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化不苦旅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5-12 02:50: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化不苦旅的读后感大全

  《文化不苦旅》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3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不苦旅》读后感(一):马亲王的才尽?

  三小时看完,感觉最出色的部分是开篇(成都部分)和李志写的类似后记的结尾,中间实在是没有多少值得看的东西,全是水货。

  如果说最值得读的,应该是书中摘录的楹联,值得一看再看。

  给三星,一星给李志,一星给楹联,一星给情怀,不能再多了。

  《文化不苦旅》读后感(二):不好意思给差评

  选题很不错,书名起的好,文字欠火候,有文无图耍流氓,写的随意又粗糙,沾了余秋雨的光,趁了诸葛亮的明,封建余孽不可取,不知为何称亲王。买了这样的书,花钱倒不很心疼,就是放在书架上觉得像吃饭吃出了苍蝇。

  豆瓣发评论也很可笑,短了还不给通过,要说一本书的好坏还用得着很多字?这是在考验评论人员的耐心?本来就已经很窝心,哪还有心情来长篇大论?难道你是要让我搞个--我的一张大字报?怪不得评论都是好的多。

  最恶心的是书中说向北走不说向北走,非要说个向南的反方向走,这是搞笑吗?这是幽默吗?这不是扯淡吗

  《文化不苦旅》读后感(三):一点感想 (・∀・)

  亲王的吐槽功力一如既往,然而字里行间也不动声色地虐着。情怀向作品,(蜀)汉粉的狂欢,教科书级别的圣地巡礼游记。大概感想有……

  ①我的旅行经历里,山川形胜和人文情怀永远是割裂的。能把两个结合在一起分析古人的战术和策略实在是太强了!然而这本书的电子版既没有给出实拍也没有给出地图,看得我似懂非懂,地理白痴状态显露无遗(

  ②所以说旅行之前还是要做足功课,或者需要带上几个有趣的同行者,这样才是真的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哇。想到自己走马观花到点撒尿的行程们,突然觉得啧啧啧(

  ③在爬墙江东很久以后一脚被踹了回来找到当年对丞相初恋的感觉(虽然亲王应该是吴黑无误了),同时又真情实感地虐着。说起来成都祁山定军山之类的地方早七八年就想去了但是现在还留在脑补阶段……不行我一定要找个机会走一趟(

  ④最后一章斯库里的美食攻略,我记忆最深和最有同感的就是,吃包子一定要吃那种油浸透了皮的……!

  ⑤“希望丞相泉下有知,千百年后,中原遍地你的祠堂,天下皆是大汉的子民。”

  《文化不苦旅》读后感(四):三国地理

  《三国演义》相信很多人看过,但《三国志》估计就没谁看过了。

  正如我之前所说,要有故事主轴线的包装,才容易让大众接受。

  而马伯庸马亲王的书就正好配合了这点。

  书很好读,就不多做介绍。

  《三国演义》虽然是名著,我估计作者罗贯中写的时候会犯难一个问题,就是民间故事流传下来和官方史实如何才能糅合。如: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之类的。

  如史实上诸葛亮只是五出祁山,演义里就变成六出祁山。

  现代作家很容易获取各方面的史料,然后从军事,内政,外交等方面解剖出五出祁山的来龙去脉。估计罗贯中当时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还有就是地理问题,《三国演义》中被现代史学家吐槽得最多,

  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路线,和赤壁之战后曹操逃跑华容道的路线。

  估计罗贯中是在书房完成的,一些关隘或地段于常理相悖,或者说罗贯中向民间故事妥协,选择了这个说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名著虽然是经典,但毕竟受制于当时历史各方面局限性。

  最后还是要为马亲王自驾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后,写出这本书点赞~~

  《文化不苦旅》读后感(五):文化不苦旅

  文化不苦旅

  熟读三国的人一定喜欢这本书,像我这样对三国一知半解的人都喜欢,何况三国迷呢!《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是我很喜欢的书。喜欢如下:

  一、作者严重敬业

  重走一趟北伐之路,说来简单,走的途中险象重生,并不容易,即使在现代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他们寻找北伐的各个景点也不是顺畅的。当史书中的战况地点真实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无数细节在头脑中重新组合,读书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身临其境而豁然开朗。所以作者能够用足迹亲自丈量当年的道路,很了不起!

  二、文风很是诙谐幽默

  用自己独有的诙谐幽默描述沿途的人文景观,经历的小插曲在他的笔下成为路途的调味剂,读起来轻松愉快。所到之处眼中看到的,耳里听到的被他加工后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跟随他一起重走北伐路,感受当年的兵哥铁马。尤其是那些传说故事,让辛苦的重走之旅多了很多快乐。

  三、文学底蕴尤其深厚

  能把三国的历史如数家珍般记在脑海中,每到一处能进行古今对照,如地名古今的不同,名字的来历。如历史中地势对战局的优劣,亲眼所见后对战事的补充。他能把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理性地分析,能根据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客观地评价。所以读他的文章,你在轻松中了解了一切。

  四、喜欢这种表达方式

  很喜欢旅游,每到一处都喜欢用文字记录下路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形式跟马伯庸比较相似,但却没有他那渊博的知识与调侃古今的气度,所以心生敬佩。

  书的封面有001字样,看来还会有002、003……如果这些书出来了,我会买来读,恶补历史,免得把朝代弄混,人物不清。

  《文化不苦旅》读后感(六):腹有诗书方能文化之旅

  关于读书与旅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人有一句非常到位非常贴切的话语注解这句名言:腹中没有书,你走万里路也只是邮差而已。事实上,最近旅行大热,但九城以上都是邮差,而且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邮差,把旅行这样一件有文化的事情,变得极其枯燥和低俗。但旅行不应该是这样子的,至少,不能全是这样子,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旅行方式,读书人也应该有读书人的方式,而且读书人要有担当,那就是做出样子给众人看。方式之一,就是怀古,带着历史感去旅行。终于,有人愿意出来做这件事情了。著名作家马伯庸搞这本《文化不苦旅》,以重走历史著名路线为主题,致力于打造新的杂志,更是引领新的旅行方式。

  这本书的创刊号,选择了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这个路线因为三国演义的风行,应该是最著名的历史线路之一。而且马伯庸本身就是三国迷,写过好几本关于三国的书,有知识储备,有个人情节,也就使得这本书更加令人期待。如果说韩寒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公路小说,这本书则是公路旅行怀古杂志了。这条路线,起点当然是蜀汉的政治中心成都,重点是诸葛孔明仙去的五丈原,跨度极大,也为作者的阅历和扯淡拉开了空间距离。当然,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流水记述,还有很深刻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形胜”,这就有点顾炎武《天下郡国利弊书》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味道了,尤其是后者的味道更重。比如分析诸葛亮的北伐策略,以及以秦岭为界的出与堵的策略博弈,都讲的绘声绘色,这是《三国演义》中没有的。比如分析剑阁,对于剑阁的攻守,都分析的让人身临其境,让人赞叹马伯庸确实有笔力。

  当然,旅行途中不能没有美食元素,这本书单开一章,介绍沿路的美食,当然,还有美食故事和传说,如广元的凉粉与武则天的初恋故事,汉中酿皮与军工厂姑娘的故事,等等。这些美食和故事,也为读者去相关地方旅行提供了指导和帮助,总之,这确实是一本创意之书,据说该书下一步还有走丝绸之路、玄奘取经之路的打算,我们只能拭目期待了。

  《文化不苦旅》读后感(七):记录这段北伐路

  成都【有成都武候祠】-

  雒城(在今广汉),德阳【有白马关,庞统祠、墓】-

  剑阁【剑阁,剑门关,平襄候祠、姜维墓,大、小剑山,七十二剑峰】-

  昭化、汉寿(都在今广元)【费祎祠、墓】-

  汉中【昭欢(有朝天峡),七盘关。汉中博物馆。石门栈道。】-

  沔阳!(在今勉县)【定军山下诸葛墓,马超祠、墓,沔阳武候祠,】-

  沮县(在今略阳)【……】-

  祁山【祁山堡,祁山武候祠】-

  天水【木门道武候祠,街亭】-

  陇山(陇山北为六盘山、南为关山)-

  陈仓(在今宝鸡)【秦岭西侧的陈仓故道/散关故道】-

  五丈塬【五丈原武候祠】

  《文化不苦旅》读后感(八):文化旅行中的徐霞客

  以文化为基点,宣扬自己的人生理念、历史观念等,是一种亘古不变之事,也是一直不变的历史潮流。马伯庸主编的这本《文化不苦旅No.001: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正是因为源于内心对诸葛亮的一种敬仰、执念而开启的艰难文化旅行。旅途虽是艰难,但是在梦想面前,一切都不是问题!

  《文化不苦旅No.001: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严格来讲应该算是一本游记,一本关于诸葛亮的文化游记。诸葛亮在中国文化中,接近于神化的形象,自从其出世以来,颇为时人和现在的人所敬仰、膜拜,像山东沂南还有诸葛亮文化节等等,研究诸葛亮的学术论文、专著不在少数。也就是说,从理性的角度我们队诸葛亮的了解已经到了纤毫毕现的程度,但是从感性的角度,似乎对他的了解却是零!马伯庸等人的《文化不苦旅》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他们沿着诸葛亮的脚步,从四川成都一路北上,从感性中寻觅着诸葛亮曾经走过的路,在他走过的路上分析着他的心情、历史,一切就那么自然地鲜活生动起来!

  若不是专门去走,谁又有时间、精力及财力最关键的是兴趣去重走诸葛亮之路呢!若不是马伯庸他们抱着文化的心态、探索的心态,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一本纯风景类、心灵鸡汤类的游记,而不是地理和历史之间关系的精准分析、正史和野史之间的飘逸甄别。甚或我们可以说,马伯庸他们在这里开启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作为一本游记,因为有了一个核心内涵,所以看似日记体的游记其实却是系统性严明地围绕着诸葛亮这个文化内涵、方向呈单向性延展。这种严明的体例,呈现的是严谨的披着游玩、寻找外衣的学术态度!“闭门造车”的学术态度虽能取得一时的成绩,但却难长久!唯有亲历方能理解的更加深刻!每一副楹联、每一处景点、每一个讲解、每一个惊险……都在向我们全面再现着千年前的诸葛亮,也就了解了他为什么七擒七纵孟获、为什么成都叫锦城、为什么诸葛亮是殚精竭虑忠臣的代表、白帝城托孤的意蕴……

  历史不再,但是历史的痕迹却遍地可寻,用文化的视角寻觅这些痕迹,也是给予历史的尊重,也是给予后代的财富。

  《文化不苦旅》读后感(九):如果出版商可以再有爱一些

  首先老实交代背景:我是一个三国迷,也是马亲王的粉(祥瑞御免),这本书我看的是Kindle版。

  读完这本《文化不苦旅》,有一种大大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也许是建立在与另外一本及其相似的游记的对比之上,也许是建立在对于“无图”这件事的耿耿于怀之中。

  这部Mook由3部分构成,李志的开篇,马亲王的游记和斯库里的吐槽。重量级的内容自然是马亲王一路之上的见闻。李志的开篇书袋气甚重,斯库里的吐槽其实可以拆散标注在马亲王的游记中。

  对于游记而言,我能够感受到马亲王的诚意。他已经尽力在用文字描绘他的所见以及所感。然而这种努力越是郑重,就越凸显得图片以及图示的重要。

  实体版本我没有购买所以不能置喙,Kindle版本里那真是“一图不染”。很多让马亲王“豁然开朗”的场面更是让我时时处于一种“隔雾看花”的焦虑之中。楹联、书法、山川地貌,行军路线......且不说照片地图,哪怕是手绘的草图也是一张也没有的啊(Kindle版本)。难道这就是电子版比较便宜的缘故?

  没办法,只能拿起手机重新打开微博对着上面的图来管中窥豹。这种焦灼感不亚于一本《中国国家地理》活生生改版成了《青年文摘》。可是,《青年文摘》也有少量的配图好吧?

  马亲王的这一路上也时常在感慨,有些景点,古不古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爱。借用到这本书上呢,可以看出来马亲王是相当的有爱,但是不知怎么的,制作方和后期的编辑仿佛就是很无感。这绝对是烧火棍子一头热。读了电子版的我,很难有买一本实体的冲动感。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本叫《三国志男》(【日】佐久良刚著)的游记。当初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和震撼。有这本书作为前车之辙,《文化不苦旅》能成这个样子,我也只能相信是出品方没有爱了。

  其实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收获还是颇丰的,马亲王对于诸葛亮数次北伐的梳理是我获益最深的地方。倘若此书能辅以大量的图片、图示。再加2星又何妨?

  2017.01.11(写于工作间隙之中)

  《文化不苦旅》读后感(十):旅行的意义还是肤浅一点好

  “这次自驾游,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文化不苦旅”,因为它没那么深沉悲悯,也没那么高大上的文明尺度思考,更不是专业考古勘察,就当是一次脑残粉的朝圣之旅吧,开开心心的走走偶像走过的路,对我来说就足够了。人生已是如此艰难,旅行的意义,还是肤浅一点好。”

  马亲王的游记写得不比他的小说逊色,一站又一站一程又一程,读者就像是旅行团队中的一员,随之苦恼(又、又、又迷路了,该听哪个导航的?)随之紧张(高速公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肠道警铃大作,危机随时爆发。。。)随之失落(万众期待的饭点总是在午后二三点,美食店又关门了。。)更主要的是,追随四个大老爷们,第一次尝试设身处地的体会诸葛丞相“两朝开济老臣心”,把他从一位近神还原为一位谨慎的人臣。

  “和人间世事不同,大自然是不会轻易变化的。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故纸堆中得来的印象始终没有直观看到的强烈,毕竟要亲身用脚去丈量一下,才会有这种真实的感觉。”

  三国那一段混战的历史经过文学的演绎后,变得更加迷雾重重。对于一个没有仔细研读过的人来说,诸位对北伐之路重走过程中的种种感慨其实并不能完全看懂,更不敢说与丞相铁粉们一样对三国故事、人物、北伐路径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但蜀中与中原之间秦岭横亘,仅有五条通道崎岖蜿蜒、勉强可行,剑阁、定军山、祁山、五丈原又是缘何成为混战中举足轻重的地点等等现在也算略知一二,感谢本书的科普。

  马亲王一行在路上既见到了真正的古战场,也参观了不少根据小说附会的景点,既有实实在在的古迹,更有新近建造的旅游开发区。大家对此是宽容的,因为蜀汉既属于真实的热血历史,也属于那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伟大的《三国演义》,从各方面来讲都意义重大。但值得一说的是,对古迹更新维护或者完全从无到有开发建设景区的时候,应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出合格的旅游文化产品,而不是赤裸裸欺骗游客或消费者的敛财工具。对于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各个地方,应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而又不滥用它。因为每一寸土地都是如此珍贵,丞相曾殚精竭虑的经营这方河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化不苦旅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