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梁实秋趣味生活哲思散文,季羡林、余光中
日期:2021-06-20 00:2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梁实秋趣味生活哲思散文,季羡林、余光中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梁实秋趣味生活哲思散文,季羡林、余光中、周国平、韩寒推荐)》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梁实秋趣味生活哲思散文,季羡林、余光中、周国平、韩寒推荐)》读后感(一):读书,由此刻开始,不算晚。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夜更替间岁月慢慢流逝如时钟般“觥筹交错”,让你慢慢忘记自己早已经不再年轻,早已经在颓然间成为了一个中年人。 在梁秋实这本《热闹人间,半满生活》中我们通过60余篇经典著作感受到了梁秋实先生为人真诚豁达,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更感受到先生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世界中的一份坦然。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人生在世,半满皆足以无憾。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不断的学习,但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就不仅仅是为了适应这个世界而读的行为而是为了充实自己,在本书的第五章中作者漫谈读书这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相比古人读书之艰难,我们当下这一代的读书可谓幸福的太多了。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需求的提升,书的价值似乎在无形之间贬值,出书似乎不再是一个严谨的事情,相比古代人们的一道道工序,当下读书的价值似乎一直在贬值,严谨程度也不言而喻。

  仔细观察当下占据榜单的有些书籍则并非真正能发给人有启迪的书籍,这与书籍的本身意义其实是背道而驰的,而这一点也是让先生极为痛心疾首的。

  说到读书,当下我们似乎更习惯于电子书因为便捷性高,但是随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侵染人们似乎有点“返璞归真”的意思,又开始偏爱纸质书籍,偏爱书店。但很可惜的是这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朋克爱书的模式,去书店只是为了打卡发朋友圈,营造一个自己爱书的意境而已。 其实很多人不是不爱读书只是缺少一份自控力,殊不知这份自控力其实仅仅只差一本好书的引导而已。很多人会说,我已经荒废了那么多时间现在开始看是不是有点晚了,其实读书永远不算晚,只要你开始读了就好过不读。读书可以平心静气,可以让人不断思考,可以提升人的境界,可谓是好处多多。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而如今遍地都是书的景象确实容易挑花了眼,在此情景下,我们能做的就是挑选自己兴趣范围内的书,开始享受阅读。读书永远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提升自己内涵的一种方式。 综合来讲其实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就如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带给我们的收获不是一点点,而是一种从头到脚的升华。

  其实,读书由每一个空闲时间,每一个当下开始一点都不晚!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梁实秋趣味生活哲思散文,季羡林、余光中、周国平、韩寒推荐)》读后感(二):教育百年大计,溺子如害子

  妈妈带孩子来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

  孩子一跃而上前摇后摆,踌躇满志,再也不肯下来。

  那木马不是为出售的,是商店的陈设。店员们叫孩子,下来孩子不听,母亲叫他下来加倍不听。

  母亲哄着说带他吃冰淇淋去,依然不听;买朱古力糖去,格外不听。

  局面演成僵局,顿成胶着状态。

  最后一位聪明的店员建议说,我们何妨把百货商店特聘的儿童心理专家请来解围呢,众谋略同,于是把天生生有教授面孔的教育专家请了来。

  专家问明原因,轻轻走到孩子身边,附身对着宝贝的耳朵说了一句话。

  那孩子触电一般,滚鞍落马。拉着母亲的衣裙,仓皇遁去。

  有人问那专家到底对孩子说的是什么话,专家说:“我说的是:‘你若不下马,我打碎你的脑壳’”。

  上面故事是散文大家在他散文著作《热闹人间,半满生活》的摘录。

  先生在书中写到:“自有小家庭制以来,孩子的地位顿形提高。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

  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

  孩子中之比较最蠢、最懒、最叼、最泼、最丑、最弱、最不讨人欢喜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钟爱。此事似颇费解,其实我们应该记得《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偏偏喜欢猪八戒。

  谚云:“树大自直”,意思是说孩子不需管教,小时恣肆些,大了自然会好。可是弯曲的小树,长大是否会直呢?我不敢说。”

  梁先生写出了现代生活家庭教育的弊端。

  父母三口之家,又有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保护,孩子俨然成了一家之主。

  在家里吃喝用度都最好的,上面二代都要以第三行为举止为要事,以他们的要求为要求。

  这些宝贝们最聪明,最会看大人行为,眼色行事。

  在长辈们无限重视之下,深知自己的重要性,在家里不可撼动的地位;在长辈的珍爱之中,为达到自己所不应该的要求,极尽撒泼,耍赖,懒馋之能事。

  往往让长辈缴械,放弃立场原则。

  子女不教,父母、长辈之过。

  孩子不及时管教,任由恣意人性,小树枝不及时修正,树大会自直吗?

  《热闹人间,丰满生活》是梁实秋先生的关于生活的体悟。博览诗书,论古道今的梁先生,写人情,爱情,友情,教育,美食,无所不谈。

  开篇谈酒,酒后百态,道尽人间人性常态。

  说话忌讳太满,花朵盛开易凋败。

  如梁实秋先生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回的境界。”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梁实秋趣味生活哲思散文,季羡林、余光中、周国平、韩寒推荐)》读后感(三):梁实秋,“古典头脑,浪漫心肠”

  古典头脑,浪漫心肠

  梁实秋,现代散文家、学者、翻译家,原名梁治华,字实秋。 梁实秋一生,也是充满了故事。24岁那年,梁实秋初出茅庐,就敢质疑鲁迅的翻译,认为其是“硬译”“死译”,说这“稀奇古怪的句法,读了等于不读”。鲁迅气得吹胡子瞪眼,毫不客气地给梁实秋安上“资本家走狗”的头衔。 他用38年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以一人之力,完成卷帙浩繁的翻译工作,可谓第一人也,也是最早的权威译者。他曾经以玩笑的口吻说道,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他必须没有学问。如果有学问,他就去做研究、考证的工作了。第二,他必须没有天才。如果有天才,他就去做研究,写小说、诗和戏剧等创作性工作了。第三,他必须能活得相当久,否则就无法译完。很侥幸,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所以我才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 他率真敢爱,晚年丧妻后,72岁的他又续弦,娶了比自己小28岁的女明星韩菁清,虽然外界很不看好,但他俩相濡以沫、琴瑟谐和。

  读他的散文可以感觉到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世情洞达。例如书中选的《女人》《男人》。谈到女人的说谎,善变,善哭,话多,胆小,以及女人的聪明。分析的头头是道,趣味横生。还有那天《讲价》,我们突出市场经济的今天。简直可以把这篇当成一篇学习“讲价”的必修指导。从技术层面到心理层面,都给我们解析的,头头是道。

  他的文章既有广博有益的知识,又有高雅多样的趣味。 梁实秋散文中那些描摹世态百相的文章。最具有代表性。梁实秋以特有的智慧洞悉人生,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琐碎中挖掘出隐藏在社会表层行为之中的内在人性,以智者的机敏和风趣或正或反、或隐或显地纵谈畅侃,令读者于细嚼慢品之中产生对人生的感悟,从而获得生活的智慧和理性的满足。

  梁实秋人的情怀可谓闲逸雍容,乐观旷达。这可以从他的最著名的那篇《雅舍》中深切的体会到: 雅舍“蓖墙不固,门窗不严,邻人轰饮作乐,鼾声,喷嚏声,吮汤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 然,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雅舍地势高,先得月色,可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又有梨树两株,天亮时,青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梁实秋便是在这荒山辟野、安闲恬适的氛围之中,以一种普通人难以拥有的超然态度来体验人生和咀嚼、享受人生的种种滋味,将外部环境的艰难困苦变成虚幻缥缈、自得其乐的人生享受。

  他的散文幽默轻松,闲适雅致。语言简洁灵动,行文自然流畅。罕见陈词滥调,少有繁文缛节,而立意鲜明,叙述生动,起承转和,圆容如意。

  梁实秋的文章用语老道,平实易懂,讽刺不予过激,幽默恰是火候,抒情表意,不温不火,不举谋篇从容不迫,其作品可谓于清淡中求雅致,于平实处寻高妙。

  据说他凡作文一篇之成,推敲累日,一语之立,斟酌再三。

  朱光潜曾对他的散文评价说:“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梁实秋趣味生活哲思散文,季羡林、余光中、周国平、韩寒推荐)》读后感(四):半贫半富半自安 生活半满甚好

  何为“半满生活”

  《道德经》有言:“自古人生最忌满,半智半愚半圣贤”;张爱玲也在她的作品《小团圆》中写道“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乐观者称半杯水为半满,而我享受现在半满的生活”。在这本书中,梁先生写他借居在四川的生活,有专门的“雅舍小品”,有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想法,对朋友相交的日常琐事记录,内容选材广泛零散,更多是随心随性而作,但我们观众看得兴致勃勃,就像家里的长辈在日常的叨叨,有很强烈的一种前辈在传递生活真谛的既视感。

  梁实秋与妻

  关于读书,梁先生就在娓娓道来: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是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而对于如何读书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梁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强调了要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大概是看到未来年轻人多沉溺于社交媒体,碎片化时间多用来刷短视频,休闲娱乐占比太大,时间被严格严重分割,梁老先生很早就揭示零碎时间尤为重要。

  对梁先生的印象一部分来源于他的散文,从前看过他的《雅舍小品》,另一部分来源于《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他和鲁迅先生的那场享誉文学界的经典辩论。梁实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但梁先生始终保持较绅士的风度,不曾如鲁迅那般言辞犀利。

  书中有一篇散文名字叫《骂人的艺术》,在这文中写得非常有意思“在他暴躁不堪的时候,你不妨对他冷笑几声,包括你不费力气把他气得死去活来,骂的他针针见血。这句话真是非常之妙,梁老前辈所述骂人的艺术还有哪些呢?

  首先是知己知彼,这个是指骂人前要先自省,不能将自己骂进去,不要以己之矛攻彼之盾,当你准备骂人的时候,要谨防自己是跟被骂者有同样的毛病。第二是不骂不如己者,古语有云不与傻瓜争长短。所以假如骂一个无关痛痒的人,你越骂他他越得意,这样还可能把一个无名小卒骂出名,得不偿失。第三是骂人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比如说大部分情况,穷寇莫追,如若不能及时结束骂战,就容易给机会让对方逆风翻盘。第四是旁敲侧击,先旁敲侧击于紧要处刀刀封喉。第五是态度镇定,与人争执的时候最忌浮躁,一语不合面红心跳,暴跳如雷,否则就变成泼妇骂街,那是不够优雅,有失风度的。第六是出言典雅,骂人要骂得微妙含蓄,你骂他一句要使他不能轻易觉,最高境界是是骂完对方不生气,等到想过一遍才慢慢觉悟。第七是以退为进,如果两人对骂而自己亦有理屈之处,那在骂战一开始最好是毅然将自己理屈之处完全承认下来,即使道歉认错均不妨事,然后再重整旗鼓,方可后顾无忧。第八是预设埋伏,就是要在任何你可能会被攻击到的地方,先按下话根,然后他骂过来就不能中伤你。第九是小题大做,用严谨的逻辑逼得对方讲出不合逻辑,不合礼法的话,然后你再大举骂他,骂到体无完肤。第十是远交近攻。是指骂人的时候不能连累旁人,要注意策略,运用合纵连横,否则回骂之声纷至沓来,就会疲于应付。

  其实看到这篇觉得梁实秋先生甚是有意思,在他笔下骂人是特别讲究战略的一种行为艺术。不知道这篇文章写于几时,是跟鲁迅先生的辩论前或辩论之后,不知敦厚如先生这般,真正骂人是何种神态,抑或如他文中所述,逻辑严谨,讲究谋定而后动。这篇散文忽然让我对梁先生的日常非常感兴趣,骂人战略总结如此到位,想必生活中观察力极强,总结经验非常到位。但我想先生是甚少参与骂战的,先生的散文中呈现的多是一片祥和,过一种云淡风轻的小日子。

  这个与鲁迅同期的文人,笔杆子下皆是岁月静好,先生曾有言: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秒。雅舍闹市,皆是生活,一字一句,都有真味。在感悟生活方面,梁先生始终远离战争,对当下民生疾苦充耳不闻,他始终偏居一隅,守得岁月静好。他的生活就如《菜根谭》中所述“花看半开,酒引微醺”他享受生活的小确幸,觉得生活颇有趣味,是最令人回味的境界。其实如先生所述不奢求完整的圆满,其实想太多,也无甚作用,半满生活如此甚好。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梁实秋趣味生活哲思散文,季羡林、余光中、周国平、韩寒推荐)》读后感(五):自古人生最忌满,半满生活,悠然自得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收录了散文大家梁实秋60余篇经典文章,既讲众生万象,也有悠然生活。

  通过简洁典雅的文字,是梁实秋先生的关于生活的体悟,博览诗书,论古道今的梁先生,写人情,爱情,友情,教育,美食,无所不谈,处事态度豁达乐观。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是一道颇有智慧的,幽默又给人启迪的“大杂烩”。

  开篇谈酒,酒后百态,道尽人间人性常态。

  人生当求半而不贪全,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

  说话忌讳太满,花朵盛开易凋败。求半即知足,知足当可常乐,半满生活,悠然自得。

  如梁实秋先生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回的境界。”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梁实秋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40岁时以后,梁实秋先生重点写散文。在散文集《热闹人间,半满生活》书中出出体现文学大师不较真的豁达思维和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处世淡然,遇事欢喜,有着闲适与从容的态度。

  梁先生的散文里有市井的智慧,也有超越世俗的闲趣。这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与他美满的婚姻无不关系。他和夫人程季淑琴瑟和谐,伉俪情深,俩人育有三女一子。

  夫人程季淑曾跟梁实秋说:“我愿省吃俭用和你过一生宁静的日子,我不羡慕那一些有办法的人之昂首上骧。”梁实秋也深为有这样一位妻子而感到骄傲,曾对女儿说:“一个男人能不能抵抗得住金钱的诱惑,很大一部分要看他妻子的德行。你妈妈比我强,她支持我,鼓励我,使我向上,我感激她。”

  读梁先生书,文笔机智幽默体,让读者难掩笑意。

  如写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反正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看看谁有本事谁讨便宜。人的脸最容易变的,用不了加多少钱,那副愁云惨雾立刻开霁,露出一缕春风。但这是最要紧的时候,这是比耐心的比赛,谁性急谁失败,他一文一文的减,你就一文一文的加。”

  写教育,针砭时弊,切中要害。

  先生写到:“自有小家庭制以来,孩子的地位顿形提高。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

  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

  孩子中之比较最蠢、最懒、最叼、最泼、最丑、最弱、最不讨人欢喜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钟爱。此事似颇费解,其实我们应该记得《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偏偏喜欢猪八戒。

  谚云:“树大自直”,意思是说孩子不需管教,小时恣肆些,大了自然会好。可是弯曲的小树,长大是否会直呢?我不敢说。”

  梁先生的散文,文笔质朴轻缓,款款道来,细细论述,通透无暇。

  读梁先生笔下的生活,再浮躁的心绪也会平静下来。

  遇事焦虑时,有生活难解问题时,翻开读来,慢慢就想通了看开了。

  梁先生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好朋友冰心评价梁实秋:“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逐名追利,求官显贵,忙碌半生,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终究一场空。

  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

  “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悦目,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令人看了觉得快乐?”

  半满生活,热闹人间。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梁实秋趣味生活哲思散文,季羡林、余光中、周国平、韩寒推荐)》读后感(六):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

  民国出大家,梁实秋先生占其一。

  对梁实秋最初的印象,来自于语文课本里鲁迅的那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鲁迅的诸多杂文里,这篇最是通俗易懂。而标题中所指向的就是梁实秋本尊,据说,当年梁实秋先生对此的回复是:我不生气。

  从1927年到1936年,梁实秋与鲁迅打了九年的一场持久笔战,围绕人性、阶级性、普罗文学、翻译理念、文艺政策等诸多论题,用笔做刀枪,互有攻守,各有胜负,给后来的读者留下了100多篇文章,多达40多万字,相当于两本厚厚的书籍。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出身官宦世家,自小聪慧, 13岁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21岁入哈弗大学读研究生,师从美国著名人文学者白璧德,获得哈佛大学英文系哲学博士学位。

  梁实秋受到白璧德的影响很深,在著书撰文上带有显著精英主义的烙印。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从1915年发布处女作,到1987年逝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2000多万字的作品。他的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爱是葱绿并非秋黄。梁实秋的一生有两段感人的爱情故事,他与程季淑爱的通透,与韩菁青爱的惊世骇俗。那年71岁的梁实秋,在妻子过去半年后应邀来台,于偶然中认识了小他28岁的女星韩青青,两个月间竟写了20多万字的30多封情书。

  这样一位有才有趣的民国大家梁实秋写的《热闹人间,半满生活》,真实不能不看,看了便爱不释手。

  曾经有人问我过,为啥喜爱民国作家写的书籍,我说:民国大家,由传统文化的底蕴,读来有水墨画的意境,或有留白,或有昃皱,初看平平淡淡的,细细品味,隽永无限。

  由于家庭出身与后天的所受的教育,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气质和英国的绅士风度在梁实秋身上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贵族气质。早期在《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梁实秋就不无傲慢地写道, “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大多数永远是蠢的永远是与文学无缘的。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收录散文大家梁实秋60余篇经典文章,既临窗慢品人间戏,讲众生万象的《脸谱》、《男人》、《女人》,也有于无色处见繁华,悠然生活的《鸟》、《树》、《下棋》、《讲价》、《北平的零食小贩》。通过简洁中现悠然,典雅里有闲观的文字,我们可以领略梁实秋,作为民国文学大师,文字里显现的不较真的豁达思维,和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找准自己生活定位,让自己舒服自在,留一份清淡的余地,给欢喜的事物。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在《雅舍》里,世间之事虽然多存缺憾,梁实秋却我自安然,安贫当乐,“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君怡,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他甚至觉得“雅舍”简陋。却还是“自有他的个性,而有个性就可爱”。

  这篇《雅舍》位于开篇,我也最喜欢这一篇的豁达与悠然,老先生对雅舍也颇偏爱自珍:“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及一日为我所有,即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 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读到此处,突然明白了那句:作品即是人身。

  看到梁实秋《热闹人间,半满生活》回忆以往的时光,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能非常开心,充满期待的状态,可能从前的时光总是让他舒适从容比较快乐吧。

  《下棋》中,他写道:笠翁《闲情偶寄》说弈棋不如观棋,因观者无得失心,观棋是有趣的事,如看斗牛、斗鸡、斗蟋蟀一般, 但是观棋也有难过处,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 要厌恨你,暗暗的骂一声“多嘴驴! ”另一个 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 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 ”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看到这里,是在忍俊不禁要随之笑出声来,仿佛一幅活生生下棋众生相跃然眼前,笑倒之余,对梁实秋老先生的文笔钦佩至极,忍不住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想到,若我来写,该从何入笔才有这般神韵天成。

  对于吃,梁实秋深得其味,从吃材的出处、过程、品位,如数家珍,令读者也不免馋涎欲滴,他记忆中的《火腿》是这样的,“我在上海时,每经大马路,辄至天福市得熟火腿四角钱,店员以利刃切成薄片,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浊酒下饭为无上妙品。至今思之犹有余香。”

  对于美食当前,梁实秋虽然事经多年,依然回忆鲜活的历历在目。“1926年冬,某日吴梅先生宴东南大学同仁于南京北万泉全,予亦叨陪,席间上清蒸火腿一色,盛以高边大瓷盘,取火腿最精部分,切成半寸见方高寸许之小块,二三十块矗立于盘中,纯由醇酿花雕蒸制熟透,味之鲜美无与伦比。先生微酡,击案高歌,盛会难忘,于今已有半个世纪有余”,除了不胜唏嘘找不到别的词可以形容感受,甚至会有和梁实秋老先生同在回忆中,想协醉倒的遐想,梁实秋先生文笔的魅力,可见一斑。

  如果,身为吃货的你,想对老北京的零食有个大轮廓的详尽了解,读《北平的零食小贩》再有用不过。

  也许人稍微涨了些岁数,就爱上怀旧,回忆旧人旧事,絮絮叨叨中回忆旧游如梦里,无论是《胡适先生二三事》还是《忆沈从文》,抑或《回首旧游——纪念徐志摩是世五十周年》、《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选取的都是日常的平淡小事,偏就是这样的寻常给人留下不寻常的观感,他写人记人所选取的素材,完全不同一般人的角度,却又全在情理之中,偏偏又能从于无声处让你似乎有听取惊雷得效果,让人读后意悠味境,爱不释手,也许就是这样来的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每一篇俱佳,每一组文字,都值得一读在读,慢慢细品,回味,读《热闹人间,半满生活》,在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 “半满”是一种舒适从容的人生境界,有喜有悲才是人生,半苦半甜才是生活。求半即知足,知足当可常乐。而知足并知不足,则是更高的境界。那尚未抵达的部分,是全力生长,仍有余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梁实秋趣味生活哲思散文,季羡林、余光中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