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15:39: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读后感10篇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是一本由张贵勇著作,九州出版社▪ 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读后感(一):看着你越来越好 -------读《让教育回归美好》有感

  看着你越来越好

  -------读《让教育回归美好》有感

  收到书之前,我猜想这应该是一本教育类书籍,类似亲子课堂一样,传授一些教育方法,收到书才发现不是,原来是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孩子成长相册,作者不愧是做文字工作的,那些旁人看来无趣的小事,也能在他的生花妙笔下写的活灵活现,更能讲出一通道理来,细细想来,这也算一本教育类书籍,不过阐述方式就有趣的多。

  书的扉页,作者写了一排小小的字“谨以此书献给哲哲妈”,为什么要献给哲哲妈呢?读到后面似乎能明白一些(因为书还没有看完,也不敢断言,全靠猜想)。做妈妈的怀胎十月,受尽磨难才生下来,现在倒好,孩子跟爸爸更亲,最可气的是爸爸居然还据此写了一本书来炫耀,妈妈不是要被气得七窍生烟,这爸爸真是嚣张得不要不要的。

  说正经的,起初喜欢上这本书是被他的封面和书名吸引,群里有姐妹在某一篇书评里写过“一本好的书,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一个部位都能体现出他的精致与内涵”,这本书也不例外,封面毛茸茸的大猫和一个观察猫咪吃食的女孩,构图精美,然而最吸引我的是书面的那句话直击人心“与童心彼此观照的过程中,我开始警惕成人思维里惯有的简单与粗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以教育的名义去伤害童心。”做了母亲以后,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父母在承担养育责任的同时,留给孩子的是什么模样。

  家住二楼,每天出门的时候女儿就会在阳台给我挥手,走到很远再回头看,她还是站在那里,回家只要听到我车子的声音,就马上跑出来大声的叫妈妈,每每此时,总能感觉心里暖暖的,与孩子交流的时候也总是不自觉地用孩子的说话方式与她说话,孩子眼神清澈,思想纯净,与孩子在一起总有如沐春风之感。可是大多数父母都不能做到像哲哲爸那样,将与孩子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最后汇总成书,福泽众人。孩子的成长就那么几年,当你某一天反应过来,是不是应该记录点什么的时候才发现,孩子早就在你不注意之下就长大了,我们忙忙碌碌,忙着应酬,工作,忙着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忙着把他推销给世界,安安静静的坐下来,聊一会学校里的有趣事儿,倒成了奢侈。

  哲哲爸真是一个好爸爸,记录,无疑是给孩子成长后最好的礼物。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读后感(二):没有真正的陪伴,何谈亲子关系

  在这本《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里张贵勇老师记录了他和儿子哲哲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日常生活里我们看到张贵勇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平等、温柔、引导、共同进步还有道歉反思。

  这本书数次看得我热泪盈眶,觉得这才是我想要的童年。

  在我的童年,年轻的爸妈脾气是暴躁的。他们会吵架,吵得最凶的时候,爸爸还抓扯过妈妈的头发。那已经算是家暴,现在的我当然知道。而我童年从小伙伴嘴里听到的爸妈打架的新闻不在少数,相对封闭落后的小村庄里,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即使,记忆里父母的冲突只有那一次。我依然记得那么清晰。书里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在《睿智的父母之爱》中的观点:“孩子是从你对妻子真诚的爱中受到教育的。一个好丈夫用爱为自己的家庭创造幸福。”

  孩子首先是从父母身上学会爱的。我真希望童年的自己能像哲哲一样提到爱情就说:爱情,就像你和爸爸一样。而不是,一场家庭冲突记到现在,想起来依旧惊心动魄。尽管,我父母早已经褪去了年轻时候的暴躁,有了一种岁月悠长相互携持的恩爱。

  在我成年以后的某一天,我妈忽然问我:你小时候怕我吗?我踟蹰很久,红了眼眶:“怕。”我妈却很惊讶,我觉得我对你很好,没凶过你,也没有打过你。什么时候,都想给你最好的。

  他们也许忘记了,一对年轻的新手父母的不温柔。那是他们第一次做父母,他们会想给我最好的物质条件也试着给我最温柔的爱。可是他们依然受着某些观念的限制,认为孩子不听话要打,尽管我很少被打,可是我经常会父母恐吓,如果你不听话,就把你绑到房梁上吊起来;你不乖乖吃药,就把脑袋割下来从脖子里灌进去。甚至,他们会把哭泣的我推到门外,任我怎么哭喊也不开门,直到我哭到力竭肯服软认错。

  哪怕有那么多的痛苦的回忆,我依旧爱他们。我记得跟妈妈一起去田里,回来的时候,手里有一把一起摘来的野花。我也记得阳春二月,爸爸带我去田野里放风筝,爸爸帮我拖着风筝,我拉着线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我欢快地跑,爸爸找了一篇麦秸躺下看着天空。春风有点凉但是温柔,爸爸年轻且温暖。

  是的,长长的时光过去,和父母之间最美好的回忆就是陪伴。不是说教,不是批评,也不是那些大大小小的伤害,而是浸入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温柔和耐心。

  然而,并不是有陪伴就好了。

  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在纠结在做全职妈妈还是去工作。她们也想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的女性,但是却怕错过孩子成长的某些瞬间。她们也觉得陪伴对一个孩子太重要。

  但是成为全职妈妈,可以整天陪着孩子身边了,就完美了吗。太多全职妈妈没有平衡好家庭事务的封闭琐碎和个人成长,慢慢的磨去耐性,对待孩子也不复有最初的温柔。而社会大观念下,很多人习惯把孩子的教育交给母亲,仅仅父亲陪伴就已经缺席的厉害。

  在大街上,我也看到过许多带着孩子出门,被孩子提出来的一些要求或者一些大人眼里不合时宜的行为搞到烦躁,进而对孩子的呼声听而不闻的父母。没有真正的陪伴,就不会有美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它有一项职业所需要的素养。我无法想象,一个本身就不懂得温柔对待生活的人,如何能让孩子觉得世界有多么美好。父母,本身的学识,本身的素质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滋养。

  在这本书里,作者给出的最有特色最美好的陪伴就是亲子阅读。这本书里,有名有姓提到的书多达四、五十本。这背后仅仅是因为作者是一个图书编辑,恰好知道很多童书资源吗?这背后隐藏的是一位父亲的用心,他从阅读中获得过快乐,他也会想把这种快乐带给哲哲。而哲哲也真的从阅读中获得了成长以及美好的童年。看着哲哲和爸爸说,谢谢你给我买了那么多好看的书;想一想哲哲会一本正经地跟自己的爸爸辩论书里的一个人物,书里的一个事件;作为一个局外人,也忍不住要为这样的美好场面微笑呢。

  作为一个父亲,作者从不吝啬分享和陪伴,他会呵护一个孩子的童心,会欢喜一个孩子的想象力,也会为自己的一个错误解释向孩子道歉。他用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润物细无声地说明了教育不是居高临下,不是家长权威,而是教学相长。

  读这本书让我回到了小时候;也让我去思考以后如何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读后感(三):用心和孩子一起成长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女儿还在那边房间埋着头不停地写作业。今天春游,从下午回家就开始写,写完作文写数学,然后再写英语,从补充习题到练习测试,再到抄写单词表,默写生字词,我不知道是女儿的速度慢,还是作业多,在我看来,长期这样下去,不管是谁都感受不到教育带来的快乐,留在他们童年记忆里的除了学校上课,就是不停地写作业与补习,何来快乐而言。其实成长中还有比写作业和成绩更多更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尝试和体验。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是资深教育记者,知名阅读推广人张贵勇所写,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他用自己和孩子成长的点滴事情告诉我们教育原来还可以如此美好,当然这里指的教育更多的是指家庭教育。多年来他一直陪伴儿子的成长,记录着他们的成长历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渐渐领悟到教育的方法和真谛,知道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更适合孩子们健康成长。我们也深知现在的教育并不完美,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弊端,学校的没有办法去改变,但是在家庭中我们可以尽力做到更好,把教育还原为美好生活,让孩子的成长尽量快乐每一天。

  全书共分为五大篇,依次为: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阅读,培育最美心灵;孩子,你慢慢来;爱,是温暖长久的陪伴;最适宜的年龄遇见最好的书。看到名字顿觉心里温暖如初。五十多篇文章中他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片段,从家里到动物园、路上、电影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到处留着他们甜蜜的回忆,到处留着他们的美好生活。他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顺应孩子的天性,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教育的美好与快乐,随时随地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浓浓深情,在佩服、羡慕与认可中,我更应该反思一下我平时的做法,他就像一面光洁的镜子,让我看到了身上的不足之处。真应该如他所说,我们做家长的,不要以家长的姿态来对待孩子,我们应该对孩子更宽容一些,不要揪住他们的小辫子不放,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无关原则问题,索性让孩子自由成长。在性教育方面,对于孩子提出或想问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正面的引导,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姿态来回避;孩子与父母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坦诚相待,我们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爱和善良的种子,他们就会慢慢长成我们期待的样子,他们也会看到生活中的阳光与美好,并且以积极的心态来过好每一天。

  让我特别有感处的不仅是他与孩子生活的点滴之处,还有他在孩子能自主阅读后,依然坚持着亲子阅读。他懂得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学会深入的思考,通过阅读让他进入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这真的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一点,试问现在有多少父母愿意陪着孩子一起阅读的。下班回家只是一个劲地在那督促孩子看课外书,我们在一边不停地聊QQ,刷微信,晒微博。我们并不是不知道课外阅读的力量,只是我们懒到无心真正陪伴孩子的成长,以生活辛苦,工作太累来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输不知榜样的力量是何等的能塑造孩子成长。一直以为孩子能自主阅读了,我们就可以各自看各自喜欢的书,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错误之处。我还想说一句,他列出来的书单,我都好喜欢。

  我们一直在努力地追求着幸福,因为它不仅仅是天伦之乐,还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共同追求一种更理想的教育状态。幸福是什么?我们不止一次地问。幸福其实就在父母与孩子的点滴生活中,在与孩子的轻松对话中,在陪伴孩子的温情里,用我们的耐心、爱心与鼓励,时时伴着他们健康快乐、阳光积极地活好当下的每一天。

  从此刻开始,我也要像张贵勇学习,像他那样陪伴儿子来陪伴女儿成长。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读后感(四):先还原美好生活再来探讨教育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这本书是一个爸爸写的,我看完很感动。那么一开始,咱们先不说教育,先来说说美好生活吧。

  在孩子们眼中什么样的生活是美好的呢?我想,对于孩子来说美好生活应该是:有爸爸有妈妈,有探索有自由,有尝试有感受,有他认为的一切开心的事。

  就像这本书的作者张贵勇先生说的一样:

  【美好生活因爱而激发,由知识来引导,用心去感受。】

  【在孩子的心中,每个吃过看过玩过的东西都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在孩子的眼中,所有的生活都留有辙印,所有的记忆都有重量。】

  显然,美好生活先要有“爱”。对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爱无外乎是父母的爱了。一个失去父母关爱的孩子何谈教育呢。所以,我们再来谈谈这本书,谈谈“教育”。

  这本书是由一位父亲写的,内容多是记录他和十岁的儿子哲哲之间的各种趣事,虽然每一段都可以是独立的,但是每一段又都能让身为父母的我们深思,原来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表现,他的所说所想都是那么的充满个性和童真。让我们读着这些对话就像是看到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活生生的站在我们面前一样。小王子哲哲是多么幸福啊,有一位这么爱他并一直陪伴着他成长的父亲。但同时,这位父亲也是幸福的,在他的生命中能有机会和这样的小王子同行,感受生命的纯净和奇妙。

  【细细品味,陪伴不是父母给与孩子的施舍,而是孩子给与父母的恩惠】

  想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之前在朋友圈看到的一篇文章《有一种奢侈品叫爸爸》。文章的主题大家也许都能够猜出来了。就是说在中国,很多家庭中的爸爸都会忽略自己能够带给孩子的能量,他们总是以为孩子有妈妈就够了,爸爸还要为了整个家忙着事业呢;他们总是以为,孩子有奶奶呢,奶奶都能把爸爸带大还不能带大孙子了;他们总是以为一个整天围着孩子转的男人是个失败的男人。

  所以,在中国呼吁爸爸多陪伴孩子的渠道越来越多,从微信朋友圈,到微博新闻再到电视台的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很多都在强调要改变社会中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家庭中爸爸角色的缺失。

  我个人认为:孩子与孩子之间多上一个培训班或者少上一个培训班的区别不大,但是,一个拥有父母陪伴成长的孩子和一个被父母丢弃在老家的留守儿童比较的话,他们的区别就会比较明显了。所以,现在孩子很多时候的教育缺失多是因为陪伴缺失,那些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甚至是父母都没有陪伴的孩子是很难拥有十分美好的生活的,就更别提完整的家庭教育了。

  前几天看了一个电视剧,剧中的一个孩子正在上小学,他是一个我们所谓的“富二代”,他在跟同学倾诉的时候说:你们别羡慕富二代了,因为我是一个没有人关心的富二代,我和我爸爸妈妈的关系全靠一张银行卡来维系,现在他们给我打钱供我花,等到以后他们老了就变成了我给他们打钱供他们花,就是这样而已。孩子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他的父母了解过吗?孩子渴望关心渴望关爱和陪伴。他渴望的就是最简单的来源于爱的美好生活。

  这本《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让我感动,感动于这个父亲的优质陪伴,感动于这个父亲的耐心记录。

  作为父母的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尽可能多的参与他们的成长却又不干涉他们的成长,给他们自由探索以及共同进步的感受。孩子要的不多,我们要试着给与,先还原美好生活再来探讨教育,也许以后收获的,将会让我们感动一生。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读后感(五):优质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以何至美编辑

  关于教育与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初初看到《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一书时,很容易将它归之于相关的学术著作。事实上,它只是一位父亲记录孩子成长片段的一本书,但在这些生活片段中我们看到了教育美好的一面。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是《中国教育报》记者张贵勇的新书,他用将近400多个生活片段将儿子哲哲的童年写进了一本书,整理分类成为四个章节展现在读者面前。内容涵盖了家庭教育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孩子的学业问题、孩子的性教育问题、孩子的零花钱问题、孩子的劳动良好习惯的养成问题等等。张贵勇想用他的平等、温柔、引导、道歉反思,告诉家长们如何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张贵勇供职《中国教育报》十余年,他见过太多中国家庭的失败,也深知目前教育体制的弊端所在,所以他希望通过陪伴孩子的成长,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在书中他给孩子的一些引导,在大部分家长看来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他跟孩子一起动手丈量一卷卫生纸的长度;为了奖励孩子让孩子放松心情,他跟孩子一起玩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相比孩子的分数,张贵勇更关注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日常生活考试的优秀——这丝毫不影响哲哲的健康成长,丰富的人文知识、助人为乐的品性、坚持到底的做事原则等等,这些我们日常教育中所忽略的东西,通过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孩子心中慢慢滋长。

  张贵勇还是个知名阅读推广人,这本书里,有名有姓提到的书多达四、五十本。而作者所推崇的最好的陪伴就是亲子阅读。书中很多片断都是围绕着阅读开展。有些家长可能会问,我也有在坚持每天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为什么没觉察到有这样的效果?这就有必要看看张贵勇在书籍的选择、故事的引导等方面所下的功夫了。毕竟,如果只是纯粹地讲故事,“小布丁”之类完全可以代替。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而不只是例行公事。

  当“虎妈”、“狼爸”充斥出版市场的时候,《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带给我们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教育,它没有将父母和孩子放在对立的一面,而是遵从大人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尊重孩子好学好动的天性,找到了陪伴式的家庭教育模式,在温情陪伴中滋润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当然首先你得是温柔对待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读后感(六):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在我住的小区经常会遇到一个阿婆带着小孩坐在门房,不让他下地走动,小孩一溜下凳子就把他抱上去,也不跟他说话,他说什么都说好,就这样看着门口的人来车往,渴了喝点水,时间到了就回家。

  有一次我刚好有空就逗一下小孩,问他这个阿婆是奶奶还是外婆,他呆呆地看着我不说话。阿婆倒是打开话匣子:“都不是,我是他们家的保姆。这孩子家里人都是当官的,家里有钱有势,就是没一个有空带他,所以请了我来帮忙带,好在这娃好带,不哭不闹的……”

  我听了无言以对,心里为这个孩子感到悲哀。出生在一个有钱有势的家庭,赢在起跑线上,童年却是跟保姆在一起,小孩的天性就是玩,可是保姆为了容易带不让他下地玩,这跟囚禁有什么区别呢?他的父母有空生下他,却没空陪伴他一起成长,能够雇佣保姆照顾他的生活,却照顾不了他的情感,更别谈教育了。

  刚好最近看了资深记者、知名阅读推广人张贵勇先生的新书《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惊叹这位爸爸在育儿的道路上做得如此完美,既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阅读、看电影、旅游,又能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孩子思考,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树立正确的三观,这种寓教于乐、其乐融融的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片段来向读者展示一对父子的成长过程,其中不乏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或实践活动引导孩子去思考和验证,更是经常反思自己是否正确并改进自己的行为。比如哲哲问到“鸵鸟遇到敌人为什么不跑反而把头埋在沙子里”这个问题时,作者怕被儿子鄙视就随口回答了“这可能是鸵鸟的习性”,但是回家上网搜答案知道自己错了之后,他不仅大方地告诉哲哲真实答案并诚恳道歉,还反思自己以后不能好为人师,也不能不求甚解,尤其在孩子面前,最重要的是不能为了维护所谓的权威死要面子拒不认错,否则真成了“比较傻”的鸵鸟。

  在今天,关于早教、培养神童的书籍琳琅满目,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未来决定一个家庭的兴衰成败,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争着报多几个培训班,学多几项技能,但是作者张贵勇并没有过分看重孩子的成绩,而是希望他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比如哲哲因为语文测试没有得第一名不开心,作者就安慰他别把考分看得那么重,好成绩固然好,但快乐的心态、内心的幸福感更重要。而且只要经常能做到寓教于乐,会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苏霍姆林斯基在《睿智的父母之爱》中如此写道:要记住,孩子最先是从你对妻子真诚的爱中受到教育的。从一个个小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妻子的理解、包容和爱,而哲哲也能够看到了油盐酱醋中爸爸和妈妈的爱情,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幸福。

  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只有养育了儿女才能体会到父母的心情,更加理解父母的言行举止,比如作者谈到哲哲自己一个人在家时,打电话回家了解情况,反而被儿子问及怎么不放心,再回想起以前总是嫌老家的老爸每次打电话啰里啰嗦叮嘱一大堆,才恍然大悟自己和老爸一样犯了牵挂儿女病,而这种无所不在的牵挂似乎无可救药,牵挂的背后都是爱。

  本书中作者谈到和哲哲共读了好多书,看到哲哲可爱聪明的样子跃然纸上,感觉到一本本好书成就了一个快乐成长的好孩子。我经常说要亲子共读但是又苦于没有好的书单,看了这本书很感谢作者无意间提到的这些书,我想都可以找来和孩子看看,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龙应台的书《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张贵勇就是这样一个父亲,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彼此尊重,一起成长。

  读了这本书,我也反思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确,能不能再改进一下,更加完美,但是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据孩子每个成长阶段调整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完美的,正如作者所说的,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教育,但并不妨碍教育朝着完美的方向努力,更不妨碍我们努力做个完美的父母。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读后感(七):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由孩子琐碎的生活片段连接而成,换作其他父母,恐怕没有如此大的耐心。 但如果把每日记载笔记当作惯性,或许就不孤单了。

  或许充满热情,惯性就不会被禁锢,生活也不会变得麻木。 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总是这般如尘土般质朴,又如星尘般明净。

  比如,作者每天坚持的亲子阅读,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作者会用孩童的观感和成人的理性去陪伴孩子,经常带孩子观察自然和事务。孩子看纪录片《海洋》的时候,见人类杀害鲨鱼,顿时哽咽,发出不想当人类的感叹。作者并没有与孩子一起自怨自艾,他反而告诉孩子,当人类也挺好,将来可以去保护这些鲨鱼。孩子的情绪有些好转。在学习上,作者没有逼迫和诱导。

  很自然、开放的教育。整本书下来,也没见作者刻意地去教孩子某种技能。或许,作者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必要的。而他与孩子的关系,充满扶持和理解,他遵从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本性。他知道,孩子的成长会有一定规律。 许多父母,他们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忽视了孩子的本身所具备的独立性。给孩子吃的、穿的,其他时间逼迫他们读书学习。顺便把孩子当做盆栽植物来培育,给予土壤和水分,自以为就给了他们充足的安全。没有做到真正的教育和陪伴,我倒是觉得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反倒是最适当的教育,而陪伴呢。而陪伴呢,更是一种行动,是一个动作,可以随时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身后有坚强的后盾。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读后感(八):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父母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参与孩子的成长?如何处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张贵勇的这本书里没有说教,只是将生活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片段记录下来,再加上自己的一点点感悟和点评,看完不但让人满心温暖,也有醍醐灌顶之感。

  这本书记录的不但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作者反思并改进自己教育孩子方式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爸爸,作者坚持每天给孩子做亲子阅读,从绘本、儿童名著到自然科学、历史书等等。阅读让“哲哲”从小就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继而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充满着爱心、乐于分享、懂得感恩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给孩子合适的家庭教育。其实,并不存在完美的教育,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周末带孩子去认识大自然、跟孩子聊聊班级的事、每天睡前给孩子读书、与孩子一起做游戏等等,这些都是教育。

  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且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存在你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孩子的生命轨迹嵌入自己的身影,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还有美好生活。

  文:许威,原创作者。酷爱读书,坚持码字,推崇阅读、思考与分享。简书“许大威仔”,微信公共号“大威之声(whatVsay)”。

  阅读、思考与分享。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读后感(九):千万不要忽视了父亲的作用

  翻开《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一书,里面呈现的是哲哲小朋友的成长点滴,父亲张勇贵用细腻的文字详细的地记录了自己孩子日常的生活,天真烂漫的孩子时而会想出一些奇怪的问题问他,时而会像小大人一样冒出一两句令人大跌眼镜的话,时而会跟父亲讨论昆虫等感兴趣的话题……尽管整本书讲得是其他孩子的故事,不过我看得津津有味,还会忍不住发出哈哈地笑声。

  对于男孩来讲,成长过程中有父亲的陪伴是快乐的、幸福的,就他们而言,父亲对他们的影响是重要的,有时甚至会超过母亲。就像《男孩就该这样》里讲到:“父亲的鼓励能够改变男孩的人生。他的话语能够激发男孩的巨大激情,帮助男孩实现为自己设定的任何目标。”也听说过这样的观点:“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会更聪明一些。”虽然没有科学依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父亲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是大家都认同的。

  没有哪个父亲不爱孩子,可是很多父爱并不走心。就像我父亲,我知道他很爱我,可是,在我读书的时候,他竟然有段时间不知道我读到几年级了,更不用说我学了哪些课文,交了哪些朋友。张勇贵说:“我想,父爱最要紧的,是陪同孩子一起成长的一段旅行、一辙记忆。”要真正的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就需要父亲花时间去跟孩子一起生活,而不是人陪在他们的身边,自己却在玩手机或做其他的事情。

  我觉得男孩可能更喜欢跟父亲一起,就像我二岁的儿子,尽管我陪伴他的时间比他爸爸的多一些,不过他更喜欢跟爸爸一起玩耍,每次他们俩在一起倒腾一些玩具时,儿子都会发出快乐地笑声,而这种笑声在我与他单独相处时很少见。有时候,我会问他:“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啊?”他会毫不犹豫地说:“爸爸。”虽然我会吃醋,但是我想对男孩来讲,更喜欢爸爸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有些事情爸爸做起来更适合。例如一起看球赛,一起玩游戏,一起去运动,乃至一起去玩一些极限运动,……再如张勇贵跟哲哲一起研究昆虫,这一类的陪伴,很多妈妈是无法做到或难以胜任的,而少了这一类的陪伴,男孩子长大了也会少了点阳刚之气。

  “陪伴不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施舍,而是孩子给予父母的恩惠。”作为父亲更应该多一点时间陪伴,珍惜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真心地去与孩子相处,与他们一起阅读,与他们一起游戏,与他们一起成长。让父亲的陪伴,锻练出孩子勇敢、果断、坚毅的品质。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读后感(十):看似平常不过的琐事也可以是美好教育的一部分

  1

  下班回家,发现老婆和闺女一起读绘本,顿觉好奇, 因为读书从来都不是老婆大人的爱好,陪公主读书这种差事从来都是我的分内之事。

  见我回来,老婆说道,“你回来得正好,学校留了读后感,说家长也可以协助,还是你来吧。”

  我坐下一看,是一本名叫《敌人派》的绘本,讲的是一个睿智老爸通过一个取名“敌人派”的美食,让小主人公和他的“死对头”化敌为友的故事。

  其实这本书她俩已经读了两遍,就差讨论读后感想了。我拿过来,重读了一遍,每次读到“派”“通心粉”这些美食名称时,闺女都会充满艳羡,说一声“好想吃啊”。

  我突然明白闺女选择这本书的原因了。就问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啊?是对'敌人派'好奇,还是对‘派’好奇?”

  “当然是派。”

  2

  关于我这个爱吃的闺女,还有不少有趣的事。

  有天晚上陪她玩,玩着玩着突然来了一句“我好饿啊”。

  我就问,没在“小饭桌”(托管机构)吃晚饭啊?

  她说吃了啊,不过我昨天少吃了一顿饭。

  “怎么说?”

  “我早上跑步的时候吐了,早饭算是白吃了,午饭成了早饭,晚饭成了午饭,所以算起来少吃了一顿。”

  我呵呵一笑,“算数学应用题不行,说到吃你却很在行。”

  3

  说到对孩子的教育,每个家里都有一个“黑脸”,一个“白脸”,其实也不用特意选角色,自然而然就会形成。

  不用说,我就是那个“白脸”。所以也经常遭遇“黑脸”的埋怨。

  有天晚上,实在被闺女磨缠得不行,就答应给她做点宵夜,其实就是白水煮面。(爱吃的孩子一般都不挑食的)

  老婆实在看不下去了,“你就惯吧,多胖了还让吃 ,这几次学校体检都超重。”

  有种说法,每个胖闺女背后都有一个宠她的老爸。

  不过,看着闺女过度婴儿肥的脸,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4

  近来在读一本新书,名叫《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书中有句话很是喜欢。摘录如下:

  “给孩子好的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然后把教育还原为具体的生活。清晨上学一起认识街边的花花草草,是教育;放学路上一起聊聊班级里的事,是教育;睡前共读一本书、共做一件事,也是教育。只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我们的一言一行,哪怕一个亲切的笑容,都是最合适的教育。”

  受到这本书的鼓励,懒于动笔的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利用得还是漫长的上班路上的碎片时间。

  原来, 看似平常不过的琐事,也是美好教育的一部分。原来,我这些流水账式的文字,也可以具有教育意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