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接受教育是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那个时候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到教育的滋润;时过境迁,随着国家政策的改革与进步,接受教育现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生来的必经之路。在学前阶段,我们要接受学前教育。在小学阶段,我们要接受小学教育。在中学阶段,我们要接受中学教育。如此看来,受教育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贯穿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在这个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成长与进步,期间虽会遭受各种苦难和挫折,但也收获着各种各样的美好。可见,通过教育能使我们成长起来,同时也能开阔我们的视野。
原本这只是我最初对教育的一个认识,后来直到我阅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我才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编著的教育学著作,在该著作中,他尝试站在不同的角度,认真地去思考和分析各种问题,对既存教育制度和陈旧观念提出客观且不失公允的批判,同时也颇具建设性意义地提供了改革方案。阅读完这本名著,我尤其深入地理解到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教育的目的,这也使我对现代的教育思想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阅读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这一章中,作者提到:希望我们所追求的未来的教育体制必须给每一个孩子提供现有的最佳机会。在19世纪那个年代,不仅是英国乃至全球,人类的贫富差距都很大,由此导致受教育的权利只为少数人所享有。事实上,在这个层面上,作者没有暗讽富人们的高贵,也不是让他们放弃受教育的机会,只是单纯地觉得这个体制运行地不太好。因为理想的教育体制是应该民主的,所以受教育者应该是普遍的,而不是只由一部人富人的孩子组成起来参与的,而应该是给所有的孩子提供一个受教育的机会;否则,那就真的违背了民主的初衷,那就像洛克和卢梭一样把这种民主原则弱化了。虽然在当今,这个民主原则已经很普遍存在了,但是在那个时期,作者能有如此宏伟想法,可见他的细腻与恒心,而且他提出的观点对于我们当今的教育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后面,他又指出“纪律”的问题。因为那时候教育孩子普遍运行的旧纪律并不为他看好,所以他认为应该以新的方法去维持纪律。就像蒙台梭利女士的蒙氏教育,看似是让孩子们在快乐地学习,不为各种纪律所束缚,实则是运用了一种新的方法让他们去维持纪律。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中纪律还是存在的,只不过蒙台梭利女让这些规则一步步变成像游戏规则一样,孩子们遵守他们就可以获得乐趣,于是孩子们就逐渐地就把纪律当成了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种习惯。但是,蒙台梭利女士的这种教育方法暂时只在学龄前儿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更大的孩子身上是否适用,是值得去考量的。为此,作者认为应该把蒙台梭利维持孩子纪律的方法用到其他更大的孩子身上,虽然这是一件不易之事,但是作者认为教师只需得到正确的培训,外加绝非罕见的一定程度的同情心和耐心,就应该可以实现其基本的理念。
另外,我在阅读书中的另一章——教育的目的中,作者提出了他所认为的构成理想人格的基础的四种品性:活力、勇敢、敏锐和理智。这是他认为比较重要的四种品性,其中活力既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生理素质。人的活力随着年龄而逐渐衰退,及至暮年,活力消磨殆尽。活力对于每个人都显得无比重要。拥有活力,能使一个人增加快乐,减少痛苦。除此之外,活力能提升人们对外界的兴趣,也增加人们努力工作的劲头。而对于勇敢,它具有多种形式,而且每种形式都很复杂。在文章中,作者更期盼着人们能拥有那种不因压制所构成的勇气,但是这种勇气必须结合诸多因素才能得到。在我看来,也不是不可能,对于我们当今大学生,如果想要培养这种程度的勇气,对比其他人还是比较容易的。我们可以从最低级别的因素开始考虑,首先必须具有基本的健康与活力,然而对于勇气而言,我们则需要考虑更根本的东西,更深层次地说我们所需要的是自尊跟一种无我的人生观的结合。简单来讲,我们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活,同时也愿意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自愿付出代价,就像足球队长愿意为了整个团队牺牲他自己的时间或利益。我想这样,才算是真正做到自尊跟一种无我的人生观的结合。
当然,还有两个重要的品性分别是敏锐和理智,它们也对构成理想人格的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说起敏锐,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它的作用,认为它只平时是生活中的一种本能反应,其实不然,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敏锐属于情感的范畴,具有双重性的作用。只有当情感反应在某种意义上是适当的,敏锐才是最好的;而单纯情感反应的强度不是我们想要的。可谓适当的情感对应适当的敏锐,这种敏锐程度也能帮助我们在做某种意义上的事时产生恰当的情感,从而促进我们更加有效地去做一些事,这也有利于我们的成长与发展。其实,敏锐也还可以发展成另一个理想形式——同情,存在生理层面上的同情,这给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理智也同样会影响同情产生的程度,理智程度低的人只会同情优秀小说里那种生动而感人地描绘的苦难,而如果理智程度高,随便一组统计数据就可以令人动情。然而,理智本身就是兼指实际拥有的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力,可见,这种能力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得到,正如钢琴家和杂技演员的能力一样。作者认为,没有理智,我们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存在,遑论进步。因此,他也把理智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看似难以理解,但却非如此,因为现在很多教育学家常常热衷于灌输所谓的正确信念而疏于对理智的训练。所以,作者如此考虑也是希望教育学家能够改变这种忽视理智因素的做法。
因此,未来的教育应该要遵从活力、勇气、敏锐、理智这四种理想品性,对于这四个品性我也有过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我觉得这个理想品性是比较运用到当代教育的。虽然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它却很符合对学生的教育。我也真心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受教育的生涯中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