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巧奔妙逃》经典影评有感
日期:2021-05-13 04:2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巧奔妙逃》经典影评有感

  《巧奔妙逃》是一部由孙敏执导,黄宏 / 魏宗万 / 孙敏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巧奔妙逃》影评(一):幽默

  一个个幽默的镜头惹得我们捧腹大笑,却又引起我们的沉思:是什么让他们绝处逢生?答案是智慧、配合和沉着冷静。一个人拥有了智慧,就没有解不开的绳索;高度默契的配合能逃过敌人的眼睛;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不能只等待别人来救,而应沉着应对,冷静思考。笑过之后,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心中也接上了片中八路联络暗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巧奔妙逃》影评(二):滑稽 沉重 愿景

  “我教了22名学生,他们每个人都会演奏一种乐器。月圆的时候,我就带他们到小河边去演奏。我要把这些乐器全部带回去,教会他们。等战争结束了,我们要到东京去演奏。”这个片段印象很深刻

  小时候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把它当成乐子看,长大一点之后即使对其他那些愚化、脸谱化日军形象的抗日神剧感到深恶痛绝,但每思及此,总会在这部影片的滑稽中感受到一种沉重和愿景。

  《巧奔妙逃》影评(三):怀旧的伤感

  《弹棉花》这首歌虽然节奏很欢快,看的时候也是笑的前仰后合,但总隐隐感觉有种怀旧的伤感。

  弹棉花这种手艺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几乎已经失传,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从没有见过棉花弓,那个沿街叫卖弹棉花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不由得会有一种落寞。

  还有就是一种传统,姑娘要嫁人了,父母要准备嫁妆,其中包括棉被,等到棉被做好了,离成亲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也就意味着姑娘要离开父母,有一种离别的伤感。

  《巧奔妙逃》影评(四):搞笑

  确实搞笑,重要的是不低俗。弹棉花的那段把我逗坏了,情节合理又不突兀关键是真的巨搞笑。故事单纯而荒诞,没有人死也没有人伤心。打鬼子就像逗小狗一样妙趣横生,当然这在那个年代完全不可能。话说当年有一队日本兵奉命去打八路,这队人马的小头头佐佐木少佐原本是个音乐教师,热爱音乐胜过打仗,遇见会音乐的中国人就算那是八路他也喜欢得不得了。他觉得中国非常神奇,走到哪里都能遇上没见过的乐器,比如老幺的弹棉花弓子,他管它叫“单弦竖琴”。他坚信唱着弹棉花歌就能引来姑娘,他还对手下说:“你们今后遇见中国的花姑娘先不要动粗,要先唱这首歌。”

  《巧奔妙逃》影评(五):弹棉花啰,弹棉花啰

  影片主要讲述八路军在前方缴获了日军的战略进攻图,日军派佐佐木一郎领兵追捕负责传送战略图的小八路,秘密机关也派出秦贵来抢夺。在奔逃中,小八路受伤,只好把战略图交给老幺、顺子和说书艺人。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地图完好无损地交到八路军手中。

  《巧奔妙逃》影评(六):解构,又很有情怀

  中国版虎口脱险~~~我好像看过好几次了,可因为记性不好,每次看都像没看过一样哈哈大笑,《虎口脱险》和《野鹅敢死队》也是这样,唉,服了自己的记性

  这一次是在南宁回深圳的夜车上看的,说起来,这张票还是我在调度室当众表演了一把潸然泪下之后换来的,恩,我真是个成功的本色演员

  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片子很老,估计小时候没少看。直到看到那段弹棉花才引我想起一些童年记忆

  据说是抄袭虎口脱险?可我已经忘了虎口脱险讲的什么,恩,总之,这部电影中的多方设置都很有情怀,八路军和日本军方都只是以一种无人性、无情节、少台词,的概念形式出场,代表了某种意识形态而已吧,而一心抗日的,被迫当汉奸的,当然尤其是被迫来侵略的,都表现出了人性极大的可爱面,看到最后的演职员表我疯了,这导演太搞了,他对佐佐木这个角色是如此喜爱以至于自己去演了一下,相比姜文的自大自恋,孙敏实在是萌到了极点

  《巧奔妙逃》影评(七):转载的对身去《弹棉花》评价

  歌词是浅显易懂的,只有四句:

  弹棉花啊弹棉花,一斤棉花弹出八两八,旧棉花弹弹出新棉花,弹好了棉被姑娘就要出嫁。 是一句带出下句的、感觉像现场唱作的歌词。 歌曲是带有当时年代色彩的旋律,流露出一股清纯的、坚定的幸福感。 但是跟电影结合起来,浑然一体,甚至会觉得是为了这部电影而创作的,这对于一首好听的歌来说,不容易。影片中鬼子让老幺演奏,老幺起初不肯,喊了一句弹棉花,后面是教书先生带他唱出来,最后渐入佳境,形成高潮。歌词的浅显在这个场景中显得真实而纯朴,是一种劳动人民讲述日常的真挚。而且与演唱的三个人的处境相得益彰,三个人都是在弹棉花,要把半斤棉花弹成八两八,最后一句弹好了棉被要出嫁也透露出想挣脱困境的内涵。更难得是,这首歌是三位国宝级国家一级演员演唱,堪称绝唱。 这部片子是我小时候看的,情节我都不记得了,但我记得有一首歌,就是这首弹棉花。这首歌在现代社会众多的迷茫中有着一种简单的愉悦,劳动一直都是幸福的来源,看着自己弹好的棉花、写好的企划、包好的饺子、培植盛开的花…都是现实中最简单的幸福的来源,社会太浮躁了,人们或许已经忘记吃饱穿暖也是一种幸福。

  《巧奔妙逃》影评(八):一部音乐、反战题材的喜剧

  值得8.5分以上的片子

  这部剧的表现手法是喜剧的,而主题是严肃的。

  片子的男一号是孙敏饰演的日本兵队长,前乡村小学的音乐教员:佐佐木一郎(孙敏老师同时也是本片的导演)。

  片子最想表达的应该是佐佐木对音乐的热忱——即便是在扭曲人性的战争中也不曾改变、对自己毕生所追求之物的热爱。

  一部电影最体现主题的镜头有很大可能是在结尾,本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这样的:佐佐木办砸了任务,没搞到战略进攻图却拿了唱本交差(因为包袱一样所以拿错了),司令员勃然大怒要把佐佐木送到军事法庭审判,佐佐木万念俱灰、垂头散气的离开指挥部之际,还不忘偷偷摸走了唱本。佐佐木的身影逐渐模糊,职员表出现,剧终。

  这里提一个问题:如果让一个大难临头的人选择一样东西,他最可能选择什么呢?

  别人怎么选我不清楚,但佐佐木的答案肯定跟音乐有关。

  《巧奔妙逃》影评(九):战争中的无奈与搞笑

  这是一部已经看过许多遍的老电影了,诸多的喜剧段落以及经典的“弹棉花”演唱都让片子在记忆里写下了快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抗日电影创造了无所不能的抗日人员以及各种白痴的鬼子形象 ,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在思想上也是逐渐思考了在艺术上如何表达、如何处理这一段特殊的时期、特殊的事件。

  对于是是非非不予评价,前段时间看到这部电影时突然想到了一个之前从未关注过的点,就是电影里作为主要反派角色出现的那位热爱音乐成痴的日本军官。

  多年以后,在看这部电影忽然有些感触,一个热爱音乐的中学教师,因为国家爆发的战争成为了一位军人,一方面执行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另一方面却又时刻不忘自己的喜好,在这注定是悲剧的时代里找不到理想,因为迷恋音乐忽略现实,最终成为了战争中的失败者,沦为笑柄,不禁有些小伤感。

  当然,角色的形象也是电影本身的需要,是艺术的处理。但是在这样的时代下,这样的人物却绝不是虚构的,众多的小人物为了不同的目的,因为不同的原因,参与到一场本不愿加入的战争中去,在身不由己的年代里随风飘摇,让人不得不唏嘘。

  艺术无关对与错,却更希望绽放在和平的年代里。

  《巧奔妙逃》影评(十):《巧奔妙逃》经典回顾

  

适逢清明假日赋闲在家,想起之前看到的弹棉花片段,顺藤摸瓜找到了这部老电影。

电影不长,85分钟的体量连一个半小时都不到,但剧情跌当,并不影响看完之后我感慨颇多。想着趁着大脑还热乎赶紧写点啥记录一下,可能有点琐碎意识流还请见谅。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我对这个电影的感受:情节、音乐、演员。

先从情节开始

电影由鬼子追八路引出整部电影的矛盾核心——战略情报图。之后的剧情也都围绕着情报图展开:鬼子要得到情报图,八路军要转移情报图。

剧情的走向给我的感觉就像冰糖葫芦一样:一根线,走着走着,遇到一个大事件或者遭遇战,矛盾在一根线的走势中逐渐积累蓄势,然后在大事件中爆发开来得到释放,之后继续线性的蓄势矛盾累积。

同时故事又不是单一的线性叙事,老幺顺子棉花二人组是一条线,秦贵是另一条线,两条线因情报图在火车站相遇又因逃命和说书人相遇。之后顺子和老乡们汇合,剩下三人被围追堵截发现地窖得以顺利避险,后又为情报图落在地窖需要重新返回鬼子营地埋下伏笔。重新返回巧拿情报图又虎口脱险,最终靠伪装逃出生天。两条线时而交汇时而分开,剧情走向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各种矛盾在庙里终于积攒到顶点,通过鬼子指挥官误认为弹棉花工具为乐器而让老幺演奏达到了爆发,三个人在庙里又唱又跳好不快活,让不明真相的日军一众信以为真,而又巧借阿英之手顺利把情报图送出。这段情节安排的矛盾非常巧妙而有戏剧性,鬼子不知道弹棉花而让老幺演奏,老幺不满秦贵点头哈腰的态度而不愿,也不会演奏。秦贵在二者之间斡旋,用语言巧妙的解释了弹棉花的号子,而又在老幺快要绷不住的时候(只会一句),说书人实时切入,弹起三弦铺起调子。秦贵又巧解木饼,一起参与到演奏中,让人忍俊不禁。

这段情节让我想起姜文《鬼子来了》中的翻译情节,翻译在中间利用语言的信息差,对双方都透露出友好的态度(这就是翻译的艺术吗哈哈哈)。

然后是音乐

电影里独到的弦乐器的配音也在从头到尾的给弹棉花蓄势,便于最后的爆发。

最后是演员

演戏真的是真情实感,秦贵下跪求说书人把情报图给他的乞求感演绎的淋漓尽致,同时在弹棉花部分的左右逢迎,色厉内荏也表演的相当出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巧奔妙逃》经典影评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