只想做一个普通人!

  人生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

  父母一辈(50,60年代出生),因为物质生活匮乏,他们不太缺乏意义感。如果没有钱,那挣钱就是意义。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吃饱了饭就是意义。

  可现在时代变了,我们绝大多数早已经过了缺吃少穿的年代。但“金钱就是意义”的想法依旧奴役,制约着很多人的思想。我们生存的意义不一定要去挣最多的钱,不一定要活成某种很优秀或者很勤奋的一个状态。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我也可以活成别的样子,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家庭,放在个人的兴趣爱好,甚至可能放在一些在传统看来非常没有意义的一些事情上。

  有一些孩子长大了,他的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玩游戏,但是他也觉得人生很快乐,他这个人也没有废掉,他也赚钱,他也能保持基本的生活,他只是很享受玩游戏,这都可以。

  时代的进步,就是让人有了选择权。不是吗?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记者在采访欧美国家的小孩,问长大的理想职业,有人说篮球运动员,有人说消防员,有人说甜点师,有人说老师……五花八门。可中国呢?答案就那么几个,这不是一种悲哀吗?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请问,我为什么要做人上人?我对权利和地位没有欲望,我深知多高职位要承担多大责任,我也不想面对很多诱惑。难道我做一个普通人不可以吗?为什么我一定要优秀呢?从出生到现在,被这种“人上人”的观念冲刷的失去了自我。活到快30岁,竟然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

  《生命·成长》观后感(三):生命.成长

  教育,是一个很难的过程,没有什么参照物,全凭自己的学习,经历,期待,醒悟。这部纪录片让我很深入宽泛的了解到教育的方式和深远影响。每个孩子都投射着父母教育的成果,也影响孩子的一生走向!

  首先,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强加于人!

  培养阅读能力和孩子独处的能力!精神世界富有很重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命·成长》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