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书架上的神明》是一本由刘慈欣 / 刘瑜 / 吴思著作,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一):真实人性的反映
这套书有两本,我还没看完,文章短,随手放在桌上,所以都是陆陆续续看。比较有意思的是,可以看到有的人非常真诚,比如李银河,确实很想跟你分享,或者告诉你读书的方法,或者想让你吸取教训。还有相当一部分,要么是装,要么是敷衍。如果他们只是看了所说的那些书,我很难想象他的内心会怎么丰富。
还有一些,你可以看出他的不学无术。这里面不少还是大学老师,很难想象他们怎么去教导影响学生。总之很有意思。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二):继续列书单
100位学者谈他们的读书经历,他们书架上奉为神明的书单,如何去阅读,以及这些书给他们的启发和力量。从中除去大量学术性研究性的书以外,可以发现经典的书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从中马克下来很多书,希望有生之年能有缘拜读:《嘉尔曼》《经济学》《百年思索》《国富论》《老子今注今译》《文心雕龙》《现代社会冲突》《阅微草堂笔记》《天龙八部》《卖桔者言》《科学究竟是什么》《反抗与死亡》《存在与勇气》。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三):读书的日子书架的神明
书的魅力在于传递思想,而读书的奇妙则在于每本书在每个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同的思想映射,因而本书中把阅读的态度归纳为“虔诚,但不屈服”。
本书是南方周末副刊“秘密书架”的合集,包括了138位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成长背景的学者的个人书单和读书体会。正是对于书的不同理解,甚至是对人生轨迹产生了大为不同的影响,本书收集学者们的阅读体会,让人充分感受到了了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五彩斑斓。
尽管读书的体会不同,但在世界读书日里作为按书索书、将心比心的参照系,“神明们”值得摆在案头不时翻看。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四):看完此书大概可以知道经典为何能称为经典
这本书是爱读书的人列出的读书清单,看完大概可以知道经典为何能称为经典,他们书单公约数有《鲁迅全集》、《资治通鉴》、《史记》、《救旧制度与大革命》、《学术与政治》、《历史深处的忧虑》等。其中不少读书人的建议值得一看——
陈彦:读书,你会觉得积于心中的很多问题豁然化解,觉得思考和判断有了更多的底气。
王焱:现代学者大多其实没有什么秘本,但每一个像样的学者都有基本的学术资源。
白谦慎:虽说开卷有益,但改变我们的,常常是人和事。
刘瑜:读书不指望醍醐灌顶,仅希望一本推进一点小启发。
刘铮:没有哪本书可以改变了我的一生,如果有,它是那么一种存在:它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默然坚忍,等待的就是被事后赋予意义的这一刻。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五):被豆瓣评分埋没的一本书
无意中在上图旁边的季风书园看到这本书,首先是被这看起来不明觉厉的书名所吸引,接着翻看书中几位学者的名字,其中有几个我在小凤直播室所听到的学者,顿时就兴奋起来,回家便下载了kindle版本。
但看到豆瓣评分只有7.1分,深深疑惑他们的评分标准,建国以来的高级知识分子讲述他们的认知经历,慷慨的分享人类文明中的真知灼见,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书本的感悟,至少比豆瓣上的很多书评有含金量吧?
其次,书中不同学者的行文风格大相径庭:有幽默风趣,有严肃认真,有娓娓道来,有苦口婆心,就像和很多智慧的灵魂交流一样,虽然他们有些已然故去,但能在这里读到他们的思想难道不是一种幸事吗?
或许是书中介绍的大多是人文社科类书籍,对于现在这个关注现实利益的社会不太需要,但这些形而上的知识恰恰可以使人站在更高一层的高度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对于提高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当然,书中提到的数目只是一个引子,最重要的还是要花时间去看。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六):读书是个别人的个别事情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七):读书事
这本书引发了我很多联想。假如我的确曾因读书多而被初高中同学称道过几次——印象中,我所就读的学校的读书氛围都不太好——作为矮个子里不那么矮的一个,我想我是得意过的,因了读书(我很早就认定这是好事),这种被夸的快乐也就为我所珍视,并且一直念念不忘。这是一个阶段。等我上了大学,学了历史,我认识了许多爱读书的而且善读书的人,打开视野之余,我开始不安,而且沮丧了:他们可能高三就读了我大三才读到的书(故里的图书馆除了教辅就是永不更新的文学名著),并且有着我所不能企及的吸收消化能力(就像上一级的刘学师兄)。我现在就在这个阶段。我是以删繁就简的方式来叙述这一切的,因为在概括的历史语境中,我的思绪是掉落在火烬中的一呼一吸的暗星,以致所有的事件其实都属于已经被记录下来的事件的史前史。不——我并不因此有了自卑或者放纵的意思,“在三十五岁那一年,我发现自己站在一片幽暗的树林里”。但丁的《神曲》,是这样开头的,我着迷于这种叙述的惊奇感与恐惧感。我牢牢地沉浸在这种深度的平静和确定感中——这是一种信号(生活是善意的,虽然这善意常常让人不寒而栗),通过它我怀着深深的释然认识到:唯有读书的生活是善意的。假如这是一种幸福,那么我的幸福的本质是持久而真实的。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八):《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
我无意中发现此书,我对此书的书名非常感兴趣。我就借阅回来一看。
72位学者谈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影响的书籍,其中有很多书目是重复的。我还特地摘录了下来。比如:哈耶克、鲁迅、亚当-斯密、杨伯峻、费孝通等等古今中外的名人著作。其中很多人提到前段时间大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多次提到的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72位作者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孙涤。80年代出国,90年代归国,现在的他应该已经退休在家。他提到知青下乡的时候,为了学习自制收音机,每天晚上夜阑人眠的时候带上耳机收听“美国之音”。一有状况,就立马把电波调到“无产阶级专政”的波段上。他就是在文革的几年里,每天晚上收听英语阅读节目,就这样才81年底留学美国补考托福,考分是同校大陆留学生中仅有的高分。看到这一段,我超级感动。相比老一辈,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
有一位钟伟的学者提到:如果沉迷于电视报纸的头条,更容易让人成为神志不清的“知道分子”,而不是拥有自觉灵魂的知识分子。每天看五分钟《非诚勿扰》之类,坚持十年,这个人仍将是一无所知的废物;如果每天五分钟,读一点经典,学几句法语,同样十年,这个人将有一技之长。
翻阅了此书,我有所收获。根据这么多学者的推荐书目,我可以缩小自己的阅读范围,对我大有裨益。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九):关于读书
全书为命题作文合集,题目大概是问诸工,有哪些书很大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72位文学,经济,哲学,政法等领域的教授级人物数页白描,成了这本书。
写书评前看了其它书评,看是否有共鸣。却发现被否定了,我因为觉得这书蛮好,还想买着纸质的来,方便以后再翻看,尤其要给阿锦读。诸多书评说,各人推荐书目的重复率太高,不真诚。
有此书评的,大概是比我更年轻的人。其实我是能理解的。重复多的,无非是鲁迅,金庸和各唐诗宋词,再有哈耶克的,托克维尔,以及神奇的《万历十五年》,而小说类的更多是书店里各种版本皆备的外国名著《约翰,克里斯多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曾多次好奇,为什么那些外国名著从我开始读书时就是那么耳熟能详的一摞,充斥着书店一柜,多年来板眼不动,没一本更新的。现在猜,这大概是从精神饥荒时便定下的一套,到现在也没权威去调整,虽然从我的角度,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种书,最好还是不要在二十岁前给孩子看,过于偏执晦暗。
扯远了……
我说我明白为什么重复率这么高,是因为这些学者所处的年代,精神饥渴的厉害,能读的书很少,应该比能吃的饭还少,没开头没结尾的,没封皮看完都不知道什么书的,都有。所以看来看去,都是古典文学类或者是傅雷一代早期翻译过来的外国名著。
因为我们也经历过书荒,我们的书荒不是书店不卖,是父母不给看o(╥﹏╥)o,教科书之外的都叫杂书,我记得最早让父亲给我买《成语故事》大本连环画的时候,他硬给我搭售了两本厚厚的数学语文暑期习题,搞得我没半点买新书的欣喜,一暑假都觉得有事压在心里。后来也不愿意叫他买书了。只偷家里的书看,看魏巍三本的《东方》,《一千零一夜》等等,胆子大点儿就开始偷着看《陆小凤》和《唐祝文周传》,直到被老娘从被絮底下翻出来,三堂会审。心疼的是初一时偷了《射雕英雄传》去学校看,不知珍惜,传来借去,弄丢了。很好的插图16开版本,纸面隐隐发黄。
额,又扯远了。
书里说到为什么读书,莫衷一是,但都不承认自己最喜欢的书,或对自己影响的书是因为功利之用而读的。都是因着某种机缘巧合或迫于无奈,而于我,纯粹是不读书不知道干什么,是一种让时间安静过去的方式,在这样的时间里可以不强说愁,不捧心自艾。看电视剧也是消遣时间的好事,只是定力不够,常被男色吸引,又得牵肠挂肚一阵,于清心宁神这一目的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还是读书好。
看样子扯不回来了。
总之这书៰,建议看看。今年的书单已经从这书里掏出来了。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十):稀缺
这是一本近乎可以完全视为书评的书。对着一本书评进行评论,总有吃剩饭之感。所以首先这不是一篇对这本书的书评。
翻阅《我书架上的神明》及其续编,表面上是为那些公共知识分子所吸引,为自己长长的永远没有希望读完的书单再加些数量,实际上也不免有窥探他人内心深处想法的小小阴暗,谁让这些文章发表的栏目原先是叫做“秘密书架”呢。秘密,却又公开发表,这个栏目标题多少起得有些做作。然而汇编成书后陡然拔高到“神明”,就不免强人所难了。私人书架,又不是神龛,把书供起来。
作如许念头的时候,我看着盈屋书架,有些心虚。书读不完,不就是供在那儿了么。
读书确实是件很私人的事情。私人,秘密,意思就是想干什么干什么,不为外人所知,不为公共所干涉。也有很多人建议应当扩大读书范围,理由是扩展视野,提高能力,这种时候读书就不能完全任性,许多书可能需要硬读。对于专业考试、学术研究、职业提升来说,硬读似乎尤为常见。对于这种出于责任心或者学习技能所需的硬读,毛姆认为并不属于他所认为的如何读书,“我想要指明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应当是享受的”,“如果有人必须读那些使他觉得无味的书,谁会养成为了阅读而阅读的习惯呢?”“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神明》里的许多作者经历过“那个”年代,读书范围受到严重限制,甚至极端到无书可读。处于极度饥饿之中,是没有挑剔食物的余地的。所以可以反复读到各个作者不断谈到的“饥不择食”的情境。对比他们“那个”年代,我们今天不能不应该感到幸福。信息都爆炸了,你的个人时间都碎片了,你的注意力成为资本争抢的稀缺资源了,你每天简直是面对着阅读界的三千后宫,不知该点选哪个。关于如何有效阅读的各种理论、文章、书籍争先恐后涌出来参与争夺你的稀缺资源,包括《稀缺》这种告诉你注意力是种稀缺资源的畅销书。
愈是稀缺,愈是容易迷失。我们最爱说的那个“我们的时代”像是突然中了彩票,在爆炸包围中忘情挥霍,在无穷尽清单上不断打勾,筋疲力尽,以完成的数量来衡量自己的成就,成就一项仪式。清单上打勾的数量越多,越是被信息包裹,被动输入,却无力输出。另一方面,造成这种爆炸式信息的,却又是各种层出不断的输出,以各种方式包装起来,名目众多。
当一件事变成仪式,它就成为一种宗教。佩雷克在《物》中这样描述:“长久以来,在他们的生活中代替历险、故事和真理的是文字游戏、纵酒放歌、林中漫步、盛大的欢宴、对电影的热烈讨论、种种计划和闲侃神聊。但那不过是空泛的言辞和煞有介事的举动,既无内容,又没有通往未来的出路;这些陈词滥调和古板的礼仪,如今再也不能保护他们免于面对虚无了。”与其说宗教是生活方式,倒不如说更是有组织的生产方式,是产业链,是科层制式的消费主义,然而就是无关乎内容。
“像所有其他楼房一样,这座楼也正日复日地更加衰败,成为熵增的废墟。终有一天,楼里的所有东西都会融合起来,再无面目可识别,再无个性可彰显。每个房间里的东西都像布丁块那样堆成垃圾山,直触天花板。再然后,没人照管的公寓楼会整个融合起来,再无形状,掩埋在漫天的尘埃里。(《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命运都是一样的。