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内陆》是一本由[美] 傅罗文 / 陈伯桢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代中国内陆》读后感(一):考古学者眼中的古代中国内陆的文明
考古学外行,拿到这本新书后,花了五天翻阅了一遍。总的感觉本书的学术性应该高于科普性,对于一般的看热闹的读者和爱好者并不友好。《古代中国内陆》书中“内陆”指的是长江中游到长江上游地区,一头一尾分别对应的是位于江汉平原的楚文化,和成都平原的蜀文化,以及夹在中间的巴文化。也谈了谈其他方国,但不是主要内容。
该书全面展现了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中的200多个早期遗址,包括屡出瑰宝的三星堆、金沙,“信巫鬼重淫祀”之楚地的石家河、曾侯乙墓,以及三峡地区鲜为人知的先民聚落。带领读者亲历考古推理,体验一线学者如何寻迹古今,探寻三千年间长江流域政治和经济中心的沉浮更迭、四方习俗的融合变迁,以及财货权力的流动轮转。这些本书的推荐语确实是十分震撼人心,总的来看本书是从景观考古的角度考察中国内陆地区的文明遗迹的专著,内陆地区大致就是长江中上游的四川成都平原、重庆三峡库区和江汉平原一带。
阅读本书需要把握的几大关键词,大概就是中心与边缘、景观、格局。下面我就不一一赘述,而是从总体来谈一谈一点拙见。
本书的绪论一开篇就介绍了“中国内陆”(Central China)一词的来源,作者提醒读者人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认为内陆就是中原,而这种潜意识实际是近现代中国考古学建构和工作重心的产物,而两湖地区、四川重庆地带的文明则相对被忽略和边缘化(虽然有三星堆金沙遗迹、有众多楚墓、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发掘)。中心就是中原地区,也就是河南西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或者关中地区、山东等地,这里土地平整,是三代活动的主要地区,也是近现代中国考古学起步、成熟的黄埔基地,这里有安阳殷墟、有二里头、二里岗、有仰韶遗址、有城子崖遗址、有半坡遗址、杨官寨遗址、周原遗址等等。
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景观研究,所谓景观大致可以定义为人群及其居住的环境以及他们与其他居住于此的人群之间发生互动的地理环境整体。景观并不单纯就是纯的自然地貌,也包括许多社会、文化的仪式、风俗和习惯,包括文化联系、社会记忆、环境变化、认知与经验等等。本书就是倾向于综合研究不同景观格局,强调其互相互动的关系。其实景观研究不但在考古学中得到采用,在人文地理学、生态学、历史人类学等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未完待续)
《古代中国内陆》读后感(二):予观夫巴陵盛状
自然这本书更多的将视线聚焦于整个长江中游,但我依然选择了《岳阳楼记》中的句子作为题目,似乎站得高便可更轻易地将视野洒向整个长江中游。
相对于北方的政治中心,长江中游的巴蜀自古以来便被当做边陲地带,即使边陲同样被认为是充满影响力,且贸易网络范围很少与政治中心重合,但依然是在中心研究盛行的情况下话语权较低,而本书打破这一局限,将研究重点放在我们甚少关注但不是完全没有了解的古代内陆。
必须承认《古代中古内陆》并非一本读起来轻松愉悦的书,实际上作为一本脱胎于学位论文的书籍,它更多地展示了考古学的严谨和考古学家们深藏于字里行间的艰辛奋斗,以及如它封皮所表述的“景观考古视角下的古代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无需过分担心,书中含有大量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概念和更直观感受出土文物的插图。
而这也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它的作者们绝不像小说家散文家那样,把他们的想法和书本所要讲述的故事埋藏在一条又一条线索或者伏笔当中,它没有恍然大悟的畅快也没有诙谐幽默的趣味,它有的只是科学、严肃、严谨:大量的数据考证和引用、作者及专家们丰富的学识和经验、边缘中心理论的联系与论证等等等等,竟然让人不免对一本书生出信任之感。
假如你能耐得住寂寞枯燥去阅读这本晦涩难懂的论文,又怀着十分热情,愿意去敲一敲考古学端庄肃穆的朱漆大门的话,那么这本书会为你打开一道不同寻常的侧门——一个神秘优雅的古蜀将悄然入目。
如前文所言,作者们并没有小心翼翼地藏起自己的心思,恰恰相反他们以一种生怕读者看不懂的态度来整理这本书,每章节每部分前加引言后加总结不必说,必要部分对此地考古学史的介绍也不必多言。围绕整个长江中游的历史,作者们通过将不同地区进行对比、类比,同时针对不同时期当地变化进行说明,使人能更直观地去感受该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
全书先由整体中国内陆的环境介绍展开,充分讲解作者研究想法如何诞生、本书研究对象和包括“景观”在内的诸多概念,为下文阅读奠定基础,这时候如果是一个对考古学充满好奇的人,在绪论的部分他的好奇和求知欲将被完全调动。
这里说句并非完全无用的题外话,有人在我之前读完这本书,并且晒出了她(也可能是他)在这本书上做的大量标记,突然我产生一种绝不是内疚自省的汗颜情绪,或许我该采取更严格的态度对待这本书的阅读,毕竟如果我能像这位朋友一样边阅读边做好标记的话,可能我就不必凭记忆来回去翻前文,好让自己去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意义。说白了这是一种懒人的想法,但标记总归是于阅读有益,我应当向人学习。
其实从来回翻阅前文以求理解下文也能看出另一部分端倪,除了介绍概念,书中内容布局严谨:从整体到部分、从背景环境到政治文化经济及由政经文引导的社会风俗,由浅入深联系紧密。
书中内容我只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介绍:首先必然是近期重启发掘三星堆。
我曾在网络和电视上见过神秘的青铜树、青铜鸟、青铜面具,那些凝聚了古人智慧的青铜制品在千年后仍旧散发着无言的魅力。
三星堆1927年被发现,考古人员在其中发掘出土了宝墩文化重要的聚落遗迹——宝墩文化在前一章节有详细介绍,《行路难》中“蚕丛及鱼凫”的鱼凫遗址便在这里发掘——但这绝不说明三星堆属于宝墩文化,作者在此处及下文人头雕像的不同发型是否能体现出两个精英群体的学术争议客观展现出来——这似乎也表现出考古工作的意义之一。
作者在本章节这一部分介绍了三星堆的祭祀坑遗存,尤其是这些遗存为三星堆文化时期仪式和经济格局的中心提供的独特证据。但是尽管这些仪式在该地广阔的政治格局中扮演了重要的通和角色,可祭祀坑出土的文物并没有反应政治权威的明确证据,他们大多是超自然的存在。
虽然关于三星堆还存在大量的谜题等着考古学家们去解开,可是其遗址本身就反映了它们延续了宝墩文化的一些集体策略,也证明了其冶金技术的进步。
再者是同样与仪式格局有关的占卜。
占卜作为至今在我们生活中都占据重要地位的宗教习俗又在古代中国内陆有什么不同呢?
作者先为我们这些门外汉介绍了中原的占卜,从《易经》中的占卜术到专业化和复杂程度加深的卜骨使用。紧随其后的,作者告诉我们甲骨占卜中骨块灼痕的量化能反映相对的仪式密度。
后续的介绍中除了不同地区出土的骨块形状、类型之外,比较有趣的是三峡地区占卜强度与食盐之间的联系。占卜既从仪式方面提高食盐生产效率,也成了建立和维系食盐生产负责人的领导地位的手段;占卜者对中坝食盐生产所处的大环境作出反应,当大环境不确定时,占卜仪式就会增多。
这也暗示了这种仪式行为与社群的经济重心之间的紧密联系。
自然书中有趣的内容不仅仅有这两部分,对于古蜀、楚国及其前身的介绍也似乎将我们带回了梅雨连绵的过去。
最后关于中译本的翻译问题,对于一本书而言译者决定它的第二次生命。的确,译者将书籍中的内容、知识忠诚的翻译出来,我甚至怀疑译者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对照翻译,对待学术论文这种态度当然是好事,但尊重中文的语言习惯似乎也挺重要,那些读之不通畅的句子大多不是病句,可读起来拖沓拗口。不过这种问题瑕不掩瑜,而且并不影响阅读。
此外书中有关于考古学家们的插图也彰显了本书在严肃之余的人情味儿,毕竟在一本考古学书籍的背后,是无数考古学家夜以继日的奋斗。
《古代中国内陆》读后感(三):【Notae】作为中心的边缘——景观与格局的重叠和离散
漫长而具有连续性的历史时期,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物质遗存,多样复杂的人类社群,共同构成了“地大物博”、“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这两个形容词因为滥用而显得有些奇怪,若在形形色色的作文、宣传中遇到它们,我们恐怕已经无甚感觉了。但正是这两个词展示出人类活动最根本的两个方面——空间和时间。在传统历史学中,地理条件通常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环境给出,人在海边免不了打渔晒盐,山脉连绵自然会造成交通困难。在早期地理学中,静态的区域分布、区位特征构成了主要内容,历时性则暂付阙如。可是,人类活动既不是在客观、中立的空间中进行,也不可能永恒不变。随着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双方不可避免地走向融合,并且开始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考古学与历史学略有不同,主要在于,考古学所面向的对象是人类活动的物质遗存:如城池房屋、器具工具、食物残渣残骸、墓葬尸骨等等。历史学则以历史文献为主要资料,文献本身就是人类语言的产物,是对人的历史、生活、想象、观念、情感的直接记录。因此,对文献的研究可以直接通达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状态,而对物质遗存的研究则只能旁敲侧击地推测这些内容。但是,物质遗存不会“说谎”,还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某些在文献资料中被忽视的内容,尤其是人们因为习以为常而视若无睹的风俗习惯、经济状态和社会规范等方面。故而,对于文字出现以后的时代,文献资料和物质遗存可以相互印证——史书、杂文、日记、碑铭、钱币、建筑、墓葬、武器等等共同刻画了一个时代人类生活的痕迹。若要探究文字出现以前的时代,考古学就必须独自上路,让沉默千万年的古老事物开口说话。
《古代中国内陆:景观考古视角下的古代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将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融会贯通,描绘了一幅三峡、蜀地、楚地的人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的生活画卷。由于多学科视角和深入精致的考古学分析,本书(作为博士论文的扩写)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下文将对全书框架做一简要概述和解说,以便推动理解。
1.关键概念 景观(landscape):人群与其居住的环境以及他们与其他居住于此的人群之间发生互动的地理环境整体。景观既包括地理环境,也包括人群及其居所和互动场所,关系到对环境的感知与经验,而且构成了人们在空间之中互动(包括与空间互动)的各种方式。景观是一个活生生的过程,它创造人,也被人创造。 概念格局(conceptual topographies),简称格局:以特定空间与个别活动模式的兴衰之间的关系来描述一个地区。我们可以把格局看作一幅针对特定要素的地图,集中表现这个要素的地理分布情况。现代的例子是美国大选时的红蓝色选情地图,格局是对这种地图的抽象表述,那么这就是一种政治格局。显然,各种不同的格局(政治、经济、文化等)可以覆盖到同一张地理地图上,而同一地区的景观也将受多种格局影响。本书所要探索的正是不同格局之间的关系。 中心与边缘:中心是某些资源或要素集中的地方,这种集中在不同的格局下造成不同的景观。边缘是一种由中心引发的概念,因为远离中心而稀疏或匮乏。某些格局的边缘地区可能是另一种格局的中心。
2.概念的联系及展开 通过考古学发掘,考古学家得以了解一个地区古代人类活动的物质遗存情况。这些物质遗存在地理上首先表现为遗址,如三星堆、盘龙城,是地图上的一个点。从其内容上说,一个遗址可能是居住地、生产地、祭祀地、墓葬或者包含多种功能区域。居住地更容易发现关于食物、人口数量、民居和城池建筑模式的线索,生产地可能存在陶器、石制或青铜制工具、作坊建筑等等。 通过遗址中的物质遗存,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当地的景观。例如,对中坝这个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和制盐有关的陶器、作坊遗迹和布局,确认了当时这是一个接近于工业化的大规模食盐产地。对某一地区多个遗址的地理位置绘图,便可以发现其各种格局。例如,对三峡地区诸多遗址的食盐生产情况绘图,就可以发现该地区的食盐生产在何处较密集、何处更稀疏,这就构成了一种以食盐为主的经济格局。 更进一步地,对于统称为中国内陆的地区(长江中上游,主要包括四川、湖北、湖南和贵州部分及重庆),将不同的格局重叠在同一张地图上,就可以考察各个格局之间的关系,即经济格局、文化格局与政治格局是否统一,其具体分布模式又是怎样的。
3.四个层次 本书读起来有些复杂,正是因为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涉及许多个层次—— 第一层次(时间,现代;空间,地图上的一个点):遗址和遗址内的物质遗存,即考古学家发掘的地方和发掘出来的东西。 第二层次(时间,古代;空间,地图上的一个点):古代人类生活之处的景观,即古代人生活、工作的地方,某些事物和痕迹留存千百年后成为考古发掘的遗址和物质遗存。 第三层次(时间,古代;空间,地图上一个区域的一种格局):古代人类生活的某种格局,一个区域内不同地方、不同景观中的一个特定方面联系起来,展现出这个特定方面或有或无,或密集或稀疏的状况。 第四层次(时间,古代;空间,地图上一个区域的整体状态,即一个区域多重格局相互重叠的最终结果):将一个区域内各种格局汇聚、重叠在一张地图上,构成格局之间的关系。
4.小结 一般来说,遗址及其物质遗存是当下的具体,是我们目前可以直接看到、触碰到(如果允许的话)的物质实体;景观则是一种过去的具体,是古代人类可以直接看到、触碰到并改变的物质和社会实体;格局是过去的抽象,是对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做出的概括性描述。整体状态则是将不同的格局放置在一起进行探究,可以认为是更进一层的抽象。这个思维过程的每一步都充斥着推测和抽象化,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作者不厌其烦地详细描述遗址和物质遗存的具体情况,并且不断回顾中国与世界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状况,正是为了使这些接连不断的理论抽象过程具有良好的学理保障。反之,一旦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了抽象层次的框架,不断地把各章节具体内容对应到框架之中,就容易抓住内容的重点和思路,也不会再感到生涩难读了。
看起来,《古代中国内陆》得出的只是一些简要的结论:三峡地区既是蜀地和楚地这两个政治中心的边缘地区,同时也是中国内陆区域的食盐生产和贸易中心,并且形成了对楚人的持续吸引力。从世界体系理论的角度来看,这说明边缘地区并不总是受到中心的控制和压榨,而具有地方化的发展进程。并且,一种格局下的边缘地区,可能是另一种格局下的中心地区。结论并不复杂,但是有趣的地方正在于推导出这一结论所付出的努力上。
主要缺陷:缺乏地形图、格局图,使得地形影响和格局分布难以具象化,地图数量整体不足,既有地图地名、流域名称和区域标注不足。可以搭配《高清中国地形图》《中国地理地图集》以及地图窝网站。
《古代中国内陆》读后感(四):《古代中国内陆》:是边缘亦是中心,重新审视长江文明的地位
又是后浪图书推出的一本海外中国研究的中译本,在这个时候推出,我觉得是非常合适的。长江流域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地位得到肯定之后,关于长江流域地区古代文明的起源与研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的研究,在考古上的大发现此起彼伏。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平原考古、江汉考古等等都取得重要硕果。近年来,随着长江文明得到更高的重视,不管是考古上还是博物馆展陈上,都是非常热门的。而且关于长江文明的联展也逐渐多起来了,最近在武汉盘龙城博物院开展的长江青铜文明展,在上海进贤区博物馆举办的三星堆金沙文物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览的巴国文物展,都是大家了解长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好展览。
书影
在看这些展览之前,就可以看看此书,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本书全面展现了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中的200多个早期遗址,包括屡出瑰宝的三星堆、金沙,“信巫鬼重淫祀”之楚地的石家河、曾侯乙墓,以及三峡地区鲜为人知的先民聚落。以物为引,爬梳数以万计的出土文物,让背后随其掩埋的大量信息一一显露:奇异的青铜人头像,将中原工艺和古蜀审美融于一体;刻有上古符号的占卜甲骨,在中原大地之外长江流域也有零星分布;汉墓中的画像石生动描绘了古代的食盐生产链;船棺、彩绘漆棺、多重棺椁等,反映了不同信仰和身份地位。
《古代中国内陆》这本书,打破早前一直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考古范式,而是聚焦于四川、三峡和长江地区。结合大量前沿考古成果,深入探寻三千年间中国内陆的社会变迁及关联。我们都知道,在很久的一段时间里,大家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寻,更多的聚焦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历史研究和考古发掘都是聚焦在这些地方。随着改革开放,各地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大量的基建工程,也伴随着大量的考古发现。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讨论,也开始有所转变了,强调多元一统。苏秉琦先生的史前多区系满天星斗学说,到奴隶社会时期的多地域中心文化发展。巴文化、蜀文化还是楚文化,最终都是融入到中华文明当中。
三星堆青铜神树
而成都平原的蜀文化,三峡地区的巴文化,及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楚文化,相对于早期中华文明的中原地区来说,可谓是边远地区。用蛮夷之地来形容,虽然这些地方在中原文明的语境下,是边陲地区,但是换一种思路。这些边缘地区的三星堆、金沙,亦是这附近的中心地区。正如本书开始一个章节,要给大家理清这些边缘地区的考古发掘史,地理环境情况,给边缘和中心下定义。中心可能是人口中心、经济中心抑或是政治中心等等,正如现在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在北京,经济中心在上海一样。古代中国的中心,可能有不同的划分,而不同中心的影响区域,可以形成叠加区域。有的地区可能在一个中心的边缘地区,是不同文明文化的缓冲地带。
作者用“中国内陆”一词来指代四川东部、重庆、湖北和湖南,凸显了三峡地区这个在大多数历史和考古学研究中被忽视的边缘地带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多方位研究方法完全重塑了我们对中国西南地区早期文化的理解。近期特别火的三星堆,网上的营销号一直在鼓吹散三星堆文明西来说,可是对三星堆和金沙起源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就会觉得非常的可笑。这些营销号可能连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文化都搞不清,还在鼓吹西来说。
楚国漆器
《古代中国内陆》通过整合自然环境,研究历史、政治历程、考古学文化、经济活动、仪式习俗等多重重叠的景观格局,首次全面调查了中国内陆,也有力论证了中心与边缘地区的动态关系。我们从中就能得到关于三星堆的答案,成都平原的考古发现表明,三星堆文化是承接到宝墩文化的,除此之外还有十二桥文化、青羊宫文化等等,几个文化发展是有完美的序列的,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对大家了解三星堆和金沙的来龙去脉很有帮助。关于巴文化和楚文化的来源,一样本书由详细的介绍。
作为地理学专业毕业的博物馆志愿者来说,非常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书,又回到了熟悉的中国考古通论的味道了,哈哈哈哈。满满的考古学知识,用来断代的标准器,陶器类型插图,在书本中很常见,地图也是很常见的。随着近年来各地区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热起来了。考古中国项目的推进,一些类的考古成果进入大众视野,博物馆举办类似的展览也在上升。大众对当初视之为古代边缘地区的蛮夷之地,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就像之前讲过的滇国展,古滇国地区可谓是大汉帝国的南疆,帝国的边远地区,但是它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区域,有着极其灿烂丰富的青铜文明。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
抑或是回到三星堆这个话题,为什么同时出土带有东西方文明风格的文物,因为它是处于东西方文明交会的缓冲地带,是两个文明的边缘地区,但是它亦是当时四川盆地的文明中心。兼收并蓄,创造出来灿烂的文化。我们需要多看《古代中国内陆》这样的书,去博物馆看看多元的展览,这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角,不一样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这个文明的发展。
本书作者是傅罗文(Rowan K. Flad),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师从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傅罗文教授在中国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多年,长期致力于研究复杂社会在早期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对生产技术的历时性变化、生产与祭祀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国早期社会中的动物角色等课题尤为关注。曾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陈伯桢,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他致力于历史考古学、古代盐业、区域互动及量化分析等方向的研究,与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在成都平原共同进行一项长时段的田野调查计划,以研究成都平原自新石器时代宝墩文化至青铜时代三星堆文化的过程中社会复杂化的情况。曾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译者是戚轩铭,现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博士候选人。研究兴趣涵盖中国古代思想史、手抄本研究与数位人文学。曾在不同学术期刊发表书评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