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山东师范大学的毕华林教授于11月16日下午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就“化学学科特征与化学三重表征”作学术报告。化学化工学院领导老师和2016、2017级化学专业大部分学生参加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学院党委书记张飞燕教授主持。
毕华林教授多年来从事理科课程与教学论工作,是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主编2019版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化学(必修)》、《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鲁教版),是中学化学教育的资深研究学者。
毕教授从“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这一问题入手,围绕着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学的发展特点与化学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几个方面让同学们更深入地认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毕教授以如何认识金属铜、氯化钠、水等具体物质,要如何深入理解计算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例,学生的学习困难是不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结构。报告中,毕教授围绕其在国内最先提出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手段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提出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层面去认识、理解化学知识并构建起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基于知识整合层面的认知,能使学生逐步形成三重表征能力,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化学学科本质,形成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毕教授提出运用化学三重表征的教学策略时,可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合理使用微观模拟、理解化学用语意义、强化不同表征转化的意识和能力这些举措来进行教学,特别强调三重表征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与培养。
在现场交流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希望进行和毕教授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有同学提出要通过实验来增加学生的宏观体验,可是在落后地区不具备实验条件要怎么办?毕老师回应:办法总比困难多,实在无法开展,我们还可以寻求网上资源。也和大家分享了2000年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失败原因之一为删除了学生必做实验,这也说明实验对于化学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纷纷表示听完此次报告受益匪浅。
最后毕教授还和大家分享了一节全国中学化学教学比赛一等奖的公开课——甲烷的教学:来自北师大附中的马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一、认识有机化合物当中的碳元素为正四价;二、理解有机物中的共价键;三、认识和掌握有机物的空间结构。此节课不仅仅是分析了化学实验反应现象,而且从微观角度分析深入探讨本质,引导学生从三重表征角度认识甲烷,此节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为后续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奠定了结实的基础,有助于发现学生学习思维,因此在教学中一些观念性的、经验性的知识最具有迁移价值。
张飞燕书记对本次报告进行总结。她表示,毕老师的学术报告同学来说既是一堂化学的开胃课,也是一堂人生指导课,对于在场的各位同学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提升学习效率、掌握科学的化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