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山东理工大学“砼心赓续力,黄河展新篇”实践团赴东营利津县就黄
日期:2021-08-02 21:32:04 作者:潇潇 来源:文章吧 阅读:

  8月1日,“砼心赓续力,黄河展新篇”实践团一行前往东营利津县,就黄河滩区迁建展开调研。当日,实践团抵达“五庄决口堵复”纪念碑和黄河文化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属于实践团的黄河文化之旅。此次行程旨在通过调研、学习、实践等形式进一步全方面的认识黄河,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造福黄河滩区的居民。

  经过前期的策划与准备,团队按计划先后到达五庄决口堵复纪念碑和黄河文化博物馆。上午,团队成员在队长的带领下首先来到五庄决口堵复纪念碑。一次防不胜防的天灾,一场气壮山河的口门堵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一瞬。1960年,实施三门峡水库蓄水防凌;20世纪70年代,给洪水以出路的河口、齐河南北展宽工程建成,开启了工程防凌的一扇大门;新世纪初,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标准化堤防相继建成,对于凌汛更是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通过运用这些工程和科技手段,黄河人先后战胜了自1955年以来的多次严重凌汛,确保了黄河下游一方平安。可以自豪地说,被旧中国视为不可抗拒的凌洪之患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已成为历史,黄河人降服凌魔的梦想已成为现实。

山东理工大学“砼心赓续力,黄河展新篇”实践团赴东营利津县就黄

  凌洪之灾一直是黄河人挥之不去的“心病”。60多年来,黄河人加强了对冰凌演变规律的观测、研究和分析,找出了“冰借水势,水助冰威”这一主要矛盾,经历了一个从现象到机制、由治标到治本的实践认识过程。在到达纪念碑所在地之后,一股敬畏之情从团队成员们心底油然而生。纪念碑建在一片旷野中,周边并无浮夸的装饰,但却足以感受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对治理黄河的喜悦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感。此情此景下,小组成员分别表示了自己的感受,并在此合影留念。

  下午,团队来到东营市的黄河文化博物馆。在馆内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有秩序的进入馆内,随后在解说员的讲解下享受了一场关于黄河文化的盛宴。文化馆一共有四层,乘坐电梯直达二楼便是文化馆的正门。进入馆内后,映入眼帘的是正中一楼到四楼的巨幅山水画《黄河从高原雪山走来》。一楼展区正中摆放的是“后母戊鼎”的复制品。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是殷商时期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重达八百多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反映了三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青铜铸造工艺和艺术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二层展示的主题为“黄河之水天上来”,主要展现黄河的自然风光;三层展示的是“万里黄河育中华”,主要展现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四层则是“黄河入海流”,主要展现东营的历史文化。团队成员无论是对馆内物品的陈设摆放,还是对讲解员关于黄河文化的动情讲解都有位动容,赞不绝口。

  经过一天的参观和调研,调研后团队成员互相交流心得,纷纷表示受益良多。正如总书记所说“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五庄决口堵复纪念碑推进了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黄河文化博物馆呈现了属于当代人的“黄河故事”,二者都延续了历史文脉。当然,团队成员也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黄河故事刻在心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山东理工大学“砼心赓续力,黄河展新篇”实践团赴东营利津县就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