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孔子,人生不苦旅》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18 00:02: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孔子,人生不苦旅》读后感摘抄

  《孔子,人生不苦旅》是一本由陈舞雩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人生不苦旅》读后感(一):另类孔子

  关于孔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都很多,但给人的感觉孔子的形象都是很高大,不可触及的人物。《孔子,人生不苦旅》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很接地气,感觉像孔子一下子活了过来,是一个生生动动的人,整本书诙谐幽默简单易懂,用叙述的形式给大家呈现一个不一样的孔子。这本书算是讲述了孔子的一生,从年幼到初露头角进入仕途在到周游列国,直到最后孔子临死前,将自己一生的精神财富,借由他的学生们传承于后世。子路集成了他的勇敢,子贡继承了他的智慧,冉有继承了他的才干,宰我继承了他的雄辩,子夏继承了他的学识,曾参继承了他的品行……让他的学说终于可以留传于后世。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他开创儒学,建立私学。他还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培养出了很多人才。谈及中国的教育,孔子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人,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最牛的老师,莫过于孔子!

  孔子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思想只有两样:仁和礼。孔子的心中的理想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为了这个理想国孔子奋斗了一生,在年轻的时候为了实现理想也曾走上仕途,但是并不顺心,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有好多的名言一直广为流传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等等。

  《孔子,人生不苦旅》读后感(二):没有继承衣钵,何谈去其糟粕

  时间悠悠过去百年,孔子,一个历史无法绕开的人物,用自己的方式影响了这个国家一代又一代的人,百年来,有人爱他,有人不屑,围绕着他,总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儒学是伟大的,有人认为儒学限制了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应当废除,读罢此书,不禁感叹,我们根本就没有继承他的衣钵,何谈去掉他思想中的糟粕。

  当你问起孔丘是谁,也许会有人迟疑,但当你问起孔子之时,那么更多的人都知道关于他的名言名句,可我们真的了解这个伟大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历史只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我们与这个伟大的人始终有一点隔阂,伟大的光辉让我们无法走进他的身边,看到他的精神,可在这里,那些固化的历史在变得生动起来,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个孔子影响到的人,从他们的身上,也许我们能窥到一些这位伟人的精神风貌。

  孔子门徒七十二,那些流传下来的人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子路的勇,颜回的礼,子贤的义,冉有的智,子贡的辩等等,他们是孔子的门徒,也是孔子的精神表现,他们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并将他们传给天下众人,我们看到了这些门徒的精神,却不曾想过这些门徒的老师是孔子,这样一个伟人,他自身该是有多强大。

  现代的我们提起孔孟之道,总认为他们是旧思想,影响到了现在新思想的传入,于是有的人就提出应该废除孔孟之道,亦或是应该去其糟粕,可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并没有继承到孔孟之道应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我们把错误归咎在了孔子身上,却不曾想过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继承孔孟之道,我们只是学会了背诵孔子的语录,至于他想说明的道理,好像我们已经并不再关心了,因为我们已经学会了,无论是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或者是其他的思想,无不体现了他博爱众人,勤思好学的品格,可真的回头去看这个社会,有多少人真的能做到这些呢?

  一切抛弃前提的命题,都是伪命题,我们就不曾继承他的精神,何谈去其糟粕,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先贤圣人,我们总有着新的思考,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不只是做学问,更多是做人。

  《孔子,人生不苦旅》读后感(三):老师VS吃货,原来你是这样的孔子!

  从古到今,多少江湖义气,英雄豪情,都不过是一壶好酒,一场大醉,一夜好梦。 其实如果你不喜欢历史,也不去了解历史的话,单凭你在上学的时候学的那些知识点去了解一个名人是很片面的,毕竟上学时候学的历史差不多都是一个历史进程的框架。 所以想要完整的了解一个历史人物,需要看很多的历史书,以及参考文献。 我最近看了《孔子,人生不苦旅》这本书,突然觉得孔子的人生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般无聊,每天教教书,坐在马车里四处宣传教育,他的人生丰富多彩。 而且在读完这本《孔子,人生不苦旅》之后,我觉得孔子在我的心里摆脱了那种刻板的印象,觉得他是一个很有趣有个性的人。 如何评价一个老师的一生,比如用桃李满天下,在古代,有最多学生的老师当然属于孔子,当然,他在没有成为老师之前的故事即坎坷又精彩。 孔子的母亲并不是正妻,于是在孔子的爸爸挂了以后,孔子和他的母亲被赶了出来,孔子于是就变成了贫民窟里的贵族,他的妈妈依靠打工来养活他。虽然家境不是很殷实,他依然是可以上学,为以后他的教师事业打好铺垫。 当然作为一个课堂上的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以和自己的学生谈古论今,并且讲讲人生哲理,或者辩论一番。可是在下课后,在饭桌面前,孔子可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吃货。 孔子对于送进嘴里的东西十分讲究,比如1)、食物过期了,不吃! 2)、食物的颜色和味道,和之前不对,不吃。 3)、食物烹调的火候不到,不吃! 4)、什么季节吃什么食物! 5)、如果孔子活在现代,估计也是不吃方便面,不撸串,也不喝奶茶的。因为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个吃货,而是一个养生大拿。而且我深深的怀疑,在家里肯定是孔子做饭,他这么多要求,一般人还真受不了,毕竟,他做饭的话,可以自己掌握食物的火候。 孔子在那个时代,确实是有个性有想法,而且他要是生在现在,完全有可能变成一个很红的微博段子手,话说,他那个时候的段子,比现在的段子,更有意义。 孔子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生坎坷,一直不被主流接纳,他苦闷过,也失意过,最后拾起书本,用自己的文化和理念改变了很多人的思想,这样的人生也是值得的吧!

  《孔子,人生不苦旅》读后感(四):接地气的孔子

  文:薇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我中学时代语文课本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段文字。 关于学习、处事、为人的道理全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之中了。 虽然说这句话的人距离我们的时间是两千多年前, 生活在公元前春秋时期的孔子当时讲过的话,跨越了两千多年却丝毫没有让人觉得和时代脱节。

  对待学习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对待朋友有好的态度,对待不理解自己的人不生气不存负面情绪,不也是当下的一种生活的方式么?

  孔子门下有3000多弟子,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和弟子的弟子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谈话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论语》, 而文章开头的第一篇正是这本论语中的话。

  孔子同时是被文化界评委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文学界人士一致认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是指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和康德这十个历史人物。)

  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经带领部分弟子周游猎国十三年,万年回到鲁国开始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对待门下的众多弟子他实行的是因材施教,对待性格特点不一样的弟子采取的是不同的教育方法, 为人鲁莽的子路,行事谨慎的颜回,对待督促弟子进步。

  《孔子,人生不苦旅》的书中,我们见识到了一个更加接地气生动的孔子。作者陈舞雩加入了更加生动的语言和描写,让孔子从我们熟知的《论语》中走出来。 他的周游列国的经历、他教育弟子的方式,都变得很生动。 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简单的一段话带过。

  书中对于孔子的几位弟子也分别做了描述, 他们不仅仅是出现在《论语》之中, 不是一个单调的人名,读者更多的了解了他们的生平,他们的喜怒哀乐。 喜欢读论语是因为带娃的时候想让她多了解一些古人的思想,最终选择了它的原因,也是因为那位因材施教的老人。 在这本书中了解了孔子的更多的生平, 对他和弟子的认知也变得更生动了。

  依然记得中学时代老师在讲台上讲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人生不苦旅》读后感(五):向孔子学习人生态度

  孔子,万世之师表,在今人看来,名至实归。不过,真实的孔子,我们都没有见过,毕竟不可能在人世间出现如此长寿的老人。我们对于孔子的印象,完全来自于历朝历代书籍的描绘,也许他是高尚纯洁,也许是正襟危坐,也许是俏皮捣蛋,也许他就是陈舞雩在《孔子,人生不苦旅》中描绘的样子,但我相信各种评价都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不过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孔子的赞扬与追寻。 《孔子,人生不苦旅》刻划了以孔子为中心,以弟子为半径的圈子,一位位学生从棱角感很强走向了成就感很大,尽管期间的时光是无法计量的,但是他们仍然属于那个时代的闪光者,就如同明灯照亮了当时当世的黑暗,在理想的指引下,展现了君子的风范。 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孔子作为正面人物,也少不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嘲讽,只是他的心态是平静而友好,让嘲讽之人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孔子的亲和力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在《论语》中记录着他的名人名言,比如我特别欣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你可以在某些方面很优秀,是天才,但在某些方面却拙劣,是蠢材,但是我们并不能以自己的优秀去否定别人的努力。 孔子其实没有学术的成就,但是他作为一代宗师,在人格上却是我们所尊崇的,从《论语》 字里行间里,浸透着认真与严谨、克制与诚实。也许他就是一个平常人,一个不安于现状的平常人。 关于孔子的故事其实很多,在读《孔子,人生不苦旅》之前,我们就有了先入为主,孔子的一生,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是苦难的,他居无定所,四处流浪,处处宣讲自己的学说,但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他被焦虑、恐惧、痛苦所包围。后世对他学说的推广,并不是认同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而是他的学说散落着人性的光华。 孔子的学生很多,比如著名的就有子路、颜回、子贡、冉有、曾参,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颜值,各有各的家境,各有各的资质,用孔子本人的话说是有教无类。孔子不仅把教育作为一种职业,而且作为一种自觉,他通过教育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让更多的人,无论是活着的,还是已经作古的,都不能否认他对后世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衍生出新鲜的意义。

  《孔子,人生不苦旅》读后感(六):孔子,不是一个人在工作

  《孔子,人生不苦旅》是一本茶余饭后的轻松读物,作者用幽默诙谐的写作手法简述了孔子以及他九个徒弟的日常生活,他们都是在春秋时期的名人,不止影响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领域,还因为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而影响了所有中华儿女。

  第一章讲的就是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子曰”占据了每一本语文教科书的一些篇幅,中小学生充满了被孔子支配的恐惧,那些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成为了中小学的必背经典语录,因此在我们的印象里孔子是一个不苟言笑、学识渊博的文学大家,但是谁能想到他实际上是一个可以为了将父亲与母亲合葬而深夜迁墓的“调皮鬼”。孔子一生都在寻找他的伯乐,虽然最后也没有伯乐出现,但是他自己为自己赢得了后世人的尊重与赏识,他当之无愧是自己的伯乐,孔子一生广收弟子,为的是传播知识,也是寻找知己,没有明君愿意认可他的“治国之道”,那他就与他的弟子进行交流,将他的思想传给后世,终究会遇到明君,愿意使用他的治国之道。

  本书不按常理出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孔子,是那个接地气的孔子,不是为学生开堂授课的孔子,这样的孔子有烟火气,是我们愿意了解的“孔仲尼”,那个与学生研究学问的孔子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对食物有严格追求的美食家,瞬间拉进了我们与孔圣人的距离,以后再看到“子曰”也就没有那么畏惧了吧。

  除了孔子之外本书还介绍了孔子的九位弟子,分别是“混混担当”子路,“别人家的孩子”颜回,“天之骄子”子贡,“高冷老干部”冉有,“坏学生”宰予等人,他们是孔子的学生,性格千奇百怪,家境千差万别,甚至有的人在拜入孔子门下之前都根本不“服”孔子,觉得孔子根本没有当他们老师的资本,而孔子也很争气的打了他们的脸,让他们乖乖的跟着孔子学习“儒家思想”,无论多门的天资聪颖还是不学无术,面对孔子的悉心教导都成为了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春秋名人。

  全书我最喜欢的是第十一章,这一章将孔子与他的夫人以及学生们的日常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们在学习孔子思想的同时又能开怀大笑,了解在其他地方见不到的孔子另一面。最后,孔子夫人在历史上记载甚少,在本书上也是第一次知道孔子和他的夫人离婚了,春秋时期仕途不顺又周游列国不顾家的孔子就和妻子拜拜了,也是一段另类爱情故事。

  《孔子,人生不苦旅》读后感(七):孔子告诉我们,人生并不苦旅

  作家林清玄曾在一篇散文中总结到: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难的,他们的生命几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真实证言,但他们在面对苦难时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后他们超越苦难,苦难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养料,是为了他们开启莲花所准备的。

  近读《孔子,人生不苦旅》这本书,越发感到这种观点的正确。作为在儒家文化影响下成长的每个中国人来说,孔子给我们的印象就像他的弟子颜回所说,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谁知,他的伟大也是不如意的人生磨练出来的,最让人难忘的是在怀才不遇周游列国期间,狼狈的孔子曾被人形容成一条丧家之狗,面对着嘲笑,孔子没有悲观和沮丧,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就是从一个个这样的事例中,孔子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但只要我们能够坦然处之,乐观面对,人生就不是苦旅。

  儒家讲积极入世,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要积极的融入进世界。这个角度讲,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好,虽然只是截取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生平中的几件事,但从一个个看似一般人不可理解的举动中,我们其实可以感受到孔子是在身体力行的在践行自己的理念,做事不要走极端,懂得权衡轻重灵活变通……这些都成为每个中国人身体里基因。

  跟许多介绍孔子和他的思想的书籍不同,《孔子,人生不苦旅》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用时代的语言来解读历史人物,让人物形象有趣鲜活,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观。作者作为一名大学在读学生,语言天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让人读起来感觉很愉悦,在不经意间一本书就愉快地读完了。同时给人一种,哦,不论是作为师者的孔子,还是子路,冉有、颜回、宰我等人物,我们的历史人物原来这么可爱。

  这本书虽然写的诙谐幽默,但是却不是在戏说历史,难关作家月关说这个历史很靠谱,

  如果从传统文化普及的角度来讲,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普及读本,让人不再对孔子敬而远之,把孔子的诸多思想缓缓道来,让人读后会有一种研读《论语》等读物进一步感受孔子的思想的冲动,希望作者能够继续研究孔子的思想,让我们更加立体综合全面的了解孔子的学说,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交往活动。

  e�������_�

  《孔子,人生不苦旅》读后感(八):圣人也是人

  我相信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孔子就是神明一般的存在。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治国方略;他学生三千,广育天下英才;他编纂书籍,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现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更是成为了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窗。

  其实,我们一直以来忽略了一点,先贤也是同我们一样吃五谷杂粮的凡人啊。只不过是他们的成就太突出,做出的贡献太大,后世往往有些神化他们了,让人感觉他们真的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了。而这本书,就是从“人”的角度去描述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能让读者更直观的感受到他们是怎样的“人”。

  当你以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待孔子时,你就会发现孔子年轻的时候很不着调,对待食物很挑剔,甚至,有时候也会以貌取人。怎么样?没想到吧?是不是打破了你对孔子的圣人印象?毕竟在很多人心里,孔子是一个严肃的、不苟言笑的、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的老学究形象。反正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书里除了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他的几个学生。孔子的学生那可真是性格各异,脾气秉性也是各不相同。毕竟孔子的学生那么多,学生的家庭条件啊生长环境啊入学时间啊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个介绍的是班里的总是坐在最后一排的“坏学生”——子路。其实也不能说是坏学生,只能说是叛逆少年,或者再具体一点,就是幼稚。他只比孔子小九岁,原先只是街上的一个小混混,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孔子的学生。他基础差,但是还怕别人笑话他,所以在学习上就算没有听懂也不好意思说。所以才有了孔子的那句名言“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路本名是仲由,子路是他的字。

  除此之外呢,子路还是一个耿直boy。比如说这次吧,有人请孔子去做官。而这时候的孔子已经不年轻了,他实在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可问题是请他去做官的这个人是个典型的乱臣贼子,这与孔子一生提倡的“君君臣臣”相悖。所以我们耿直的子路一点也不拿自己当外人,拦住已经决定动身的孔子,对他大喊做不了官就不做了!为什么非要到那种人的地方去!孔子终究是心虚了,最后也没有去。

  这本书语言诙谐有趣,且书中涉及到的故事均出自《论语》《礼记》等经典,保证了内容的严谨性。想要了解孔子的主张及儒家思想,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孔子,人生不苦旅》读后感(九):大器晚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教无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等等等等。。。。。幼时,我们就曾在学堂里跟着语文老师诵读《论语》。一本薄薄的经典之作,浓缩了几千年的中华礼德规范。印象中,孔子的形象就是书中画像上展示的那般老态龙钟。

  多年过去之后,再一次对孔子产生强烈的感应,是在周润发先生主演的电影《孔子》中。虽已迟暮,但仍旧身姿挺拔的润发先生,将孔子的气场诠释的恰到好处。尤其是一位为人师表的大宗师风范。在那部电影中,我对于孔子最心爱的学生颜回,也充满的敬畏和怜惜之感。

  以上就是我早期对孔子的印象,可能刻板了一些,严肃了一些。

  然而这本《孔子,人生不苦旅》中,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位不一样的孔子。原来,孔子是一位私生子,排行老二,所以才叫“仲尼”。原来,孔子的童年时期坎坷,且贫穷,所以他在后来的人生里才更加追求平等。原来孔子从小就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他只身钻研,不畏难,才成就了大宗师的地位。

  原来,孔子并不是一味的严肃,不近人情。他甚至是一个吃货,甚至有些不伦不类,甚至不走寻常路。。。。

  看到书中作者对孔子一生,命运,家庭,性格,仕途,事业的一个纵横捭阖的剖析,我心中充满了欣喜。原来,你是这样的一位孔子啊!

  对于,孔子的弟子。由于之前对颜回的关注,所以这次读书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对其弟子的描写和剖析。子路、颜回、子贡、冉有、宰予、子夏、子张、言偃、曾参、一个个从最初的学生到后来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成就然后历史上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喜欢生如逆旅成亦行人的子张,更欣赏子路世间多虎豹,我特来领教。他们的人生或彪悍,或圆满,或寻寻觅觅,或功成名就,但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孔子的出身,幼年时期,知道成年后都有不同的悲惨。但是这也练就了其坚忍不拔,豁达的精神。尤其是他后期广开施学,与弟子们周游列国,去编纂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给后市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他的弟子也在孔子逝世后开宗立派继续传承并将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孔子文化,是我们需要继续传承的经典文化。

  《孔子,人生不苦旅》读后感(十):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说到孔子,我们可以很轻松得说出“孔子,名丘,字仲尼”,可以轻松背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可以轻松说出“孔子是儒家文化创始人,是万世师表”……这些都是对孔子自己的描述,要想真正了解孔子,还需要了解他的学生。确切的说,这本书讲的不止是孔子,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孔子收徒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透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可以大致了解七十二贤人,还让我们更加深入的走入孔子的内心世界。

  也许因为出身贵族,却在平民中长大,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就是不管学生的出身如何,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他的学生中有权贵出生的子贡,有平民出身的颜回,孔子不加区分都纳入门下。三千门徒,出身各异,经历万千,性格脾气自然千差万别,但是孔子却能因材施教,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形象的将孔子开设的班级分为语言系、德行系、礼仪系等等,并将孔子不同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优势分到不同的班级,让这些孔子弟子的形象更加鲜明,也让读者忍俊不禁。

  要想了解孔子,如果翻阅古籍,那很是费劲,文言文晦涩难懂,再碰上繁体字,难度更上一层楼,要是资料还不好找,收集资料又是一件头疼的事。而如果翻阅现代书,大白话倒是很容易读懂,但终究写的无趣的居多。这本《孔子,不苦旅》,在语言风格上,偏向于轻松幽默,读起来颇为有趣,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瞎胡写,有趣的语言,是建立在尊重事实之上的。可以说,这本书是老少咸宜。孩子读的话,语言上没这么费劲,而成年人,因为我们过去介绍的教育多是对于孔子本身,所以孔子的学生及孔子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是个知识盲点,所以也算是一部扫盲书。所以,从行文上,也是推荐这本书的。

  书还有一大亮点,就是穿插着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普及。比如讲到颜回离世下葬的时候,讲到《周礼》对不同身份的人下葬用的棺椁是不同的,棺是指棺材,木质的,椁是棺材外面的那一层,石材的,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卿大夫三重,士两重,平民有棺而无椁。我们可以看出周礼的等级森严,看出孔子一生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自己喜爱的学生颜回去世时,为了维护自己倡导的礼制,而不得不拒绝给颜回用一棺一椁的请求。透过作者的笔触,我们看见一个近乎父亲的老人,为了自己坚守的东西,不得不抛弃亲情做出抉择,这种割舍,也造就了一个“千古圣人”。

  2019年12月29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孔子,人生不苦旅》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