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历史像是一个轮回,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本书现在读来也是收货颇丰,甚至希望更早的读到。书中谈了读书、谈了升学与选课、谈了情与理、谈了人生等等。像一个朋友和你聊天一样,但又有着一语点醒梦中人的透彻。
“如果你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想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一般人制定规范,往往不根据事实而根据自己的希望。不知人的希望和自然界的事实常不相伴,而规范是应该限于事实的。规范倘若不根据事实,则不特不能实现,而且漫无意义比方在事实上二加二等于四,而人的希望往往超过事实,硬想二加二等于五。既以为二加二等于五是很好的,便硬定“二加二等于五”的规范,这岂不是梦语”
每一封信都不是很长,但是每一封信在你闲暇之时,迷茫之时,都值得一读再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笔记
人生总是面临着很多问题,但是与衰老的老年、持重稳定的中年不同,正在成长中、有种多种可能与歧路的青年,总是受到人们特别的关注。朱光潜当时因为当老师很多年,对困扰青年人的问题比较清楚,于是写了这本书。老者还是比较有风度,不说教,不pua,而是实实在在为青年人自己好,在读书、恋爱、人生道路的选择、做文章做学问、修养修身、审美、对人性对社会的看法上谆谆教诲,春风化雨,让人读了很受益。而且层次递进,从普通平凡的读书恋爱一类事,提升到做人的修养,再到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与思考,完全是为年轻人的整体发展考虑,深有哭心。
他说的都是关乎每一位青年人的人生问题,这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经典总是指向普遍性的问题,而不是一时一地的具体问题。
当然,有些言论或看法是浅了或者有偏差,如关于心界的空灵、西方大学者的多面专长、传统等等,但当时乃至现在很多人仍然是那么想,这也不能苛责于老先生了。
有些对于当下的现象倒也有针砭之效。如谈到读书,说书是读不尽的,且很多书没有值得一读的价值,需要慎重选择,其实是不要养成读新书、追求时髦的风气。便觉得对于那些毫无判断力、追逐时髦的知识分子和书评人很是对症。
最关键的是,老先生说做学问做文章等等都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生活本身,生活本身就是目的。确实如此。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三):青年必修课,用则醒之
此书读过之后,有些篇章记忆犹新,在此浅谈感想
《谈读书》--------我是个之前一年不会读一本书的人,后来有良人指导,才觉读书作用,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另总结出来几点:觉得经典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熟知大意;第二遍须慢读,衡量书的内容。还有,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那自信这块倍增
《谈动》 很多时候,我们一遇到烦恼,我们就会想要一个人,什么都不做。其实现在想起来,这样好像根本就无济于事。我们总是倾向于抑制情绪。不开心,我们硬要自己坚强不哭;想打电话,我们硬要自己保持尊严不打;想疯想叫,我们硬要自己保持形象。但是情绪是要发泄的,非常难控制,所以要给机会让自己任性,去宣泄,去表达;
《谈静》讲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领略。”当今的生活比过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们却可以常常听到别人哭喊着“好无聊!”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灯红酒绿,好像都无法让人沉溺,提起兴趣。我们将这归咎于社会太喧嚣,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就是这精彩世界的一份子,充满浮躁的情绪。其实生活有无乐趣,在于你有没有去为自己寻找乐子。所以乐趣是静下心来,你就会发现
《谈升学与选课》这块我还是比较认可的,还有一些大方向上自己的想法在,觉得也是比较贴切,很喜欢的就是:朋友你就是升到大学里去,千万莫要染着时下习气,侈谈高远而不注意把根基打得宽大稳固……我以为你在中学所打的基本学问的基础还不能算是稳固,还不能使你进一步谈高深专门的学问。包含社会中
其余数篇文章印象稍浅,或是理解上可能层面不到位,我想某一节点,一定会再次捧起此书,细细品味其中道理,另外很重要一点,所感所悟希望能够影响到某位“朋友”谢谢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四):《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你好,青年,我想对你说!
最近看了《觉醒年代》,哎,在众多糖精过度的肥皂剧和婆媳大战剧中,可算有一部可圈可点的好剧,在看《觉醒年代》的时候,顺便也看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如果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那么青年就是祖国的栋梁。 当然,在分享这本书之前,先要解析一下这本书的题目:《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①青年! ②十二封信! 身为读者的我本书的题目里了解到这本书的主要受众是青年,作者朱光潜以写信的形式来分享自己的经验。 在我搜索以后,我查到网上关于青年的年龄划分区域,但总体上大同小异,就先用这个在15~34岁 ,对于15岁的时候青年来说,他们独立的小苗刚刚冒芽,而此时却没有独立生存的契机和能力,对于20-34左右的青年,他们已经步入社会,每九晚五,即使有房有车,但却体会不到所谓的“幸福”,而这本《给青年的12封信 》虽然算不得救命良药,但足以是午后、夜晚的一杯淡茶,读后让你若有所思,但又不会彻夜难眠。 对于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我觉得作者朱光潜与其在教年轻人做事,不如以书信的形式和年轻人进行一对一的聊天,比如告诉他们读书的好处,以及一些读书的方法,我也意识到朱光潜希望青年人养成“读书好、读好书”这种好习惯的愿望。 当然除了读书这个习惯以外,在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里,朱光潜还谈了对“动”和“静”的看法,俗话说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如何掌握“动”和“静”之间的平衡,还是很所年轻人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不仅仅有着活力也有充足的好奇心,在茶余饭饱后,也会去思考宇宙和生命的奥秘,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也很应景的提分了多元宇宙这个话题,当然他的宇宙可能更偏向于思考这个意思。 其实年轻人的时光怎么浪费都不算虚度,等到完成学业以后,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题都成了多选题或者是不选题,无论是结婚、生子还是读书、运动都不再是你人生中的必须选项,甚至你都能从你人生计划中划掉,所以我们都应该适当模仿别人的生活,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我想这也是朱光潜老师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五):一信一礼,等你来开启!
提及朱光潜先生,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条件反射的脱口而出说先生是美学大师,一生有很多的成就。但是在他众多的成就中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格外的让我们感受到先生的通透与才情。 正如先生说的那样:“说来说去,做人只有两桩难事,一是如何对付他人,一是如何对付自己。”短短两行话先生生活的通透感便浮现出来。 而在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青年们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以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等话题为引子如长者劝导搬语重心长的把一些人生感悟分享一二,如老友交谈般诚恳真挚的提出一些建议供青年们参考。每一封信读来都亲切自然,受益颇多。为处于困惑期的青年探寻人生道路,揭开种种迷茫、仿徨、苦闷心情奠定了基础。
又逢一年高考季,看先生在字里行间书写的关于读书的内容,深觉先生之高瞻远瞩。高中一个人知识储备量的顶峰时期,但很多人走过高考就安于享受,不在沉浸于读书之中。而先生列举的读书之方法,不是前辈指点江山的方法论,而是以自身的写作经历谈起,拉进与青年之间的距离,随后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又谈及了读书的方法及书多之累、书多之弊。 总得来说这两点是全文的重点,作者不仅进行了分层论述,还总结提炼出了方法论,让人一目了然。如何精读,如何先博而后约,如何围绕中心读,如何系统地积累、储存作者都一一剖析开来供读者参考。 在#谈动中作者核心讲述了如何借用“动”来接触个人烦恼的问题;在#谈静中从个人的感受角度出发来分析人生的快乐,并结合实际案例剖析了静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指导作用。在#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中作者结合了当时中国的中学生只会空喊口号而不能走人民间的情况下而撰写完成,旨在讨论当时国人的通病,即只煽动“类我”的普遍现象。确实在《觉醒年代》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当一个人提出了口号游行,很多都会附议游行,但是这样的行为很多时候对于救国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在#谈升学与选课中作者重点凸显了中学生升学后所要面对的一个境遇,其次就是强调中学生们选校、选科要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否则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会异常的痛苦。要知道生活本身是一种享受,是与自己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 在#谈作文中作者主要提出了作文水平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这一观点。因此,想要写好的文章不仅要勤加练习更要善于积累,注意方法的学习。在#谈人生与我中主要探讨了作者对看待人生的两种态度的看法。文章开篇先介绍了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一种看待人生的方法”:站在前台看待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看得和旁人、鸟兽虫鱼一样,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是最重要的。“第二种看待人生的方法”:站在后台看待他人的人生,把人和物一律看待;看人生的悲喜剧。紧接着作者从对比中提炼出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并借由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与人类相比都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观点。最后文章以讨论“人生的价值在于入生的有悲剧”的观点进行了收尾。
综合来讲,每一封信都意味深长,文字处理不仅运用了诸多修辞手法在表现上更是细致无比,文字虽然简洁明了但是说服力很强。
短短十二封信是先生对于芸芸众生学子的殷切期待,值得我们反复体会。最后,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高考一切顺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六):烦恼虽有新的模样,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一、青春永驻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朱光潜的名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书本来是写给20世纪初的青年的,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现在估计有的都已经作古了,作者朱光潜先生也于35年前永远离开了我们,可是这本书却能够青春永驻。
二、这个版本的特点 这本书多次出版过,我手里目前拿的这一版,是台海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的,崭新出炉,还散发着墨香。 这本书是32开本,只有128页,小小薄薄的一本,很适合随身携带,感觉可以放在包里,坐地铁的时候,办事等着叫号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随时看上几页,很方便。 这个版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提供了有声版。领读文化的宗旨是“用声音演绎文字之美,用声音构筑文学世界,用声音记录文化传承。” 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有有声书的加持,有的是有爱好者自愿提供,有的是由专业机构专业制作。 这本书里面提供的有声书是由专业机构专业制作的,所以你也可以在一本书中得到读和听双重的喜悦。 新科技,新思想。 用声音解放你的双手,解放你的双眼。
让我们快乐读书听书。
三、我们一定要读书。 你可能会说现在谁还读书呢? 的确,现在人心浮躁,各种小视频盛行,人们的时间往往被那种浅而同质的东西给瓜分了。 我就经常听身边的人说,现在谁还读书呢?哪有时间读书呢? 我想朱光潜的第一封信就能回答你这个答案了。 能不能读书,愿意不愿意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这世界上许多人都会比我们忙得多。 他们都在利用点滴的时间充实自己,我们怎么能够轻言放弃? 这本书虽然只有128页,但是内容很丰厚,是当年旅欧的朱先生写给国内青年的信件,内容涵盖了《谈读书》,《谈动》《谈静》《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情与理》,《谈摆脱》《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谈人生与我》,可以说把当时青年们感兴趣的问题聊了个遍儿,每次朱先生都洋洋洒洒,至少6页纸起底,苦口婆心,谆谆善诱,做当时青年的指路者和导航员。 百年过去了,现今的青年们感兴趣的问题要比当初的青年多出很多来,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12封信中所说的内容,对于今天的青年仍然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烦恼虽然有了新的模样,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四、和现实的联系 我在里面挑一些对现在的青年也仍然非常有用的篇章来谈一谈。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读书的时候说到书是读不尽的,很多书是没有读的价值的。 在读书之前你得先学会挑书。 我想这对于今天的青年是特别有用的一件事情,不独独是读书,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任何东西,我们都得有这样的一个选择的能力,这个世界上,由于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垃圾产品太多了,如果用大量的垃圾挤占我们自己的时间,那我们学习真正精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甚至劣币驱逐良币。
会挑选是会读书的第一步。 朱光潜生先生还认为,读书必须得做读书笔记,这一点我是特别特别赞成的。 如果读一本书而不顺手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过一段时间这个心得体会就像是写在沙滩上的字,很快就被海浪给卷走了,甚至一点痕迹都不留给你。 随手用文字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过一段时间结合着自己的心得体会,来重新读自己读过的书,好书需要读很多遍,细心地读,耐心地读,重复地读。 《多元宇宙》这一篇我尤其想推荐给现在的青年人看一看。 这是一篇深入浅出的小哲学文字。 朱光潜在这里面谈到了道德的宇宙、科学的宇宙、美术的宇宙和恋爱的宇宙。 朱先生提到了这些宇宙之间有时候是并不相容的,在一种宇宙中奉之为真理的东西,在另外一个宇宙中可能就是不太重要的东西。 青年人要善于理解和平衡各个宇宙之间的关系。 朱光潜先生的文字即使是放到今天读也一点儿也不过时,推荐大家来看看这位老先生写给青年人的12封信,相信一定会让你有共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