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优秀政治人物,综观其一生所为可以清晰地看出道家文化中的精华如清静悠闲、淡泊名利、尚功、忠孝及济世利人等对生逢乱世不苟同、躬耕南阳乐从容的诸葛先生为报汉昭烈皇帝三顾之恩,延续汉鼎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亮亦因此成为历代统治阶级与平民百姓推崇敬仰的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关键词:道教;清静;尚功;忠孝;节俭
东汉末年至三国是中国道教发展比较成熟的时期,儒道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步。诸葛亮是这一历史阶段内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出师表》中自述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亮隐居南阳,潜心悟静,躬耕学习与结交挚友相得益彰,其生活之悠然和处事之从容一生得益非浅
据《三国志·蜀书》: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早孤,东汉末年适逢天灾人祸世道混乱,为个人生存之计遂投亲靠友辗转至中原,亲眼目睹了汉代社会奸贼当道争战不休使普天下的老百姓生活坎坷,流离失所,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世间的辛酸和悲凉。建安三年,十七岁的诸葛亮栖身南阳,躬耕陇亩,明代诗人赵坤写到:“壮年大隐乐耕锄,一卧南阳遂有庐。”自建安三年到建安十二年正是权臣曹操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和击溃昭烈之际,中原各地战火纷飞,阴云密布,年轻的诸葛亮独具惠目在南阳城西七里的卧龙岗找到了藏身之所,“中原无处不兵戈,独自岗头抱膝歌,”漂泊动荡的生活暂时安定了下来这样就有了十年的隐居生涯。
南阳躬耕自食其力在诸葛亮人生路途中式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其本人来说感受最深刻和收益最丰富的莫过于一个“静”字。明代户部尚书徐问在其《读书叙记》里指出:“汉儒之学,能见得静字,惟孔明一人。”换言之,只有静字方能概括侯学之要旨。静,即清静,是道教文化中一个相当特殊的概念,在道教的诸多入世济世教义内对清静的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道性自然,天地人所取法者自然而已,与无为和寡欲相互关联的清静正是以道法自然为基础,它强调一切要顺自然而为,不可以逆自然而动有损天地自然直本性,让人少一些浮躁不安,多一分质朴公正,个人的生命和精神得到升华。故老子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德经》第十六章)。
”清静为天下正,作为道教最早的典籍《太平经》对静的作用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求道之法,静为基先。心神已明,与道为一。开蒙洞白,类如耋日。不学其道,若处暗室而迷方也。”① 欲学其道,必先参静,《清静经》亦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由此可见虚静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识得静者方与“道”有缘。诸葛先生对“静”的感知获益颇多,一方面躬耕南阳卧龙岗,以出世的心态入世,安于现状做一个地道的农夫,其乐无穷。清代诗人杜漺写道:“小童拥彗门前扫,午阴欲转觉来迟。山蜂游采山花蕊,采罢翥翥隔窗纸1。……山光缭绕庐前树,抱膝时为梁父吟。” 绿树山光,小童野蜂,这就是一副美丽的人物风光自然画,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南阳卧龙岗上抬头观星空,俯首乐耕锄,这是诸葛先生一生中值得仔细品味和最为留恋的美好时光。
另一方面,清静使诸葛亮抛却世间杂念有了更多的时间苦读圣贤书,他在《出师表》中自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亮之言符合道教《清静经》内“人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之说,明万历四十二年时任南阳知府的史东昌在《诸葛忠武侯卧龙岗碑文》中亦言:“彼时耕南阳,吟梁父,高卧龙岗,堂中春睡,窗外日迟,夫岂有一毫求闻达之心哉?”② 清代诗人沈受宏也有同感“诸葛布衣时,躬耕南阳田,……,纵无君王顾,畎亩亦陶然”,由布衣清静和行事从容造就的平常心已足慰平生。十年躬耕不止,十载静学不辍,诸葛先生后来在《诫子书》里特别指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太平经》曾强调“唯有志之人,心不迷乱”,亮文中“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则成为后来历代文人志士推崇敬颂德千古名句。
诸葛先生依据自己对道家思维方式的独到见解,灵活自由地运用道家文化中的天,地,人一体观、阴阳论和齐同慈爱等文化精髓治军理国,为造福一方黎民百姓而努力。建立功勋,造福人民是道家文化里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陈鼓应先生曾言:“尚功”思想乃为道家学说的一大特点(庄子除外),自老子、范蠡、《黄帝四经》至稷下道家皆然 。③ 亮“以奇用兵,以正治国,”成绩斐然。高居相位的诸葛亮有功不傲,以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公心”之言为准则,虚心纳谏,诚以待人,公正合理地处理军国大事。老子虽然重视有功,但又一再强调功成而不居,亮之所为正是对老子“功成不居”主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诠释。《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诸葛亮一生能淡泊名利,使自己的生命上升到合道之境地,利于身心与自然的和谐畅通,在后人的心目中诸葛先生早已不是一位普通的名人,而是一尊受儒道众生朝拜和万民敬仰的灵神。
注释: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下册,p735-736,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一版。
② 该石碑现藏于河南南阳市武侯祠院内。
③ 陈鼓应《帛书<系辞>和书<黄帝四经>》,p179,《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其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智力因素不能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就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有趣对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发情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为此整堂课的程序设计为制趣—初立志—讨论—实验—自学—辨析—再立志。如一位老师的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习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老师不作答,而是说,我给大家再变个魔术。学生忽转欢喜,精神放松,课堂气氛又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老师再制趣,只见他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头。紧接着又做一个茶水变墨水的“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高潮。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接下来,老师又演示了课本中的4个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随之,老师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最后,老师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1]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把反应具体化,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例如,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易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